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典阅司判官 » 第24章 拦门酒

第24章 拦门酒

    包振堂和李天侯劝李正坤,十殿乃是阴司最高衙门,各地城隍不说,便是无常殿、罚恶司等阴司各专门衙门,也都须将所办的案子送呈相应之阎王殿。也就是说,凡阴司之案,最终都得经过十殿。如果遍寻十座阎王殿都找不到相关线索,那说明郭巧茹和席青忭的案子只有一个去处可寻——阴天子所据之皇宫。

    皇宫大内,壁垒森严,李正坤虽为阴天子亲辟,天子却至今没有召见他,由此观之,要想进入皇宫调阅案卷,几无可能。若如此,包、李二鬼劝李正坤便放弃为好,免得惹恼阴天子,遭罹祸患。只不过目前还并未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不是还有四座阎王殿没查嘛,也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两位师爷分析得头头是道,李正坤也别无他法,只得继续往下转,便带着鬼吏来到第七阎王殿。

    第七阎王殿阎王泰山王董和,字幼宰,东汉南郡枝江县人(今HUB省枝江市),汉末举家西迁,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做过成都县令。蜀地物产丰富,偏安一隅,较少战乱,民多富饶,致使风气盛行奢侈。经商之家更是穷奢极欲,勘比王侯,不仅平时饮食讲究,玉液琼浆,连席豪饮,遇有婚丧嫁娶,更是极尽奢华之能事,铺排办理,令人叹为观止。为扭转世风,移风易俗,董和效仿古圣先贤,制定严厉的礼法制度,匡正、抑制豪强奢靡之习;他自身则粗衣素食,厉行节俭,作出表率,非常为百姓所景仰与爱戴。

    后为豪强中伤,刘璋欲将董和外放,蜀中百姓闻之,扶老携幼,流泪挽流,致使刘璋不得不收回成命,足见百姓对董和之认可和依赖。

    刘备占据益州,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跟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一起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府事。董和跟诸葛亮共事融洽,交情深厚,深得诸葛亮倚重和敬佩。董和死后,已官至丞相的诸葛亮,每与属下谈起董和,无不流泪哀痛,非常思念,并且要求属下以董和为榜样,勤勉谨慎,忠心国事。

    董和除开参与谋划军国大事,还特别善于治理抚慰蜀国周边少数民族,对各民族诚心以待,深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信任和厚爱,为蜀国后方稳定居功至伟。

    因此,董和得以陪祀太庙,在刘备殿西侧文臣廊中位列第六。

    董和死后,被阴天子征辟为第七殿阎王,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

    在第七殿大门前的石坊上刻有四字:贪奢如炼。

    石坊后面的王府大门上,悬着一方黑底金字大匾,上书:泰山王府。

    李正坤来到第七阎王殿,只见从王府大门至石坊下,站着两排长长的队伍,全是花枝招展的年青女鬼,女鬼们上身穿着绣花边的黑色露脐装,下身穿着齐膝的黑花短裙,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打扮,面带灿笑,顾盼生辉,使得七王府前春光艳丽,气氛热烈。

    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李正坤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二位师爷道:“还是七王爷明理,既没摆下虎狼阵,也没有挂出刁钻古怪题目,看来我们可以轻松进入七殿。”

    包振堂和李天侯仔细观察了一阵“欢迎”仪式,均大摇其头,觉得事情绝不会如此简单,说不定七王爷有更厉害的招数在等着李正坤,但具体是什么招数,他们一时也摸不透。

    七殿阎王董和坐在王府大门前,面前摆着一壶茶,看见李正坤到来,起身对李正坤远远地喊道:“欢迎李大人来七殿查卷,请吧。”

    李正坤笑道:“果然是欢迎仪式,两位师爷多虑啦。”笑嘻嘻走入欢迎阵列。包振堂和李天侯喊都喊不住。

    一左一右走出两位美丽女鬼,伸出纤纤胳膊拦住李正坤,她们一只手里提着竹筒,一只手里拿着一只木碗,用竹筒往木碗里倒上满满一碗香气四溢的米酒,檀口一张,高声唱道:

    昨晚灯花连声爆

    今早喜鹊停树梢

    原来贵客临七殿

    英俊潇洒李大人

    两女唱毕,将酒碗齐举至李正坤眼前,说请尊贵的客人满饮此碗,这是七殿迎接贵客的规矩,名为拦门酒。

    这个规矩好!李正坤笑呵呵地接过两碗米酒,仰脖一饮而尽,只觉胃脾一爽,唇齿留香,笑道:“本官一路走来,正觉口渴,得两位姐姐赐酒,真是如饮甘酪,爽哉清哉。”

    包振堂和李天侯在后面跌足叹道:“这回要栽跟头了!”他们终于看出七王爷的心思,只可惜为时已晚,李老爷已闯入富贵温柔阵,唤之不回了。

    李正坤喝完两碗拦门酒,神清气爽,精神振奋,迈开大步往前走,想尽快走到七王爷面前参拜。七王爷坐在椅上,脸上带着高深的笑意,盯着李正坤。

    拿着空碗的两位美女退回队列,紧挨着她们的两位美女又提着竹筒、拿着木碗走出来拦住李正坤,一边用竹筒往木碗里倒酒,一边张开鲜艳的红唇引吭高歌,歌毕将酒碗举至李正坤眼前,请尊贵的客人满饮!

    神马状况,敢情这长长的两排美女,每一位都要敬自己一碗酒?李正坤只觉一阵眩晕:米酒虽甘冽香甜,但后劲很大,初饮不觉,多饮将会人事不知!

    原来七王爷这是摆下的美酒阵!李正坤惊惶地扭头看向两位师爷:快设法救救老爷!

    两个老鬼摊摊手、耸耸眉,意思无可奈何,老爷还是自求多福吧。

    李正坤心头又气又恨:关键时刻掉链子,养你们两个师爷有什么用!

    两美女已将酒碗快端至李正坤鼻子尖下,白生生的胳膊一直举着,粉面含春,双眼带笑,让李正坤如何忍心相拒,遂咬牙暗道:大不了喝死!接过酒碗一饮而尽。

    饮完未走两步,第三对美女又提着竹筒上来,嘴里唱着赞美的歌声。

    透过长长的美女阵列,李正坤觑见七王爷稳坐在大门前,脸上露出必胜的、开心的笑容。

    美女共有一百对,李正坤饮到一半,已是一百碗酒下肚,早已眼花身摇,不知所之。呵呵。

    好个李正坤,继续强撑着往前走,努力睁着快要闭上的双眼,一步一步往前挨,一碗接一碗毫无知觉地往嘴里灌,直看得后面两位师爷和禇雄儿咂舌不已,慨叹李正坤真是海量。

    终于走完全程,喝下两百碗米酒,创造了奇迹。

    七王爷满目惊讶,来到李正坤面前:“李大人,本王真佩服……”

    李正坤象个木桩一般站着,脸白如纸,双眼发直,盯着七王没有任何表情,突然往后直直倒了下去。唬得七王忙命侍卫将李正坤抬入王府,制了醒酒汤来给他灌下。

    李正坤昏睡了七天七夜,方才醒转,醒后即来大殿参拜七王爷,七王爷下案,亲自将他扶起,有些愧疚地笑道:“本王跟李大人开个玩笑,没想到李大人如此实诚,当真连喝数百碗酒,实在让本王佩服。”

    “七王爷盛情,臣下岂敢不领。”

    李正坤仍然头昏脑胀,说话舌头也不太听使唤,董王命侍卫扶他下去休息,并嘱咐他只管将养,调阅案卷之事已由包振堂、李天侯两位师爷在开展了,等他将息好之后,再设宴款待他。

    数月之后,查遍七殿二百年来所有案卷,仍是一无所获。对于这个结果,李正坤一点不感到意外,要是查出点什么,恐怕才感到奇怪呢。

    辞别董王,李正坤又来到第八阎王殿。

    第八阎王殿阎王都市王黄中庸,字长行,福建莆田人,北宋仁宗朝进士。黄中庸从小学习刻苦,天分颇高,二十一岁便得中FJ省解元,即乡试第一名,进京会试又得中会元,即会试第一名,只可惜在殿试时未能中状元,只得了传胪,即殿试第四名,否则便是连中三元。

    因勤奋好学,学问优长,曾协助司马光编撰皇家巨著《资治通鉴》,很得司马光赏识和推崇,多次向朝庭和皇帝推荐其大才,希望朝庭重用他。黄中庸最高官至太常侍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即副宰相之职。黄中庸博学多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在当时即跟同朝之臣、早已名满天下的司马光、欧阳修、包拯、富弼等人齐名。

    受司马光推荐,黄中庸曾做过ZJ省提刑官,体现出超强断案能力,不仅能断奇狱,严惩罪犯,而且不拘成法,能够宽严相济,对犯案者据情据理区别对待,体现出刑司宽惠之恩,救人无数,活人无数,因此,万民景仰,调任之时,浙省百姓流泪乞留。

    黄中庸死后,阴天子征辟为第八殿阎王,司掌大热恼大地狱,又名热恼闷锅地狱。

    第八阎王殿前的石牌坊上刻着四字:煎脏炙髓。

    石坊后的王府大门上悬一块黑底金字大匾,上书:都市王府。

    李正坤来到八殿,一路上还在寻思,不知第八殿阎王会出什么难题,却见大门前空空荡荡,只有黄王带着两名书办站在门前。

    有了在七殿的教训,李正坤再不敢大意,过了石坊便踟蹰不前,四处观望,似乎黄王在附近有埋伏一样。

    黄王看破他心思,对他道:“李大人不用看了,本王一没摆阵,二未出题,三无拦门酒,也不会派鬼跟你厮杀,你既来查案,本王正好有一件难决之案,想请李大人赐教。”

    李正坤见说,心中放下一半,忙上前大礼参拜:“启禀王爷,臣下早已听闻八王爷断案如神,怎敢班门弄斧,在王爷面前谈什么案子,请八王爷体恤臣下,放臣下等鬼进殿吧。”

    黄王岂容他推托,拈着须慢条斯理地道:“既如此,李大人请回吧。”

    这八王爷倒简单直接,看来不“赐教”一下,还真进不了第八阎王殿的门,李正坤只得硬着头皮道:“请王爷讲来。”眼光却觑着包振堂和李天侯,意思你二位可听仔细了,八王爷讲完,你们可得给老爷我出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