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学习看见自己 » 第二十八节 2024.4.24 “小我”和“大我”,及一生的景象

第二十八节 2024.4.24 “小我”和“大我”,及一生的景象

    最近的体会是:知道“我”除了一个小我以外,还有一个大我。

    小我,就是我目前通过五官感知的我,还包括身体的感受,情绪的变化,念头,这些都是小我的部分,它是不稳定的,有来有去,两极化,有色有形;

    大我,就是我可遇不可求的部分,它是小我的背后的大的背景,它是小我背后的底色,它是觉察不到的,它是永恒的,无来无去,无色无形。

    大我相对于小我,是更大比例的。

    但是,我们常常只能感受到小我,我们感受我们的小我,就是我们的全部;我们感受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全部,我们的生命故事就是全部,我们每天碰到的人、事、物就是全部。

    其实,那个如如不动的大我,才是更多的存在;那个圆满完整的大我,才是我们的真相。

    是谁在觉知?是大我。

    是谁在感受?是小我。

    最近一起在读的书很多,有和伙伴们一起讨论的人生传记,就谈到了人类来到了一个意识灵心的时代,就是发展意识心的时代。很久之前就碰到过这个词,但始终没有搞明白什么是意识心,什么是意识,到底人类要发展的是什么。

    一位伙伴给了我一个她在上课时老师给的答案:思考是可以扩展的,打开思路,获得灵感,收到启迪,直觉不断地摸索的过程,有些东西就会显现出来。

    前两个时代是感觉心时代,和理知心时代。

    所谓的感觉心时代,就是感受是怎样,就怎样做,就是依赖自己的感知来行动;

    而理知心时代,就是用后天的理知把心HOLD住。

    伙伴还给我了个例子:比如眼前的东西特别好吃。

    感觉心:我觉得很好吃,我不管别人有没有,我就要吃,马上吃到。我依据我的感受行事。

    理知心:我觉得很好吃,但是现在大家都在,我不能全部吃掉,得留点儿。这个时候,就是用我们的理性思维来控制自己想吃的感受。

    意识心:我觉得很好吃,而我也意识到我不能完全都吃掉,我也意识到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会不全部吃掉;同时,我也意识到我自己的感受,我也接纳,也不否认。我对这件事情更加有觉知。

    整个人类的时代的发展和每个个体的发展也是有复演的,所以我个人的发展也会经过这三个阶段。

    我和伙伴分享,我觉得我的青春期是在和我儿子的青春期的冲突中度过的,所以那时候,我觉得我还在发展我的感觉心。我四十六岁时和儿子一起过青春期。

    而同时,我四十八岁之后,我也在同时发展意识心。

    说回“意识”这两个字,我不断地问伙伴,到底什么是“意识”?和我们平时说的,“我意识到”的“意识”是同一个意思吗?伙伴回答不上来,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重新读了《清醒地活》这本书,春节之时读过一遍,最大的感受是,人脑的机制就是如此,就是把世界上你遇到的所有的人事物进行合理化和归类,从而让你可以更加舒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不要责怪头脑为什么会做那么多的自动化的归类、判断、解读和其他我们也不知道的动作,比如把很多东西放在潜意识里,让你的显意识比较好过,其实它就是为了让你活下来。所以,要感谢这个机制。但是,现在,我们要看到整个过程,从而更加有所觉察。

    接着,我重新读了前几篇,看到了书上也描述了本文开头说的小我和大我的境况,只是它不是用的这个词儿,它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意识的中心(就是大我),但我们常常远离它,我们常常进入我们自己扮演角色的电影之中,演着我们自己的角色(就是小我),但我们太投入于自己的电影,从而我们以为这就是我们的一切。

    我突然发现,其实不是否定小我,也不是否定我们的角色,而是否定我们只有小我,只有我们的人生故事。所以要拓宽思维,看到大我,也不漏掉大我之间的小我。因为我们时时都在感受着小我,所以我们很少有机会感受到大我。《清醒地活》就告诉我,冥想,是一个进入大我的很好的方式。

    它说:“冥想,是觉知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回归存在的本源,即对觉知状态的单纯觉知。一旦你意识到意识本身,你就会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当你觉知到你是谁,你就已经成为一个觉醒的存在了。”

    存在的本源,就是大我;意识的本身,也是大我。

    它继续说:“当你回归到意识中,这个世界就不再是个问题了。它只是你正在观看的事物。它一直在变化,但是你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你越是愿意让这个世界成为你觉知的对象,它就越能让你成为真正的你--觉知、自性、阿特曼,灵魂。”

    这个世界,便是我通过小我正在观看的事物。

    它继续说:“你认识到你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你甚至不是一个人类。你只是碰巧在观看一个人类。你将开始在你的意识中心获得深刻的体验。这些将是对自我真正本质的深刻而直觉性的体验。你会发现自己非常浩瀚。当你开始探索意识而不是形式时,你会认识到你的意识之所以显得渺小而有限,只是因为你在专注于渺小而有限的客体……你可以从有限进入无限,这难道不是……智者一直试图告诉我们的吗?”

    这个大我就是它说的意识中心的意识,那形式就是小我探索的内容喽。

    就是我们总以为我们是个人,我们只是个人,我们的故事占据了我们的一生,我们的喜怒哀乐每天都在组成我们的人生剧本,我们就只是这些。

    但是,实际上是我们是一个人类,但不仅仅是一个人类,我们仅仅用一个人的身体在这一生度过,更大、更广的背景是我们真正的本质是意识,是广大的意识,无限的意识。

    所以,A--B形式的几对词儿:小我--大我,形式--意识,有限--无限,准确来说,都不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从某个程度来说),又不是相对的。因为两者的关系是从两极化的概念来说A和B相对,但是B是包含A的,而且从每一个A中能看到B(以小见大),每一个B中都包含A(大包含小),每个A都能转化为B,每个B都能转化为A(相互转化),作为我们个体,目前只能在有限的层面上,要看到B我们还要以A为工具。所以,你能说A不重要吗?A也很重要,也不能缺失!

    有意思的是,前面提到的“意识心”这个词儿,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觉知心”,所以你可想而知,觉知心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有种需要对这个大我和小我都要有觉知的含义?这不就是拓宽的思维带来的灵感吗?

    再说一说,最近碰到了“创伤”一词,童年的创伤,因为父母都不是拥有成熟的爱的父母(这是自然的,这是肯定的,这是99.9%可能性的,所以这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会把小时候没有得到爱的渴望,受到的伤害,得到的失望,以及没有满足的需求,会把这些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头脑的机制)。当我们长大之后,我们会不断地去在生活中重现童年情境,试图要弥补自己的缺失,我们会找到这样的伴侣,和他在生活中试图重现,试图掌控,但是我们总是会失败。只有我们把童年的创伤重新拿出来审视,重新看到童年的情境和成年后碰到的问题的实质,都是因为自己缺少爱,我们看到了,只是这个创伤浮出了水面,于是潜意识的动力就会消失了。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

    所以创伤的运行机制就是如此,也是头脑给我们的一个大大的礼物,否则如果不压进潜意识里,恐怕我们会难过地活不到今天。但是作为成人,如果还只是向外求,向外求,这个问题永远不会解决,但只要真正看到它,然后竟然就解决了。竟然如此简单,就是看见就好!

    所以,人类的机制我目前看来是这样的:从某处来到地球上,成为一个人,然后就在过自己限制的一生,陷入在小我的情境里一生,如果一生都没有意识的话,就此一生,在人生故事中跌宕起伏。

    当然还有另一个发展的版本:从某处来到地球上,成为一个人,然后就在过自己限制的一生,陷入在小我的情境里一生;突然有一天,有了意识,原来我要过的一生,仅仅是大我的一部分,仅仅是整个意识的一个极小的一部分;仍然要过这一生,但是我会时常回到大我那里,看着小我的故事,像看着他者一样,也会笑笑自己的愚蠢,也会笑笑自己不小心还是会陷入,但是基调是快乐和庆祝的,平和和带着爱的,过这一生,然后小我的使命终结,继续大我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