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平平无奇诸葛诞 » 第45章 太学

第45章 太学

    诸葛诞对身边人叹道:“这树无皮必死无疑啊!王敢!好好查查此事,我总觉得有些蹊跷呢!”

    县尉王敢点头应诺。

    众人在周边转了转,却只发现这一棵树被剥去了皮,便暂时放下此事,去往下一处。

    等到了他们纵马到了西南面一片桑树林前的土丘上时,诸葛诞远眺发现,这荥阳自东北向西南地势逐渐升高。

    众人又纵马下了山坡,隆隆的马蹄声,让众采桑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扭过了头来观看。

    大牛来到这林前,勒住身下的棕马后,便坐在马上,晃动着脑袋向林中巴望着。

    诸葛诞心道,这小子不会是想娶媳妇了吧,想在这找个罗敷那样的女孩子?那秦罗敷是邯郸人,有说她是光武时期的,也有说是汉末三国的,若是这个时代的,也不知道她过的怎么样,是不是真的自杀殉情了……

    诸葛诞并辔到大牛身侧,抬手就给他后脑勺轻轻来了一下。

    “哎呦,公子!”

    “大牛,你瞧啥呢?你再瞧人家出来揍你怎么办!”

    其余众人都哄笑了起来。

    诸葛诞可是知道了,这个时代的霸凌可不是我瞅你咋的,然后被揍一顿那样简单,你冒犯了人,没准哪天就被人弄死了……

    诸葛诞等人当然不是故事中的那个官员那样无礼唐突,在林边瞧了瞧,便带人打马离开了,他们此行真正的目的地是荥阳南部的煤矿。

    远远的绕过一座四五百米的高的连绵山峰,便来到了朝廷专利的几家煤矿所在的区域,诸葛诞只是来认认路,并没有找上门去。

    日落之前众人便赶回了县城,众人散去。

    诸葛诞、大牛二人朝着城东的人市而去,在那里挑选了一个四十余岁自称厨艺不错的大婶,便慢悠悠的回了县衙。

    大牛带着大婶熟悉了一下衙门和厨房,便丢下她独自在厨房为众人做饭。

    诸葛诞侧躺在梨树下的草席上,右手撑着脸,胳膊肘着地,他见大牛出来后,便说道:

    “大牛,公子决定好好栽培你一下,嗯……”

    他嗯着故作陈思了一下,又说道:“以后公子我上战场的时候,便带上你做我的亲卫队长!”

    大牛心里开心,公子好重视我呀……

    “所以公子我呢,上次去洛阳途中买的那大斧头,便归你使用了!”

    大牛心里欢喜,我早就看上那把带着圈圈的大斧头啦,公子真是太好了……

    诸葛诞重重地咳嗽了一声,又说道:

    “你也没个大名,不叫牛又怪怪的,公子给你起个名字,然后再取个表字吧!你以后便是我诸葛大将军的部将了,没有字岂不是让人耻笑!”

    大牛一听更欢喜了,话都说不出,赶忙点头表示愿意。

    诸葛诞想了想说道:

    “你以后就叫,刘铁牛吧,嗯,字的话,就取知节!知守礼节,有节操,懂吗?”

    节操这个词,是气节、操守,是从苏武持秃了毛的符节在贝加尔湖畔牧羊的故事而来,诸葛诞相信大牛能听懂这个词。

    大牛十分感动,扑通跪在了地上,给诸葛诞磕了个响头,哭泣的说道:

    “多谢公子给大牛赐名赐字!大牛一会会好好努力报答公子的!”

    诸葛诞看着这个比自己小上两三岁的少年,心里想,刺字,刺上精忠报国可好呀……

    邓艾和柳听见了这边的动静,纷纷出门来观看,诸葛诞说了大牛的新名字,以后让大家都这么叫他。

    诸葛诞暗叹,柳倒是对有个大名的事情一点也不感兴趣呢……

    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销。

    此时洛阳的白云也随着夕阳,逐渐消散了。

    昌陵乡侯府上,小校场中,兄妹二人刚刚练好了剑,准备回去吃晚饭。

    夏侯徽走到了场边,拿起了放在胡凳上的剑鞘,还剑入鞘,她说道:

    “兄长可还记得诸葛大兄离别那晚的酒后所言?”

    夏侯玄伸了个懒腰,又把腿搭在了木桩上拉伸下,他懒洋洋的说道:

    “嗯?可是要我去寻一个人,那个人叫什么名字来着,我一时间竟然想不出了!”

    “诸葛大兄说的是太学来了一个叫马钧马德衡的,兄长可想起来了呢?”

    “哦,对,徽儿一说我便想起来了,又是一个口吃嘛!”

    “想是诸葛大兄觉得口吃之人都藏着大智慧呢,他们只是嘴巴跟不上头脑。”说道着,夏侯徽俏皮的笑了起来。

    翌日,夏侯玄独自带着四个甲士,在太阳初升时,便骑马出了开阳门。

    太学中,听说今日在讲堂中上课的是博士乐洋,夏侯玄看人还挺多,挺受欢迎的,便出示了身份,直接坐进了讲堂的后排旁听了起来。

    夏侯玄看台前这大儒乐洋是一个六十出头的长者,精神矍铄,身穿一身藏青色儒袍。

    最近他也听说了乐详的一些事迹,说他博学多才,太学里的课程没有他不会教的,一月多月来,学生们都爱听他的课,因为只有他五经都通晓,所以他五经都得讲,白天上完课,晚上还要给前来求教的学生辅导。人们常看到他随时随地拿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来画去,旁征博引,诲人不倦。

    夏侯玄还听说,太尉钟繇也常来把博士们集中起来,针对学术问题展开辩论。

    于是洛阳众人便说他二人,一定能使东汉太学流传下来的研究之风延续下去。

    至于其他十七位博士嘛,学多褊狭,又不熟悉,大概不亲自教授,只是太学初创时充充人数而已。

    坐了一会,夏侯玄在前排看到了两个熟悉的背影,等到偶然有一人转头悄悄说话时,才发现是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

    今天乐详博士要讲到《毛诗》,他见人来的差不多了,便开口先说道:

    “匡稚圭曾言: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指,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于此我们可知,大凡人道、天理皆为经学所探究。《诗经》乃六经之首,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诗》为今文经学,皆立学官,置博士,故为官学。惟毛《诗》不得立,多传于民间,故为私学。可是老夫却要说,毛《诗》虽未得朝廷认可,但其在这两百多年来,影响甚大,尤其在今文经日益烦琐之今时。”

    这时前排有个学生打断了乐详的话,他问道:“先生,不知匡稚圭是何许人呀?”

    底下众学生一听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连东海匡衡匡稚圭都不知,便都哄笑了起来。

    夏侯玄也跟着笑了起来,他心里叹道,兴许这个痴人是武将之后,不通经史呢?你来这里做什么呢,真是平白丢了脸……

    讲台上的乐详也不恼他无知天真,又给他讲了一遍匡衡是何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