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离京三年,吓坏了朱厚熜 » 020 回京

020 回京

    听到严世蕃的话,朱厚熜还真仔细考虑了起来。

    良久后,才缓缓说道:

    “你说的没错,那小子就是欠揍!如果多加管教,今后那小子说不定就是抵御倭寇的一把好手!”

    “走!咱们立马返回京师!”

    严世蕃一愣,拱了拱手说:

    “皇上,咱们……不收银子了?”

    朱厚熜鼓着嘴说道:

    “你觉得朱载晋那家伙会干亏本买卖吗?当务之急,是赶紧赶回京师,将那邸报制度推向全国,安定民心。”

    回去的路上,绵绵阴雨。

    出了临川的范围后,进京的马路就变得泥泞不堪起来。

    朱厚熜的马车甚至好几次掉进泥坑里出不来,严世蕃就只能下去推车,搞得一身脏污,可谓是苦不堪言。

    等回到了京师,朱厚熜更是糟心。

    这里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拥挤!什么牛马都混在一起,毫无秩序可言。

    一路上,光是堵车就堵了很久。

    路边的污水坑散发出阵阵恶臭,还有几个小孩正站在污水坑里嬉戏打闹,扬起污水甩来甩去,差点就溅到了朱厚熜。

    朱厚熜一脸嫌弃,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

    这京师,看起来已经被临川踩在脚底下了。

    朱厚熜道:

    “朕本以为在天子脚下,百姓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会变得更加富足。”

    “想不到啊想不到,还是朕把事情想得简单了,在治国这方面,朕或许真的比不上朱载晋那家伙。”

    严世蕃则是赶紧劝慰道:

    “皇上不必自责,您日夜操劳,而临川不过是南方一隅,怎么能与京师相提并论呢?”

    朱厚熜并没有立即作声,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通知内阁,前来接驾吧!”

    此次朱厚熜巡视各地,并没有大肆声张,知道的官员也没有几个。

    甚至大部分官员还以为朱厚熜在西苑闭关修道呢。

    在他巡视的这段时间里,主持朝廷一应政务的乃是内阁首辅严嵩,也就是严世蕃他老爹。

    当严嵩得知朱厚熜已经回京的消息,拖着年迈的步伐,一脸的镇定,对仆人说道:

    “皇上已经回京了,去通知徐阶和高拱,还有张居正,随我一道进宫面圣吧。”

    “是。”

    几个内阁的高级官员一同入朝,严世蕃早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了。

    看到自己的老爹,二人只是相互对视了一眼,并没有任何交流。

    严世蕃对着众人说道:

    “几位,皇上已经在里面了,咱们一起进去吧。”

    徐阶看了严世蕃一眼,询问道:

    “皇上此次出京巡视,没出什么岔子吧?”

    严世蕃摇了摇头:

    “没有,有我在,能出什么岔子?”

    随即几人就进入了西苑。

    此刻朱厚熜正端坐在一个青莲台子上,似乎正在打坐。

    而一旁的案桌上,已经堆满了各种文书奏折。

    他跟朱载晋不太一样。

    朱载晋是能偷懒就偷懒,而朱厚熜则是每份奏折都要看一遍,要了解底下人都在做什么。

    他必须时时刻刻掌控全局。

    这时,严嵩几人也来到了这里,隔着一层纱帘一同跪拜道:

    “臣等拜见皇上。”

    朱厚熜则是不急不缓,将手中拂尘放下,道:

    “起来吧,这段时间,朝中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吧?”

    于是严嵩上前,汇报道:

    “这段时间,吏部对全国官员进行了考核,在上半年的任免官员中,有二十八人不合格,还有六人应该升迁。”

    “还有,陕甘发生旱灾,恐怕会产生流民,死亡事件也会急剧攀升,逃亡的百姓需要及时进行安置。”

    朱厚熜一动不动,淡淡道:

    “这些事情就由内阁制定方案,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方案做好了,就交到司礼监去。”

    严嵩顿了顿,低着头欲言又止:

    “还有一件事……”

    朱厚熜似乎已经察觉到了不妙,说道:

    “说吧,朕听着呢。”

    于是严嵩只好娓娓道来:

    “半个月前,胡宗宪派人从浙江送来了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大明气数已尽,不少百姓信以为真,纷纷加入海盗,给浙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话音刚落,严世蕃立马就站了出来:

    “皇上,那些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听到什么就以为是什么,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麻烦。”

    朱厚熜还是不为所动,甚至没有一点情绪波动:

    “你们以为,该如何解决?”

    这时严嵩便说:

    “臣十天前已急令胡宗宪派人镇压,估计胡宗宪的镇压奏报,已经在路上了。”

    朱厚熜叹了口气,扬了一下拂尘:

    “仅是今年一年,就发生了数起民变,大多都是江浙地区。”

    “长此以往若是不加以制止,民变就会蔓延开来,到时候酿成大祸,谁来承担责任?”

    “再说了,每次民变都要用武力镇压,只会激起更多的民变。”

    “这些沿海百姓本来就对朝廷没有什么归属感,再这样搞下去,百姓们就不是大明的百姓了。”

    严嵩此时再次顿了顿,随即说道:

    “沿海百姓大多愚昧不知,再加上朝廷在那些地方根本毫无威望可言,每次安抚基本上都没有太大作用。”

    “除了武力镇压,就没有别的什么办法了,总不能放任民变扩大吧……”

    一听这话,朱厚熜顿时就想起了朱载晋所说的邸报制度。

    于是说道: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够将朝廷的政令传达过去,不仅如此,还能让百姓们知道朝廷的决策,知道朝廷在干什么,朕在干什么。”

    “而且还能宣传农业商业,以及一些基础的医治方法,惠及民生,你们觉得怎么样?”

    “嗯?”

    除了严世蕃,几人都是一愣。

    这老道士是修道修疯了吧?天底下哪儿有那么好的东西?

    见外面没动静,朱厚熜就说:

    “你们不信?”

    几人你看我我看你,也不敢直言。

    但是态度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不信。

    然后就听朱厚熜接着说道:

    “朕也不信。”

    几人更加困惑了,你不信那说个毛啊。

    谁知朱厚熜下一句便道:

    “虽然朕不信,可朕却真的见到了这样一件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