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九十四章 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

第九十四章 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

    “大伙儿抓把劲儿,争取赶在天黑之前把这口渠给通了!”胡家村的村长端着一碗还没扒干净的饭,一边吃一边对挖渠的众人招呼着。

    劳工们也端着饭碗抓紧吃着,都想省点时间出来上工。

    “好!”众人回应道。

    眼下已经是雨水过后惊蛰前夕,南郑地界完全没有要下雨的意思,不光是总兵府在愁,各个村子的村长们也愁得发慌。

    去年就是一场春旱,今年再来一遭庄稼可怎么受得了。

    “乡亲们,来喝口茶解解渴!”一队女子合力抬着两桶茶水到工地上,到了才发现两桶茶水似乎有点不够喝。

    场间不光有村里的两个劳动队,各家各户能干得动体力活的都拿着锄头簸箕出来帮忙挖渠,二百户的村子愣是凑了将近三百人的劳力出来。

    村长赶紧把碗里的剩饭扒拉到嘴里,边嚼边含糊不清地说道:“让劳动队的同志喝吧,出发前乡亲们都自己带了水和干粮,咱们帮忙的只干半天,劳动队要干上一天呢!”

    “成,大家伙快来分吧!”这伙姑娘里领头的就是秦小满。

    在李弘的安排下,秦家在城里落了户,用李弘送的钱财置办了两家商铺。

    秦周自认为不会照顾生意,便从军去了,因为他在咸宁县做过城门管队,入伍之后上手就是班长。

    秦小满则是进了妇孺科,在小学一年级教女孩子们识字。

    上女校的孩子不多,女校的授课任务并不重,所以秦小满日常中还会参加一些别的妇孺科活动,比如此刻给各村劳动队送茶水喝。

    一名劳动队的汉子说道:“秦姑娘灵性得很,给我们喝的茶水都格外甜哩!”

    另一名汉子说道:“去去去,你家又不是没得婆娘,要是被你家那口子知道了你在外边勾搭别人,不得刮烂你的脸!”

    说完,周围人都笑了起来。

    先前说话的男人被众人的笑声激得涨红了脸,辩解道:“怎么叫勾搭,人秦姑娘隔天就来给咱们送茶水,确实是灵性得很嘛!”

    众人倒是不反对这话。

    虽然秦小满自小就在家里帮忙做活,长大了些也会参与农事,但是腰肩臂膀并不因此粗大,反倒是因为经常劳作身上泛着一股健康自然的气息。

    而秦小满虽然比不得那些大家闺秀,但比起其他同行的女子,生得确实是要好看一些。

    喝完茶,有好事的健妇凑上来问道:“秦姑娘许了人家没有?”

    “谢谢婶子关心,还没呢!”秦小满面对这种话题总会有些不好意思。

    毕竟已经是快十七岁的大姑娘,算虚岁都十八了,在大明的大环境下还没结婚年纪算是有点大,被外人当面谈到婚嫁之事害羞总是难免的。

    不过她跟杨惊春的关系处得倒是不错,杨惊春还比她大三岁,也还没结婚,所以她倒也不怎么着急。

    但人杨惊春已经有合意的对象了,只不过汪梦锡赶着去应试所以两人没确定下来。

    那健妇一听秦小满还没许配人家,也不跟着劳动队去干活了,拍手道:“我看秦姑娘年纪也不小了,要不婶子帮你牵根线?”

    “不用了,不用了……”秦小满连忙推辞。

    健妇还想接着说,却听有人喊道:“欸,师长来了!”

    转眼看去,确实是李弘带着总兵府的几个秘书正在远处的田埂上行走。

    众人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围了上来,排在人群后边的纷纷伸长了脖子或者踮起脚想看看李弘的尊容。

    毕竟现在没有照相技术,这群乡民总听宣传干事说李师长李师长的,却很少有人见过。

    李弘的几个秘书先小跑过来对众人喊道:“师长就是来看看大伙,大伙继续忙,千万别耽误了水利建设。”

    劳动队队员和男人们都接着干活去了,女人们却还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

    “唉我听说李师长可只有二十岁呢,也还没娶婆姨。”

    “真的假的?”有人不信,好端端的汉中总兵官,怎么可能只有二十岁?

    “是真的哩,我二姨家的小子在总兵府当侍卫亲兵,这可是他回家探亲时亲口说的。”

    “哎哟喂,早知道我就不嫁给我家那口子了!”有人摇头叹息。

    “你就做那春秋白日梦吧!”

    众位女子都乐呵呵笑了起来。

    等李弘走近了,看一众女子乐呵的模样,问道:“什么事笑得那么开心?”

    有胆大的女人直接说道:“咱们几个在说师长您的婚事呢!”

    “婚事?”李弘很是疑惑,“我怎么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婚事?”

    众人看李弘没有架子,笑问道:“师长你娶婆姨没有?”

    “还没呢。”

    “那要不我们姐妹给你介绍一个?”

    “啊?”李弘以为这群妇人又要给自己推荐十四五岁的小姑娘。

    在李弘愣神的功夫,几名女子合力把秦小满推了出来。

    “秦干事也还没许人家呢,要不您俩好好处处,要是相中了可记得请咱们喝喜酒!”

    李弘不理会众位女子的调笑,对秦小满说道:“哎呀,你也在这里。”

    几个村妇一见两人认识,顿时做媒婆的心思大起,尤其是刚刚那位说要给秦小满牵线的健妇人显得格外激动。

    “师长您好好看看,咱们秦姑娘、秦干事生得这可是水灵灵的,可没几个姑娘能比得上的,要不您把她娶回家算了。”

    话头一起,许多已经嫁人的老嫂子便开始从各个角度夸赞起秦小满来,尤其是已经生育过的,各种荤段子飙得飞起。

    秦小满之前就被说得有些害羞,此刻更是觉得脸上火辣辣一样的热,羞得抬不起头。

    李弘有些无奈地对众人说道:“秦姑娘是我的恩人,各位婶子就别开她的玩笑了,我就是来看看水渠贯通的情况,这可关系到咱们的粮食问题。”

    “哎哟,说起这个,咱们胡家村可就差这么一点了。”

    “是啊,这也是南郑县最后一段了,所以我才来看看,得快点修好给别的县镇做个表率。”李弘笑着说道,然后便径直往劳动队挥洒汗水的地方去了。

    他没有再跟秦小满搭话,要是表现得稍微亲密些,这群老嫂子怕是要把大姑娘弄得羞死。

    水利工程一直是李弘施政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当下大概率又要遭一场春旱的情况下,借助优良的水利和为数不多的河流,再加上去年粮行存下来的储备粮,把春天应付过去应该没问题。

    自从搬到总兵府,大同社治下的样板除了小康镇还有整个南郑县,眼下胡家村的这段水渠已经是南郑县水利规划里最后一小段了,整个总兵府都相当重视。

    可以说,华夏文明的成型以及集体主义的传统都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黄河的定期泛滥造就了河岸丰沃的农田。

    沿河而居的生活方式造就了整个华夏的文明脉络。

    尤其是在旱期,好的水利不说保证粮食收成好吧,起码能够做到保住一定的粮食产出。

    “大伙辛苦了!”

    “水渠都通了人人能取水,今年咱们也不用担心春旱,不辛苦!”

    有了师长的鼓励,众人干得愈发起劲。

    等把南郑县这边的水渠都贯通了,李弘还得抽时间回一趟小康镇。

    毕竟那边才是李弘一开始就想打造的样板。

    一段时间后。

    几个从北京来的锦衣卫密探,穿着便装来到汉中。

    起因是崇祯收到一份奏疏,说这里的居民人人安居乐业,尤其是有个小康镇,那里是李总兵造反起家的地方,个个都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奏疏是练国事上的。

    练国事不理解,同样是轻徭薄赋,怎么李弘在汉中就能凝聚那么强的民心,而自己在郧县就做不到呢?

    杀大户杀豪强分田似乎也不是原因,毕竟此前已经有反贼验证过了,光这么做根本不顶用。

    他派人到汉中,本来准备好好探查一番,结果那几个探子在汉中落了户就不回来了,弄得巡抚大人很是郁闷。

    好在练国事这段时间用齐天王围城时士绅捐的钱粮多少也练了点兵,培养了一队夜不收出来。

    所谓夜不收,原本是边镇上的侦察兵,除了侦察还能执行其他特种作战任务,比如间谍、劫营、烧荒、劝降等,练国事训练的这一批主要任务还是搞侦察。

    但是几个夜不收去了汉中,回来还是说汉中人人安乐,只不过有许多士绅对李弘的田政不满,期待着大明天兵过来给他们主持公道。

    无奈之下,练国事把夜不收搜集到的汉中具体情况写到奏疏里去,送到北京让崇祯看看。

    崇祯看完奏疏也很郁闷,怎么这小子减税反倒变富裕了,而自己加税却变穷了呢?

    于是崇祯也决定学习学习,派去一队锦衣卫。

    说不定就能从汉中学到点什么东西,毕竟现在不管是辽东还是陕北都着急用钱。

    锦衣卫换上皮氅扮作商人,来到一家客栈办理入住,客栈的伙计互相交换了下眼神,一面招呼几个锦衣卫,一面遣人送出去一封密信。

    不是所有的客栈都是情报站,但很不幸,这群锦衣卫一来就选了最贵的那个。

    眼下只有外地客商和探子才会选贵的。

    锦衣卫分散开来打探消息,其中一人见许多百姓推着板车或者肩挑背扛地往河岸运粮食。

    那人拦住一名年长者,问道:“老乡,你们这是在作甚?现在不是还没到纳粮的时候吗?”

    “外地来的吧?”

    “是,我是从湖广来的。”锦衣卫努力学着江淮官话的腔调说话,试图掩饰自己的身份,但是开口就是浓厚的京味儿。

    那年长者边走边嘟囔:“湖广来的探子我又不是没见过,们这些外地的,一个个就不能说个实话?”

    锦衣卫闻言一惊:“过去常有别的外地人来吗?”

    年长者答道:“我听人说,那什么练巡抚、杨总督还有几个什么反贼都派人来过,你呢,你是哪里的?”

    锦衣卫当然不敢说自己是北京的皇帝派来的,仍是坚持说道:“我是湖广来的行商,此来是想跟老人家了解一下本地情况。”

    老人家烦了:“哎呀你这后生不说实话,你要真是客商就该去跟官府谈,拉着我们小老百姓不就是想打听事儿吗?”

    锦衣卫问道:“怎么客商要去和官府谈生意?”

    老人家边走边说:“外来的客商要想做生意必须去官府登记,要是私自经营被官府查到了,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该拉去刑名司蹲牢子了。”

    “我怎么没听说大明官府有这种规定?”

    老者停下来,把背上的粮食袋摔到地上,显得十分生气:“谁跟你说是大明官府?这是咱们大同社官府的规定!”

    不等锦衣卫继续问,老者指着地上的袋子说道:“前几日宣传干事都跟咱们说了,今年怕是要遭旱灾,今年的田赋再免两成,到时候要确实遭灾了不仅不用交粮食,官府还倒给粮食救灾。大明官府算什么东西?多少年了只知道增加田赋和各种杂税!咱们这都是眼看着李师长减赋,担心粮行的粮食不够用,都是去捐粮食的!”

    百姓给官府捐粮食赈灾,这名锦衣卫觉得自己耳朵似乎出了点问题。

    老者愤愤道:“你要真是外地来得商人,我劝你好好做生意,别想从我们手里低价买粮食然后高价拿去卖。我跟你讲,大同社商税和水上的钞关收得也比大明少,只要你们规规矩矩的,李师长不会亏待你们!”

    本地确实有粮商试图囤积居奇,开价虽然比粮行高许多,但是等到真旱了或者拉到北边缺粮的地界去卖,就能赚上很大一笔。

    但是李弘严厉打击这种行为,并且让宣传司加大力度对乡亲们宣传为什么不能高价卖粮食给那些粮商。

    大灾之年,粮荒往往不完全是因为天灾。

    当然,总还是会有贪图钱财的百姓偷偷地给粮商卖粮食,这种小规模并且十分隐蔽的行为李弘也管不了。

    这名锦衣卫赶紧跑回据点,和同伴分享情报。

    等一众锦衣卫聚在一起分享情报,他们发现沔县地界都差不多的情况,百姓们争先恐后地给粮行捐粮食,生怕大同社没有钱粮用。

    这种现象在小康镇尤甚。

    几人分享情报之后一阵感叹,决定明日折回去往南郑县看看是什么情况。

    他们有人听说那里的水利建得不错。

    商议了一阵,几人却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刑名司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