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七十七章 匪不像匪,官不像官

第七十七章 匪不像匪,官不像官

    在大同社士卒拿下城固、西乡和洋县之时,李弘也将总兵府搬到了汉中府城南郑县。

    毕竟沔县位置还是偏僻了些,之前没有搬是因为东边城固县和洋县都还在大明朝廷手里,南郑县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前线。

    如今东边的城固、洋县两县已经攻下,东边的军事压力骤减,府城才是总兵府落脚的更好选择。

    而且也不必再占用县衙或者府衙,汉中府有一座现成的瑞王府。

    瑞王名叫朱常浩,是懒宗朱翊钧的第五个儿子。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浩被懒宗封为瑞王,封地在汉中府,但当时他因为年纪小并没有立即就藩。

    直到天启七年,瑞王朱常浩才奉旨离开京城,前往汉中府。

    而之所以这么磨磨唧唧,就是因为瑞王府从天启元年一直修到了天启七年才建成,为了修建瑞王府,汉中府城“展城填河”,城墙及护城河向北扩出一百一十余丈,汉中城周长由九里三分增加为十里三分。

    这个瑞王很有意思,他平日里根本不过问藩王政事,府内一切政务诸如臣下的奏折上书等等,全由瑞王妃刘氏总揽处理,自己则吃斋念佛去了。

    这个瑞王妃刘氏是懒宗亲自为其选聘的大兴县民女,史载:“妃亦赋性贞洁,居于王宫数十年,犹是处子身”,可见大明的瑞王殿下是多爱他的礼佛事业。

    李弘第一次攻进汉中府城杀光府县两级官员时,瑞王正好在城外白基寺礼佛。

    当时李弘虽然攻破汉中府城,但是兵力不够守不住,所以很快就退出了府城,朱常浩也因此阴差阳错逃过一劫。

    但自此以后朱常浩深感汉中这破地方不安全,随时准备跑路。

    等李弘为了给杨戌吸引火力再次攻打府城时,朱常浩麻溜地跑到西安找杨鹤伸冤去了。

    杨鹤倒是想为他伸冤,但是有心无力,无奈朱常浩只能给侄子崇祯上疏:“臣在万山绝谷中,贼四面至,覆亡无日,臣肺腑至亲,籓封最僻,而于寇盗至迫,惟陛下哀怜。”

    崇祯倒也仗义,本来就想就着藩王被逐的由头强令蒋允仪和杨鹤出兵攻打李弘,但诏令还没出京城就收到了鞑子破关的消息。

    李弘还不知道自己原本即将被关中和郧阳两个方面夹击,当他高高兴兴把总兵府搬到瑞王府时却发现原本的瑞王府周围围了一圈的佛寺,零星还有几座道观。

    不过这些寺庙和道观倒是奇特,许多墙面和梁柱都被拆了,里面住着许多瘦不拉几的出家人。

    也不知道这些佛寺和道观到底是依靠信徒的香火过日子还是靠着瑞王没日没夜地捐赠吃饭,反正在农会将瑞王名下的藩田分给百姓之后,一些底层出家人明显瘦了不少。

    李弘在沔县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大规模的和尚道士群体,此次乔迁新居才发现原来汉中府有这么多不事生产的家伙,不禁问随行秘书:“怎么这么多和尚道士?”

    秘书和他大致解释了瑞王的作为,又说道:“前些日子城隍庙失火,重新修葺时人手紧缺,这些和尚道士为了挣咱们的工钱出了不少力气,所以胡知县暂时没有处理他们,把他们在当廉价劳动力在用。”

    “哦?这些人吃不饱吗?”李弘好奇地问道。

    秘书答道:“估计这些和尚道士平日里都靠瑞王府养着,现在瑞王府的田产被分下去了,浮财也都充作大同社公产,估计是吃不饱饭的。”

    李弘这时候想起来过去看水浒时,智深和尚合法出家是有度牒这玩意的,于是问道:“这群和尚道士有度牒的共有多少?”

    秘书答道:“胡知县在他们修城隍庙时趁机登记过,每间庙宇持有度牒的出家人也不过三五个,加起来也才四十多人。”

    “这些和尚道士的总人数呢?”李弘挑眉问道。

    “二千三百余。”

    李弘立即下令:“把胡元新给我叫来!”

    胡元新收到传讯之后立即赶往总兵府,他也是知道李弘是为什么要叫他过来,所以一进李弘的办公室便说道:“师长您听我解释,那些有度牒的真出家人无论僧道我已经集中妥善安置到睡佛寺去了,前些时日城隍庙失火需要重修,我想着给财务司省点钱粮,所以才把这群假僧道集中起来做劳力。”

    李弘斥道:“有你这么省钱的吗?”

    胡元新解释道:“城里的游民大多都回乡分田去了,如今城里已经有了用工荒的趋势,工价涨得厉害,若是招人重修城隍庙,每日的工钱、料钱和吃饭钱就得花去几百两银子。但是若用这些假僧道,每日便只用管他们饭食,砖石木料都可以从原来那些寺庙拆出来用,反正这些庙宇之后也还是要拆的,何乐而不为呢?”

    李弘感到一阵无语,他在胡元新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某种特质。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弘问道:“城隍庙修好了没?”

    胡元新知道这话里的意思,答道:“再过两日便可完工,届时我定勒令这群假僧道还俗,另外我留了些寺院建筑没拆,可以留给这些还俗的假僧道暂时居住,等这群人安置完毕了,空出来的房子还可以作为总兵府干事的职事房。”

    李弘点头道:“可以,也别让和尚道士住一起了,剩下合法的和尚就让他们继续住在睡佛寺,合法的道士安排到城隍庙,今后百姓们要给他们捐香火也别拦着,就让他们靠这些香火钱吃饭,但是不准捐田!”

    时代所限,百姓们的心灵总要有个可以安放的地方,对佛道两家要加以限制,但是也不能完全一竿子打死。

    几日后,随着勒令还俗的政令下发,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僧联名向李弘上书劝谏,要求李弘不要再继续这种谤佛毁神的事情,言辞相当不客气。

    李弘看后大怒,直接把这群合法的和尚关进牢房严加审问,但真没审出个屁来。

    这些真和尚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放饭舍粥修桥补路的好事还真没少做。

    李弘不信邪,直接让那群被勒令还俗的僧人公审这几个所谓高僧,结果不少底层和尚控诉被这几个高级僧人盘剥的过往,刑名司立即行动起来,加上原先寺庙放高利贷的罪名给这几个高僧判了绞立决。

    在几个大和尚被绞死的同一天,李弘收到了刘不讷从前线传回来的军报,他和何东一起进军的部队和郧阳巡抚蒋允仪的军队对上了!

    这次东扩行动兵分两路,刘不讷作为主帅和何东沿水路一起向东攻打城固县和洋县,但是在攻下城固和洋县之后却犯了难。

    本地分田工作倒是轻易,因为原本就有许多零星的反贼打着李弘的旗号分田,还把逃到西安的士绅逼出了一个还乡会,政务司的干部到此只需要把按计划把自然村合并为镇,再慢慢清查既定的分田情况有无纰漏即可。

    主要的问题是钱粮。

    那些被本地反贼占据的地界,本地的地主能跑的都跑得差不多了,走的时候带走了绝大多数浮财和存粮,留下的都是些快发黑了的陈粮,根本没法充作军粮使用。

    李弘不抢地主家浮财,可本地这群打着他旗号的反贼不管,这些日子以来没来得及跑或者没跑掉的地主家钱财和粮食都被瓜分殆尽,这群地主士绅恨李弘恨得牙根痒痒,连投诚的都没多少。

    等何东的部队开到还未被本地反贼占领的地界时,任宣传干事怎么说本地地主乃至小自耕农都不愿意相信大同社的士卒不会抢钱抢粮。

    停军休整些时日,带出来的钱粮消耗得差不多了,刘不讷决定向本地士绅去借粮。

    其实刘不讷也很想抢,但是没办法,如今在城固、洋县两地大同军的信用没建立起来,必须要通过借粮还粮的方式获取本地人的信任。

    “砰砰砰。”

    “谁呀一大早上的。”一个老者不情不愿地打开大门,身上的衣服都还没穿戴整齐。

    他一看门外站着的是全副武装的兵,却又不像是官军,立即意识到这伙人是反贼,跪下哀求道:“反……哦不,义军爷爷,还请放过我家老小吧!”

    随军宣传干事扶起老者,严肃地说道:“老丈,我们是大同军,不同于别的贼军。此来我们是向您家借粮的,我可以给您立字据,今后一定归还。”

    老者完全不信反贼口中的话,只是说道:“我家虽然有个几百亩地,但是家里也几十口人等着吃饭呢,真没多少余粮了……”

    宣传干事说道:“我相信老丈听说过我们大同社的政策,咱们只分田地不取浮财,老丈若是肯捐粮充作军资,我可以写信给农会,让他们在分你家田的时候留下上田。”

    老者仍不情愿,但是看着宣传干事身后凶神恶煞的兵,只得同意。

    宣传干事笑着拿出一张提前写好的借条,让老者在上面签好自己的名字之后直接把借据塞给他。

    然后这家人打开粮仓,随行的大同士卒每人进去取两斗粮食,也不多拿。

    老者看着手中的借条只觉得一阵恍惚,这特么是反贼干得出来的事?

    却说蒋允仪已经收到了崇祯出兵征讨李弘的诏令,要求他和杨鹤夹击李弘。

    蒋允仪收到崇祯出兵的诏令十分为难,他的前任梁应泽在李弘只占了半个县的时候就千里奔袭想把李弘的势力扼杀在摇篮里,结果打了个大败亏输,现在还生死不知。

    如今杨鹤已经被另一道勤王的诏令闹得顾不了南下夹击李弘了,蒋允仪只能一个人硬着头皮开拔。

    蒋允仪接手郧阳巡抚的时候,郧阳地界屁都没有,好不容易招募之前被梁应泽安置的流民训练了一批标兵出来,也不过一千多人。

    说是标兵,但其实只趁着农闲训练了一段时间,根本就不能打。

    不过当蒋允仪行军到兴安州地界时,他却发现自己身后的队伍越来越多,一路再往前走到石泉县地界时,身后已经聚集了六千多人。

    这些新加入的人都是沿途县官和当地地主招募的乡勇,本来就是为了防备李弘东进而做的准备。

    如今巡抚大人带官兵过来打反贼,他们一个个都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将自己招募而来的乡勇往巡抚的大军里塞。

    但是蒋允仪却感到绝望,一千标兵面对凶残的李贼肯定没得打,但是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本来够吃两个月的军粮现在只够吃几日。

    这群县官和地主只出人不出钱粮,指望着他一个穷逼巡抚打胜仗,开玩笑呢?

    无奈之下,蒋允仪要求兴安州和石泉县两地给他筹粮。

    兴安州和汉阴县的主官被他搞得头大无比,本来县库里就没多少粮食,要是送去给巡抚做军粮恐怕是耗子都不愿意来偷。

    可若是不给巡抚大人粮食,那反贼要是杀过来,自己别说头上的乌纱帽,命都可能不保。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盘剥本地商贾和农民,又号召没有出人的士绅捐粮,硬着头皮给蒋允仪送去千石粮食。

    一千石哪儿够啊,蒋允仪只能亲自下场对本地士绅下手。

    “开门,快开门!”

    “谁呀,这大半夜的。”屋子里的人抱怨着问道。

    蒋允仪的兵立即呵斥道:“蒋巡抚的官军,抚帅亲征剿匪,干系重大,现在勒令你家立即上交五百石粮食和五百两白银充作军费!”

    蒋允仪倒是清廉正直,只说了要对各个士绅家征点粮食,可拦不住手下这群兵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户人家辩解道:“为了剿匪今年都摊派过一次了,这大半夜的怎么还来?”

    外边带队的军官闻言立即喝到:“这家人暗通匪寇,快把们撞开搜查!”

    “军爷,军爷息怒”主人家立即打开宅院大门,“我这就去筹措,银子我可以马上给,但是粮草还望军爷宽限几天。”

    “可以”带队的军官说道,“我们还得去下一家,你自己把粮食送到县城外的军营里去,别想着耍花样,要是到时候查出来你家没送粮草,可不怪军爷不客气!”

    “哎哟草民一定办到,一定办到!”

    送走这群官兵,这户人家恨得牙根痒痒。

    这特么是给百姓镇压反贼的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