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沐天子 » 第12章:汉王

第12章:汉王

    乾清宫,御书房。

    “将混一图展开!”

    随着朱棣的一声吩咐,四位内官协同才将大明全域图依次展露开来。

    此图乃是洪武二十二年,洪武帝朱元璋亲命兵部会同翰林院、鸿胪寺、行人司以及钦天监等诸多衙门合力绘制。

    图中地域东至日本,西及撒马尔罕和天竺,北抵漠北,南达占城、真腊,天下疆土莫不囊括其中。

    更妙的是,图中山川河流描绘得十分详细,城镇也都用白色记号标出,连西域都不例外!

    论规制之宏大,可谓天下第一!

    朱棣手扶腰带昂然踱步靠近地图,透过此图俯视大明南京十三省,一股执掌乾坤的至尊天子气势便油然而生,他的目光从北至南快速扫过,最后停留在明与安南的交界之地,沉吟片刻,开口询问道:

    “老二,依你看,此番南征,我大明胜算几何?”

    一旁的汉王朱高煦,年不过二十八,身材魁梧,国字脸,眼有精光,因为久经战阵,素来骁勇,锋芒毕露,闻得朱棣询问,其人赶紧笑着回答道:

    “安南蹴尔小邦,哪里当得了我大明雄师的一击,此番父皇征调数省之兵,对外号称八十万,贼酋胡氏若是听闻,想来早就吓破了胆。”

    朱棣闻言瞥了眼朱高煦略带讨好的笑脸,伸手点了点朱高煦,笑骂道:“我是想听你的军略,可不是让你来溜须拍马,尽给我说些好听的。”

    朱高煦瞧着朱棣高兴,心中暗喜,但也知道事情轻重,便收敛笑意,肃然回答道:

    “此番南征之军虽然没有八十万之多,但也有三十万之众,又由成国公与西平侯这些沙场宿将率领,可谓兵精将广,儿臣实在想不出有铩羽而归的可能。”

    朱棣闻言颇为认可的点了下头。

    随即其人看向侍立一旁的杨荣,笑道:“勉仁,内阁七人中,唯独你在军略上最有天分,你试说一下,汉王的话有无道理,此番南征,我军真的战则必胜吗?”

    三杨之中,杨荣素来以警敏通达,谋而能断著称,又因其在军略上的见识颇得立志开拓的朱棣青睐,此番询问军略,除了汉王外朱棣便唯独喊来了此人相陪。

    “理当必胜!”杨荣闻言毫不迟疑回答道,“除了汉王所言之外,臣还认为,此前安南乃是陈氏当国,如今的胡氏不仅篡权自立,更是肆意屠戮陈氏遗孤,又在国内横征暴敛,激得安南境内民怨沸腾,此番我军打着吊民伐罪,为陈氏复位的旗号杀至,安南军民定然欢欣鼓舞,纷纷倒戈,所谓大势在我,焉能不胜!”

    “说得好!”

    朱棣听得屠戮“陈氏遗孤”心中的怒气顿起,眼中的寒光闪现,待杨荣说完后方才大声赞道。

    朱棣如此忌讳“陈氏遗孤”,倒不是关心番邦的王族,而是此番他兴兵南征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胡氏设计伏杀了他支持的安南陈氏遗孤陈天平,严重冒犯了他的帝王威严。

    说到此处便不得不提一句,此番朱棣怒而兴兵的缘由了。

    且说,大明开国之初,安南尚是陈氏王族当国。

    可不久陈朝内乱,国柄逐渐落到权臣黎季犛手上。其后,黎季犛连杀三代陈王,并尽戮陈氏王族,于建文元年灭陈自立。

    窃得王位后,黎季犛犹嫌不足,遂改名胡一元,自称舜帝后裔,将安南改名为“大虞”,自号大虞皇帝。

    后来,胡一元将皇位传给儿子黎仓,并改其名为胡汉苍,自己则做了太上皇,仍把持安南国事。

    这力季犛以外戚之身篡位便也罢了!

    毕竟同一时间明朝不也上演了一幕叔侄相争的戏码。

    但他篡位后不乖乖苟在安南做他的土皇帝,却开始飘起来了。

    其人不仅屡屡隐瞒篡位的真相,还对明朝的诏谕阳奉阴违。

    强夺占城给明朝的贡物及明朝的回赐、强迫占城称臣入贡、侵占占城领土等一系列行为,严重触犯了明朝宗主国的权威。

    后来更是将永乐皇帝支持的安南陈氏的遗孤陈天平设计伏杀了。

    永乐皇帝那是从刀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枭雄,他哪里能容忍黎季犛这个蹴尔小邦的无耻之徒屡次冒犯于他。

    遂才有了此番的征讨安南之役。

    闲话少说,正当永乐君臣畅谈南征成败之际,乾清宫管事太监王彦手持一枚黄漆鱼筒脚步匆匆的进入御书房。

    “皇爷,东路军成国公八百里加急送至。”

    王彦知道朱棣自从解决了藏僧封赏事宜后,便一心留意南征军的情况,此刻八百里加急,显然发生了重要的事情,他哪里敢有丝毫耽搁,连忙将黄漆鱼筒双手奉上。

    朱棣自然也知道能用八百里急递,事情非同小可,但眼下到底发生何事,让朱能动用急递了,他心中莫名生出不安来。

    朱棣皱眉接过黄漆鱼筒,见鱼筒上斜粘着三根竹签,签头伸出筒口半寸——这是“八百里加急”的标志,意味着最高级别的公文通递,中途不得有任何延误。

    他快速的把鱼筒上的封条撕掉,然后双手一错,拧开了被蜜蜡封住的齿口,露出黑漆漆的筒腹,随即从中将军报倒出。

    朱棣展开纸张便见其上写有朱能自言,病入膏肓,无法掌军,将不久于人世,望朱棣能任命张辅接替他继续领军南征安南。

    一旁的朱高煦眼见朱棣死死盯着军报,先是脸色顿变,随即眼中有了哀意,不由大为惊讶,急切询问道:“父皇到底发生何事了?”

    朱棣沉默良久,方才语气微颤道:“老二,朱能重病恐怕不行了,此番南征恐事有不谐呀!”

    朱高煦闻言先是心中一惊,朱能虽然不像丘福那样一力支持他作储君,但是总归两人是军中袍泽,靖难之时,两人一同并肩作战过,此刻听得故人将不久于人世,其人心中既惊且哀。

    但是朱高煦随即便想到若朱能病逝,这南征主帅之位便空缺出来了,而他此前能够与其兄朱高炽一争太子之位,便是得益于他靖难时的功勋,他一直都知道他的优势在军中,在于沙场建功。

    此番不正是个机会吗?

    若他能够继任为帅,领军征讨安南,最后携灭国之威而归,那他的声势必然大涨,他也有了再次争夺储君之位的资本与底气了。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便心中激荡,他赶紧跪下对朱棣道:“父皇,成国公病重,孩儿与你一样心中悲痛,但是如今东路军云集十五万明军,乃是此番南征的主力,若成国公有不测,儿臣恐军心动摇,此番南征也会铩羽而归,父皇一番苦心将付诸东流,四方番邦也会因此轻视我朝,儿臣不才,愿即刻南下执掌东路军,替父皇分忧。”

    朱棣闻言心中一震,压下心中的哀意,饶有深意的瞥了朱高煦一眼,目光最后停留在军报上张辅的名字上,一时没有言语。

    一旁的杨荣见状心中暗急,他虽然不是东宫僚属,但是比起汉王,他们这些文臣多倾向太子朱高炽,此番若是让汉王得了掌军机会,日后朱高炽的储君之位必将动摇,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杨荣一咬牙,出列说道:“陛下,汉王素有善战之名,靖难武勋都佩服他,他若南下掌军想来军中不会有任何意见,不过如今北方不安靖,鞑靼阿鲁台时有异动,汉王还是留京以备不时之需为好,成国公素来谨慎,此番他既然急递入京,想来对于身后事也有安排,陛下还是多思量为好。”

    朱棣闻言不由眼中精光一闪,若有所思。

    一旁的朱高煦则心中大怒,杨荣的言外之意,他哪里听不出来,说他在军中威望太高,这哪里是夸他,这是在拱火,朱棣为了避免他这个儿子在军中势力太大,岂会再给他机会独自领军,要知道,他的这位父皇便是靖难上位的,岂会不防着他人有样学样。

    “老二,你能想着为父分忧,朕心中甚慰。”朱棣扶起朱高煦,笑着说道“不过南征主帅人选至关重要,朕还需要考虑一二。”

    朱高煦闻言大急,便准备再言,朱棣见状,收敛笑意,一脸悲色道:“闻得朱能不愈,朕心绪已乱,你们先退下吧!朕想一个人呆会。”

    朱高煦见状心中无奈,瞪了身旁的杨荣一眼便悻悻退出了御书房。

    杨荣见朱高煦动怒,心中知晓此番是得罪了这位汉王了,不由心中叹了口气,紧随汉王之后,也怏怏退出了御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