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我的优美实践日记 » 第二十一节 春夏学期第三周练习

第二十一节 春夏学期第三周练习

    2024年3月13日【深化练习】

    @相遇练习

    今天的相遇练习,我觉得没有上一次那么清晰,好像有些小地方也有点儿沉睡。

    这次老师有一点儿变化,在某些动作了增加了一些细节,我后来也发现了,原来她是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行的某些变化,看来音乐部分是优美活动的灵魂,包括节奏,包括音高。由于音乐是时间的体现,而我们活动是在一个空间的范围之内,所以这种活动就是空间和时间的交错,平衡,交流和互动。

    我们常常介绍这种活动时说,这是一种可见的音乐,就是把音乐用肢体的动作来表达出来。

    我又想到一般的舞蹈,也是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空间中移动,那么和优美活动有什么差别呢?

    目前我想到的是,两者都是音乐在肢体上的表现,但是着眼点不同,优美就是根据音高而出发的一些动作,比较细节,而舞蹈仅仅是音乐情绪的一种表达,当然优美也有这个部分。

    正好结合后面一个活动说,在做《花非花》的韵的部分,我们单独听好多遍音乐来体会音乐的部分引起身体的动作的变化。第一个是音高的部分,使我们倾向于在音高高的时候整个身体会向上同时踮起脚跟向上配合,而音高低的时候整个身体会向下同时会把脚跟放下;第二个是节奏的快慢,我们会体会到音乐的快和慢,从而我们的动作也会快或者慢。目前我们才体会这两个部分。

    我继续延伸,音乐还有强弱的不同,同理,我们似乎也倾向于在强的部分用大一点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而在弱的部分用小一点的肢体动作来表达。音乐还有什么要素呢?

    我查了下网络,有很多不同的说法,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那么这些都可以在优美活动中体现,比如音高体现在手臂的高低上,音的长短体现在动作的持续长短,音的强弱体现在动作的力度上,音色则体现动作的特色上(选择开放的动作,还是比较收拢的动作)。还有提到音乐的速度,我觉得就可以体现在动作的快慢上。

    于是音乐的部分都被我们肢体动作所体现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可见的音乐”吧!

    @悲怆2练习

    我感觉我的状态没有上周那么喜悦,但也还行,基本上和伙伴们是有链接的。后来有伙伴们反馈了我两个方面,一个是容易低头,容易重心向下,虽然需要弯腰,但是伙伴们都没有我弯得这么厉害,她们说会看到四个人,就我比较低,能很明显地看出来;第二个是手臂还是倾向于朝下去捞起来,她提到了在最后的大波浪里,我仍然会从下面去捞。还有伙伴说体现了我踏踏实实的作风,让她们觉得很稳定。

    我自己对自己的这两个部分并没有觉察到,我想一方面可以增强一点意识,另一方面就是多关注团队,看其他人的位置,动作及状态,这样子就能提醒到我把手放的位置是否太低。

    当然,还有一个部分,仍然是动作的精确度和细化的部分,我对于音乐很熟悉了,但是音高与手臂的配合度还是有偏差,说明已经听着音乐手臂沉睡了,就是放在它惯性要放的地方,那么可不可以进行一些改变?是不是就平时增加一点练习,跟着过去的视频,一句一句地听音乐,做动作,看视频,调整手臂的位置,练习再练习呢?

    这个学期的优美,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和同伴们一起练习了,也可能这一生将来都没有机会去练习了,我是否要抓住机会去做呢?

    老师还提醒了我们,在第一遍主体再现后手的位置还是有点高,和音高不太配合。

    @花非花的形

    这个形的部分,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儿不清晰了,有的时候转的方向会转错,也会糊涂。看来需要我自己多画几遍形,让自己更加熟练一些。

    @音程练习

    做了三遍,感觉还可以。

    @送别练习

    最后老师带着我们围圈做了三遍,我觉得动作上清晰了一些,还是需要多练习。

    老师提醒我的是最后“别梦寒”的地方是向外的离别,不是向下,而是向外。刚才想了半天才想起来,看来这块儿的印象还是不够深。不过也说明了我容易动作向下,容易丢掉和天的关系。

    @元音“A”的练习

    老师用“短短长”的音乐配合,我们一起做了很多的“A”,去体会“A”的品质,然后互相分享。我感觉到“A”是接受,是给予;还感觉到“A”是开放,是包容,感觉后面是接受的延伸。我分享说,我体会到包容的感受,好像什么你都来吧,我都能接得住的感觉,老师反馈说这样的姿态是很少的,因为不可能是完全的“A”,一定还会有“E”的部分。我同意老师说的。

    后来在结束的分享时,我又谈到伙伴是我的镜子,我以“A”的方式开放地接受,欢迎伙伴们的反馈。后来老师给的反馈是,给予意见和反馈是,反馈的人也常常会去看接受的人是否是以“A”的方式,还是“E”的方式,如果是,可能就不会反馈了。我也同意。

    而我最近的修行的练习,就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的角度上看问题,当然我还没能达到。但是如果我能修行到那个程度的话,能时时以整体的角度来看人间所有一切,那么所有一切皆是平等,我恐怕就是“A”的姿态为常态呢!

    @作业

    今天老师还留了个作业,就是在这一周里觉察自己,看看生活中的我们如何使用A的?

    恰好晚上儿子自己做饭时和他有一些不同意见的碰撞,那时候不是很舒服,我感受到气氛也很怪,这个时候,我就不想用“A”来面对他,而是“E”,拉开了一些距离,也安静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我觉得虽然我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引起的状况,但是能感觉到自己逐渐能面对他了,而且逐渐可以用迎接的姿态,也就是“A”来面对了。而后,儿子也表达了他最近感受到我的一些变化,我也和他交流,我发现那种特别难受的感受就没有了,后来“A”这种姿态在我们的互动之中越来越打开,越变越大。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如果是在人和人之间,两人都是“A”的话,那个氛围是很舒畅的;如果都是“E”的话,就是需要安静一下了,如果还是继续沟通的话,是很别扭的,那么就等一等看一看。

    2024年3月14日【社交练习】

    @传递球的练习

    今天的练习,一开始还是做了很久的练习,但是我更清晰地发现了自己长久以来出现的状况:就是我容易出去了,回不来。我会从中心散发出去,但是要再回到中心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我还发现,我对中心和我之间的距离的判断也许不是很准确。

    所以,回不到中心的原因可能包括:一、我对于空间中我和中心的距离需要判断地更加准确;二、以我为中心,从我出发在空间画的圆的大小需要有个平衡,我常常是画得很大,自己也不容易回来;三、动作与动作之间有连续性,下一个圆是上一个圆的接续,所以在上一个圆的结尾可以往中心再走两步,从而让下一个圆更接近中心。其实这还是因为我对形理解得不准确的部分,因为本身这个形就是一步一步向中心靠拢的过程。而我常常是没有去靠拢,所以就离中心远了;四、最后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与中心的关系,这里不是指第一个原因中的距离,而是我心里和中心的关系,我的归属感,我是否愿意去靠近它等等,它对我的吸引力和凝聚感。

    没想到一个做不准确的形有这么多因素在起作用!

    @铜棒的练习

    在上课之前,我在生活之余对音乐多听了几遍,果然,对音乐的熟悉程度增加之后,确实对于节奏的熟悉,跺脚的位置,及扔铜棒的位置更加地清晰了。

    在课前带着伙伴们练习时,当我看到伙伴们的紧张,我就不那么紧张了,尽量让自己放松。

    在课上老师提醒我们注意扔铜棒和接铜棒的时间是不同的,我才发现了自己对铜棒的恐惧,不是很恐惧,但是也是有些害怕的。很感谢老师的提醒,让自己有所觉察。

    那我害怕的是什么呢?除了有点点害怕被打到,更多的是有点担心自己扔得不好,对方接不住。

    下一次再调整一下心态,再试一试。

    这之中有个小插曲,老师再一次解说音乐的节奏时,有些争论。上节课,当我们小组用1,2,3,4的节奏来带领时,我们是4扔铜棒,结果老师专门过来说不对,说1,2,3,4,5,于是同组的变动起来比较困难的伙伴就慢慢丢掉了4拍的节奏,改成了5。结果这节课上,当老师回到4,就有同伴提出上次本来是4的,变到了5,现在怎么又回到了4。我在旁边听到了,本来想着不用说了,反正大家按新的来就好,没关系的。谁知道,我看到老师非常肯定地说:“我们一直都是用4的,从来没有用过5的。”这时候有伙伴就指出来不是这样的,而我看到了那个变动困难的伙伴一脸的迷惑,再加上也许是出于对事实的尊重,我也表达了我上节课看到的。说了一圈之后,老师说了一句:“大家想想,我们是来把节奏弄清楚呢?还是为了证明我是错的?”大家都说是前者。后来就回到了新的节奏。

    很有趣的一个过程,我看到了老师的定力,老师还是挺有耐心的,也很包容的,最后能把重点拉回到合适的轨道;同时也看到了人很容易武断,以为自己认为的就是事实,其实都没有什么事实,只是在那个时点上我理解的,和你理解的是否相同,再加上理解和表达又是两回事,所以很复杂。很无奈,但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