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比秦始皇小三岁 » 74 韩信厉害 为什么彭城大战输了

74 韩信厉害 为什么彭城大战输了

    夏侯婴这回抱上孩子,怕刘邦再给推下去了,就让俩孩子都“拥树”,就是小孩子抱着大人脖子,像吊在树上一样。夏侯婴脖子上一左一右抱拥着俩孩子,怕这俩孩子掉下来,或者抱不稳,他跪坐在车厢前侧中央,手拉两套缰绳,勒着,让马徐行,等孩子抱得稳靠了,才松开缰绳,令马车奔驰。刘邦气得张牙舞爪,又把宝剑对着夏侯婴胸口举起来了。夏侯婴说:“你杀了我,谁开车啊?”

    刘邦已经想出答案来了:“我自己会开车!”

    夏侯婴说:“何必如此啊,孩子不重要吗?”

    刘邦说:“孩子下去,项羽抓住了会给我养着的。你赶紧把他们给扔了。”

    夏侯婴说:“你放心,我肯定可以甩掉他们的。”

    于是刘邦只好收回剑。那马车就奔驰,后面的追兵追杀得近了,刘邦又受不了了,站起来,把宝剑对准夏侯婴:“给我放下孩子,快扔出去!”

    夏侯婴就劝他。如此一路上刘邦数次要斩夏侯婴,夏侯婴一边赶马车,一边抱孩子,一边劝刘邦,死活不肯放弃孩子。最后竟然全身脱去。

    却说刘邦的媳妇吕雉原来正在家中,闻知里门有楚兵赶到,二哥带着人出去厮杀,她赶紧就拉着儿女和刘太公(刘邦的爸)从后面逃跑,刘邦还有一个儿子叫刘肥,是跟自己的二奶,在吕雉嫁来之前生的,也没住在一起,吕雉自然是不管了,就拉着自己的亲儿女刘盈和妹妹以及公公跑。刘邦有二奶,吕雉也有二爷,刘家有个舍人(就是门客)叫审食其,长着个小白脸,跟吕雉互相有性慰问行为,帮着吕雉一干人一起跑。

    跑到半道上,儿女跑没了,审食其拉着吕雉和太公,不知该望哪个方向去。审食其说:“还是去找汉王好,这样兵荒马乱的,不投到汉王那儿,总是不安全。”于是就往东南的彭城去。半路上正好给一队楚军堵住了。

    吕雉下过田,太公跑不动,被楚军俘虏,吕雉和审食其跑到一阵,还是被楚军追上按住了。

    楚军于是带着吕雉、太公、审食其回去,报告给项王。项羽常把他们三个放在军中,作为人质,使得刘邦不敢放肆。

    淮北下起了雨,四月初夏的雨打下来,像是泪水,像乱世里的悲欢离合。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被项羽扭转战局,一路向西遁去。

    刘邦跑到沛县以西南七十公里的下邑,这是从前汉联军从西来时由吕泽部攻占的城,西距彭城一百公里。刘邦从车上下来,把俩孩子也抱下来,然后搬了一只马鞍放在地上,把屁股放在马鞍子上,方才惊魂甫定,可以喘一会儿气了。

    喘完气,五十岁的刘邦知道项羽即将要进行反攻,这些地盘怕是保不住了,就想了一个买空卖空的主意:“各位,我请问一下,我想把函谷关以东,所有我现在占的地盘,三河(河内郡、河南郡、河东郡)、韩国、魏地,全都不要了,给天下的英豪,使他们与我共定大功,但是,我不知道给谁好呢?”

    成信侯张良已经累得东倒西歪的了,于是说:“这样的人选,只有三个:一是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枭将,最近因为装病的事儿,跟项王闹了别扭;还有一个是彭越,在魏地反楚。这两个人可以赶紧派使者去找他们。至于大王的诸将,独韩信可以交托大事,当一面。如果要把关东地盘都给出去,就给此三人,则楚国可破。”

    意思是,以关东之地调动这三个人的积极性,则可破楚。从张良的话里,也可以看出,韩信只是诸将之一,是诸将中的大的。即,是诸将之首,而非诸将之长。如果韩信已经是诸将的总统领,就不用再做这样的选择题了。所以,韩信虽然被拜为“大将”,实际还是空虚的,只是诸将中的一个“大”的而已,并非诸将的“元帅”。既如此,这次彭城大败,跟韩信的关系实际也就不大了。而且说韩信可以“当一面”,也就是作为一个大军区的负责人,独当一面的意思。则此前,连独当一面的地位都没有。

    实际上,刘邦下面多是沛县、丰邑出身的诸将,他们是想自己打天下,也确实一直是他们自己在领兵打仗,没有理由把权力让出,给后来到的韩信。张良作为局外人,看出了这帮人不行,彭城失败就是个例子,所以真正推荐韩信的人,是张良。尽管如此,刘邦也一时没有让韩信去“独当一面”。

    总之,张良推荐的三个人,全是刘邦身边这些“老人儿”之外的人,他这话一定触怒了不少刘邦下面的群臣诸将。但张良作为局外人,又是刘邦私下所尊者的人,大家也拿他没办法。

    常言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当初推荐韩信的是萧何,后来搞死了韩信的也是萧何。这岂不很矛盾。其实,当初萧何推荐韩信当所谓“大将”,其力度没有这里张良之推荐,来得更有力和实际。

    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猜测:当时,汉军从咸阳入栈道往汉中去的时候,一路上以及到汉中后,诸将就跑了几十个。其中韩信也是跑掉的一个。这些人为什么要跑呢?仅仅因为想家吗?跑的,肯定是在汉核心领导圈之外那些,不被看好,被视为外人的人。这些人数量如此之多(每个将下面都是有兵的),汉国需要稳定住他们。把其中的一个韩信给拜为所谓“大将”,就是做个样子,平衡内外差别,适当提升那些被视为“二等公民”的群体的地位,给他们一些希望。所以他另外要求汉王把拜大将仪式要搞得隆重些。总之,别再让人继续逃跑了!

    刘邦当时的团队,最初是丰沛地区的老人儿,在沛县到下邳、彭城、泗水、砀山一带打拼了近一年,随后加入楚怀王、项梁系统,也是半年多在苏北、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打拼(这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诸将团队),然后从陈留起用五六个月时间穿越中原攻入秦本土,随后进入汉中时又加入了数万诸侯慕名而随的人,这就有个先来后到的问题,在重点发力前,老人儿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圈子。前期和后期的人,是两个不平等的群体,萧何推荐韩信做大将(韩信也是慕名从联军中追随汉军入汉中的),只是为了鼓舞后期这一批人,先让他们看到希望。实际上,这个拜的“大将”,也是个不伦不类的职务。正常的职务应该是“大将军”,或者是“将军”,比如在赵国,就是张耳为丞相,陈余为大将军。刘邦作为“刘县长”一直是亲自上阵,他的汉国其实没有“大将军”的角色,“大将”韩信实际上是给刘邦出些计策的人而已——就以前的情况看,既没有独当一面,也没有统领全部军队。所以至今,从北征关中到彭城之战,没有韩信的任何行动记录,只是知道他都参加了,最后“韩信复收兵与刘邦会荥阳”,当然,其他败将也都纷纷带着兵去荥阳和刘邦会合。所以,韩信只是带了一部兵,参与了北征、东征和彭城之战。“大将”这个词,历史上似乎独此一家,属于萧何的临时发明。它翻译成英文,就是“伟大的将”(TheGreatGeneral),而不是Marshal(元帅)。它更像是我们现在说的上将、中将、少将的序列的意思,其中上将并不管着中将和少将,所谓“大将”韩信,不如说是上将韩信——还不是总司令(commanderinchief)。

    后来韩信对人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这里他自己明确地把“大将”改说成了“上将军”,而且只带数万人。“数万”,在古文里,可以认为通常不超过三四万人为“数万”。

    既然萧何推荐韩信,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他实际不是韩信的推荐人,张良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于是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萧何只是个政治家,张良则是战略家。

    历史就这么跟我们开了个玩笑,拜大将的事也只是一场走秀活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