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比秦始皇小三岁 » 65 汉王是封在了哪儿

65 汉王是封在了哪儿

    数日之后,项羽的联军进入咸阳。秦王子婴,虽然主动出降,但是降给了刘邦,留着也是听刘邦的,于是将其诛杀。

    这时侯的咸阳,宫殿林立,居室栉比,宏伟壮观。于是,进城后的项羽引着诸侯联军,把咸阳宫室中的珍宝财货都捞在手里,然后放把大火,熊熊大火三月不熄。世界第一大城市,顷刻成为废墟。

    咸阳遭了大劫。

    这时候,有人跑来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土地肥沃,可以作为都城以霸天。”

    项羽心想,你怎么不早说啊,现在都烧了,还说这个干吗?于是他说道:“富贵不回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看得见你穿的阔气和时尚啊?”

    这是句很有文采的话,是说,人成功,不回老家显摆,等于是白干。

    提建议的人垂头丧气地走了,回头就对别人讲:“人说楚人是沐猴而冠,虽然戴着个冠,却也是个猴儿,今日果然。”意思是境界低,不知好歹。

    项羽听说了,一高兴,就找了个大锅,把这人煮了。

    被烹的这位,说的“关中阻山河四塞”,其中的“关中”这两个字,倒一直流传下来,而且让人摸不清头脑。

    “关中”这个词,在战国时代是没有人这么提的,唯独司马迁的《史记》这样称呼,但是司马迁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叫关中。后代有学者就根据“关中阻山河四塞”找出了四个关,说“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并把这写在《史记》的这句话的后边作为注解,因为是在这四个关里边,所以陕西的秦本土叫“关中”。但实际上只是这位后代学者的个人理解,东为函谷关是对的,但武关不是在南,而是在东南,散关是秦岭西部山脉上的一个关,大体方位算是西,但它是秦岭山峦中沟通南北道路上的一个关,不是沟通西和东的一个关。至于萧关,是在西北的陇山(六盘山)上。而“四塞”这个词,对齐国也有人如此称说过。所以,这种对“关中”的解释,属于勉强拼凑。实际上,司马迁还说过秦朝的宫殿关中有多少座,关外有多少座。也就是说,真正的关,只有一个,就是函谷关,它是最重要的,以此划分中外。函谷关以东,叫“外”,函谷关以内,叫“中”。因为秦朝是定都咸阳,所以视陕西这里为“中”。有时候还会说“关东”与“关西”,所以“关中”的这个关,就是函谷关,一个关而已。如果“关中”是指四个关,那就没法说关东了。总之,因为司马迁一直说“关中”什么的,所以至今,陕西的渭河平原,仍然被叫作关中平原。

    随后项羽派人把前线的捷报汇报给东方彭城的楚怀王,楚怀王回报:“那就按当初的约定办吧!”

    方此之时,齐、楚、赵、燕、魏、韩六国皆有王,唯一空缺还可以再有一个王的地方就是秦了。楚怀王说按当初约定办,那就是把他喜欢的“宽大长者”刘邦定为关中王或者秦王。

    项羽辛苦一趟,因为来晚了,却最终连一个“王”都混不上。项羽心中甚怨。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当王呢?就需要先把联军诸将们都封为王,这样有两个好处,联军诸将都封为王了,项羽的功劳最大,自然更也应该为王。而且,法不责众,楚怀王如果惩罚这些诸将为王,诸侯必定联手作乱。

    这时候,已经有王六个,多是贵族。其中,齐王田儋是从前战国田姓齐王的亲戚,自称齐王,被章邯攻杀后,儿子田市继任为齐王,以叔叔田荣、田横为辅佐。同时,齐国末代君王齐王建的弟弟也想争着当齐王,被田荣打跑了,齐弟弟奔到楚怀王那里,田荣要楚国杀了齐弟弟,当时项梁不肯,心中不忍,于是田荣就不发兵救助项梁,导致项梁在定陶下被章邯攻杀。所以,项羽非常仇视齐王田市和田荣一系。

    至于楚国,是楚怀王为王,这就不用说了,项羽对他更没好印象。

    而赵国,陈胜的部将武臣首先在略定赵地后自称赵王,张耳、陈余为将相辅佐。王的下面都有将相,即陈胜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武臣的部将李良不良,偷袭杀死武臣。张耳、陈余就另立一个赵王族后人赵歇为赵王,是为赵王歇。

    燕国,是武臣的部将韩广——原为燕地区一个中级官吏,在当地贵人豪杰推举下,做了王。这是唯一的一个布衣王。

    魏国复杂一点,先是前年,陈胜派部将周市略定魏国地区(河南省东部,原都城大梁),周市去陈胜那里,要来了旧魏王族的公子魏咎,立为魏王,周市做相国。次年章邯来打,魏王咎自烧杀,周市战死。魏王咎的弟弟魏豹,在楚怀王的帮助下,领兵又来夺魏国地盘,光复了魏地二十余城,然后自立为魏王,又主动跟随项羽参加了西入函谷关的军事行动。这算是比较有实力的一部,但是实力自然不抵齐王、楚王、赵王。

    韩国,是项梁在张良的劝说下立原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成,以张良为司徒。刘邦西进途中,与张良联手。韩国在中原偏西,以洛阳为中心;魏在中原东部,以大梁(开封)为中心。韩王成这时候有十几个打小城邑,围绕在洛阳一带。

    这就是现有的六国,都已经存在。

    于是,公元前206年一月,项羽召集封王大会,会上发言:“诸将,各级将吏,当初天下豪杰向暴秦发难时,假立了许多诸侯王的后人,做了各国大王。但是亲身披坚执锐,暴露于野苦战三年,灭掉秦国以定天下的,都是诸位。楚怀王虽然没有战功,但是当然应该尊他为义帝(名誉皇帝),并且分给他直辖的土地。”

    意思是,我项羽认为,当初立的那些诸侯王,都是名义上的,有功劳的是咱们。诸侯王中的楚怀王,虽然也是名义上的,但应该让人家当义帝,并且给土地。而我们,更是应该为王。

    叫大家当王,诸将岂有一个不愿意的。

    于是,开始封王。

    首先是刘邦。刘邦是个最麻烦的人,按着义帝(楚怀王)的约定,刘邦确实是第一个入咸阳的,应该把关中这里封给他。但是项羽和范增都怀疑刘邦有取天下的嫌疑,不愿意让他当关中王。可是,不封他,又落了个“负约”的罪名,怕诸侯因此就叛离自己。最后,俩人商量的办法是,巴蜀这个地方,很多秦国的罪犯都迁徙去了那里,所以也是关中的一部分,就叫刘邦去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这样就没有负约了。就这样给诸将解释:“巴蜀、汉中也是关中的土地,所以刘邦王于巴蜀、汉中。”

    同时还有(据记载),是张良主动替刘邦求得的这汉中之地,张良厚送项伯礼物,项伯跟项羽说了,项羽于是答应把汉中给刘邦,王刘邦于汉中。

    总之,刘邦就王于汉中、巴蜀,称汉王。刘邦就准备带着军队去汉中和巴蜀当汉王去。

    那么关中给谁呢?咸阳这里已经烧了,项羽也不想在这里呆,于是把关中一分为三,分别给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个降将,封之为三个王,分占关中。并且,他们仨呆在这儿,还可以从北面堵住刘邦,不叫刘邦从汉中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