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比秦始皇小三岁 » 33 张耳为什么背叛陈胜

33 张耳为什么背叛陈胜

    蒯通说范阳县令要死,我来吊问你。

    范阳令傻眼了。蒯通说:“如今诸侯都已经反秦,武臣将军大兵将至,你一意孤行坚守范阳,城中少年都争着要杀您(又是少年!),持您的人头开城投奔武臣将军。您赶紧派遣我出去见武臣,我可保你转祸为福,就在今天啦!”

    范阳令自始至终,一句话说不出来,最后只冒出一句:“先生,先生确实要出去救我啊!”

    蒯通蔑然一笑,这个自然,你给我准备凭证和礼物吧。

    于是,蒯通摇摇晃晃带着官方凭证,作为范阳令的代表去了武臣军中,对武臣等人陈述道:“我看足下的方针,是必须战胜然后得地,进攻然后得城,臣窃以为这是错误的。如果你听我的话,可以不攻而得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定千里,你有没有兴趣啊?”

    武臣一下子也哑巴了:“你···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蒯通说:“现在我们范阳县令,遭到贵军进攻,想整顿士卒,守城鏖战,但又胆怯怕死。以我来看,他这样的官僚,都是愿意投降的,但是他又怕您认为他是秦朝所置的官吏,把他杀了了——事实上,你们前面攻下的十座城池,守城的秦置官吏都被你们诛杀了。现在城里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城中少年都在活动,准备刺杀范阳令,然后据城以抵抗您(这里却与对范阳令的说法不完全相同,正是纵横家的变通之处)。当下之际,您何不拜范阳令为侯,范阳令不死而得封侯,然后献城归降。这样,因为他成了你所置得官吏了,有您给他撑腰,少年也不敢再杀他。他的前途和生命有了保障,然后让他乘坐朱轮之车,驱驰于燕赵大地,给您宣示一下,燕赵诸城看见了,可以不战而降。”

    我们说,蒯通使用的还是纵横家的势力互相牵制的思想,如果把武臣军视为一个强国,少年视为次一强国,范阳令是一国,这就是多国间的制衡的思路。纵横家就是利用多种势力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谋求自己的目标的达成。

    武臣、张耳、陈余等人都觉得这个办法没风险,不妨一试。于是蒯通拿着委任书和侯印,回去找眼泪汪汪的范阳令去了。范阳令内有少年逼迫,外有大兵压境,向前一步可得封侯富贵,向后一步刀子进肚,那也没有犹豫了,出城投降。

    赵地的很多城池的第一把手,也不愿意卖命为秦国守城,为了富贵考虑和内外形势逼迫,都觉得投降好。不久,他们看见范阳令已经封侯了,乘着红轮子的富丽堂皇的车子,在各城池边上来回溜达,一想,哦,原来投降可以不死啊,于是不战而降者有三十余城。可谓传檄而定千里,赵国大部归了武臣。

    赵国这里形势发展的这么快,其核心还是豪杰(陈余找的)、官吏以及少年,是反秦主力。赵国这里如此,其它六国地区待会再说,总之这是人民起义,六国人反秦国人,不能含糊说什么农民军。

    很快,就到了八月,武臣在赵地自立为王。这是张耳、陈余的建议。

    张耳陈余看到,当时陈王胜(这是俺和时人对陈胜的尊称)派到各地略地的诸将,高高兴兴回来报功的时候,往往得到的是“人事主任”和“考核专员”朱房、胡武先生的谗言,特别后者的官名很气人,叫“司过”。最后,被硬塞了几个大过的功将往往多数竟被杀了。所以张耳陈余劝武臣不要回去,他们又说:“陈王从蕲县起事,刚到陈城就称王了,可见不是必须六国王族之后可以称王。(意思是布衣出身的也可以。)将军您以三千人攻下赵国数十余城,赵国这么大的地盘,也是需要一个王来填镇的啊。而且陈王听信谗言,回去汇报,恐怕脱不开灾祸。或者不如立陈王的兄弟来做赵王,不愿意这样的话,就立一个赵王族的后人。总之,时不我待,得赶紧定个王。”

    武臣想了想,干脆自己立为赵王了。这一点上,他跟陈胜一样不客气。是啊,既然非贵种也能称王,那为什么你能我就不能。

    王作为一个诸侯国君,下面要有文武班子,文官的首领叫相,武将的头叫将,这也就是陈胜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本是这样调动下属的。

    于是,赵王武臣以张耳为赵国的丞相,以陈余为赵国的大将军。

    武臣自立为王的消息传来,陈胜气得哇哇暴叫,当场就命令去抓武臣家属,把他们全杀了,然后兴兵击赵。但是上柱国(楚的武官之首,与中原诸侯不同)蔡赐说:“现在重点敌人是秦人,秦人未灭我们就以赵为敌,那就是又生一秦啊。不如顺势就立他为王。”

    陈胜于是听蔡赐的意见,派人祝贺武臣为赵王,但把武臣的家属都软禁在宫里,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以安抚张耳,别再鼓动武臣跟我捣乱)。同时下令催促赵王武臣急发兵西去,配合此时正在西进的周文,去打秦国。

    张耳虽然自己的儿子得到了一点虚拟的股票(成都君,这是封君,有食邑,相当于侯),但并没有由此就想帮助陈胜一方——陈胜不听张耳陈余封六国之后以为陈胜树党以便实现反秦总体事业成功的建议,又不以张耳陈余为北上赵国的将军而是屈为校尉,使得陈胜从此在张、陈心中失去了地位和崇拜,有的只有怨。

    于是张耳、陈余就劝武臣说:“大王在赵国为王,不是楚的本意,只是使计策来祝贺您。楚灭秦以后,必发兵来打赵。所以不如不向西发兵,而派人北上去略燕地以自广,扩大我们的国土。到时候,楚国虽然战胜了秦,也不敢对赵国怎么样。如果楚打不过秦国,赵可以趁着秦楚两弊,从而得志于天下。”

    武臣觉得有理。于是武臣不西去,而是派自己的部将韩上,北上燕国去略地盘。韩广在战国时候原是燕国上谷郡的小吏,熟悉燕国,所以派他去。韩广这人很厉害,在燕国短短地一活动,又飞起了一个池中之物,被燕国的贵人豪杰把他奉为了燕王!武臣气的哇哇暴叫。这时的时间已是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