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从迷雾里走出来 » 第一百〇九章 疏通河道

第一百〇九章 疏通河道

    当方宏从地里掏出小番薯,给大家煮了一锅尝鲜之后,张叔终是忍不住了,召集了两村的青壮,以自己的名义请大家去查看外面的水域和流向。

    要说是方宏说的,他也怕给孩子带来麻烦。

    左边的山地,山谷外面距离寺口五里多地的地方,还有一条支流通向别处。

    支流边上也有大片的土地,地质比较硬实干燥,种地不行,但建房子不错。

    在这条支流的尽头,有些大石堵着,堵在比较狭窄的口子上,把石头撬开之后,水流就滚滚而下,支流里的水也浅了下去。

    路上有些地方还有水坑,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浅了下去,直至最后的水分被太阳蒸发。

    初次成功,大家就有信心了,张叔也说种番薯需要更多的地,种别的也行,以后如果水不会漫上来,那地就能保住。

    山谷右侧的水域很宽广,水流比较长,直到走了一天,大家还没发现这堵塞的地方在哪里。

    商量之后,第二次勘查的时候,他们从半夜从发,直到天亮,又走了大半天,才看见一大片滩涂之地。

    很多泥沙被冲击到山边,滩涂附近有一条溪流,溪流通过一个狭窄的口子往外流去。

    张叔回去后,跟方宏讲了那一路的地理情况,方宏从纸上画出了一张图,沉思过后,她说道:“可以把那条溪流扩大,让水流出去,然后疏通溪流里的污泥,把挖出来的泥沙都堆到滩涂上。”

    只不过这个工程比较大,村民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维持施工时候的消耗,只是如果成功了,这里的洪水就不是个事了,也不会再影响村民的出行,不用害怕大水。

    村民们受困于大洪水,想做点事也很难,附近也没有别的人家,因为一发大水,低洼之地都会被淹没。

    种地是没有问题的,大家先开荒,地多了,粮食就多了。有粮食,吃饱喝足,大家就能铆足力气干活。

    两年后,山谷外的道路两旁种着大片小麦。甚至搬来不少人家,在支流边上建起房屋。

    而山谷的地种上了番薯和玉米,后来张叔托人把种子卖到钱塘郡治,外地也开始种植。

    原来水域边的原野之地也变成了一片荷塘,方宏划着水,和张大,小沙弥来此地的山上,他们规划着在这里圈出一块地,给方宏建小屋,她也是建屋子建上瘾了,取材方便。

    不过先建起一方凉亭,夏日吹着凉风,看着山脚那大片荷花,十分惬意。

    清理之后的水域变成一湖流动的水,村里水性好的孩子都喜欢来这里捉鱼。天气烦闷的黄昏,连大和尚和小和尚都会来湖边站上一会。而小沙弥跟着二师兄练功夫。

    之前方宏跟着张叔和张大去了富春镇,当掉了一根自己的链子,原本是和他脖子上的东西连在一起的,把顶端的东西取了下来,就是一条亮晶晶的项链了。

    换来的就是莲藕和各种种子,当水域浅了下去,原野又露了出来,方宏让人把这些地方整成荷花池。

    当荷花盛开的时候,这里就是荷花仙谷了。莲藕可炒菜,还能做成藕粉,做藕合,做糕点,用途很多,最关键的是莲藕可以卖钱,换成一袋袋的银两。

    支流边上也有人开起小货铺,只是去的人很少,通常都是张大几个去。

    “小郎君,你们这是不要功名了吗?”有那边的村人问张大。

    “小地方,要什么功名,某哥哥说了,兄几个平安长大就好。”

    “还有张小四呢,他现在学习可认真了。”张三道。

    张小四可是方宏的忠实迷弟,自己的哥哥说话不听,阿娘也不听,但是方宏小先生的话他肯定听。

    方宏给他布置了学习任务,除了学知识之外,他还跟着小沙弥的二师兄学功夫,只不过是偷偷学艺,并没有正大光明拜师。

    二师兄念在张家多年一直照顾寺庙的份上,并没有介意张小四偷师,寺里屋瓦漏水,增补墙壁,都是张叔带人在修缮的。

    “小先生,那人又来了。”当方宏坐在凉亭里,悠哉悠哉的喝着凉茶,计划着下一步的时候,张三来找他。

    “外边要建驿道了呢?”方宏问。

    “听说是这样的。”张三点点头,他也找了地坐下来。

    “那以后这里的人肯定会多起来,还会有更多的村。”

    “啊,那不成,那不是地要给人家种去了。”张三开始精明起来。

    “没事,地那么多,种就种了呗。”

    “要不我让哥哥找大和尚说说,把这些地也赐给寺里,私下我们再要过来?”

    方宏敲了下他脑袋,她可以这么做,但张三又凭什么,要不然大和尚会以为这是她的馊主意。

    成为大地主不是方宏的目标,也不是寺庙的目标,去年大和尚接了一道圣旨,周边很多的山地都成了福佑寺的领地,而大和尚也就是这一带最大的地主了。

    当然,张家村和陈家村的人除外,他们原来的土地不变,只是假如再开垦土地,就需要经过寺庙的同意了,要租用。

    山谷周围的地也够种了,再远的张叔也不要。

    有些地主固然不错,靠自己勤劳起家。但是成了一方地主之后,他也仅能靠自己的力气种一块地,他还需要很多廉价劳动力,甚至卖身为奴的人。

    战争,饥荒,洪水干旱,诸多的天灾人祸让没有存粮的人难以生活,他们就卖自己,这样的时代连人贩子都不需要。

    像寺庙这样的地主,当然得找佃农了,不过大和尚没有接收金银财帛之类的赏赐,把这些都换成了地。

    方宏的荷花池也归寺庙,大和尚是看在她种番薯,疏通河道,还有给乡亲们出主意种庄稼,开垦荒地的份上,把荷花池私下给了方宏,那地方是她早就打算好的。

    更何况方宏是村里的小先生,和小沙弥也交好,莲藕卖了之后方宏就有钱拿出来给寺庙修缮,就当是给大和尚的租金,可是大和尚说这样很好,用不着修缮。

    大和尚不想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但皇家恩赐又不能不要。

    “利是一把刀,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啊。”大和尚道,他是担心寺庙富了之后会引来灾祸。

    千百年前的人类,早就清楚看到了人对利益追逐的恶果,“当地的人都生活富裕之后,就会少些这样的事。”方宏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