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血染残明 » 第五章 定策

第五章 定策

    “既是王师大忌,那为何还要分兵?”

    永历听的不甚明白,问朱皓道。“王师何不聚力一处、直捣黄龙,彻底占领安南以存续,而后徐图大事?”

    “陛下万万不可。”朱皓又是一阵无语,然后再向永历解释道:“王师南下安南本就是权宜之计,怎可尽入其中?”

    “且不说尽占安南后大明各藩邦会离心离德、彻底倒向鞑清,即使摄于兵威没有谋反,背地里也是阴奉阳违,听封不听调,完全是得不偿失啊!”

    朱皓费神地给永历分析道:“即使王师只是偏师入安南,也要拉一打一、远交近攻。陛下可以册封南方黎朝为安南正统,让其割让北部,黎朝内部也可以拉拢郑氏和阮氏互掐使其无遐北顾,如此我大明才可安心修养伺机北伐!”

    “此言有理。”

    永历听后细细地品了品,也觉得朱皓这分析很有道理,然后说道:“皓儿聪慧过人,此策大妙啊。等晋王归来朕便说与他听,待晋王查漏补缺后,便依计行事。

    朱皓也觉得有必要让李定国过目,毕竟人家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又是军伍行家,这方面肯定比他朱皓强。他只是有着比较开阔的世界观,能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思考。又知道点历史走向,论能力肯定是和两蹶名王的李定国没法比的。

    这些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所以朱皓也点头表示同意,然后朱皓告退。出来时那两个小黄门还候在门口,朱皓招手让其引路、跟随他们回到了“王府”。

    回到王府后朱皓终于感到些许轻松,穿越伟业的第一步,这就算是做成了。

    虽然现在历史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有第一步就有第二步。说服永历改变主意让朱皓看到了希望,说明华夏陆沉的结局并非是不能改变的。至少历史上的咒水之难不会再发生了。

    至于是否会有别的换皮版本的劳什子之难之类的目前还不是朱皓该想的,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见到那位名震华夏的晋王殿下,彻底敲定计划开始行动。

    ……

    三天后的清晨早风习习,初冬凛冽的獠牙已经开始显现。虽然地处南方温暖地区,但小冰河时期的余威犹烈。

    朱皓顶着刺人的风,再次来到永历皇帝的书房。来到这个时代三天后,终于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晋王李定国。

    就长相而言,李定国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这是朱皓的第一感觉。

    细论起来他面相英俊潇洒、看上去也眉修目阔,身上有着不输永历的王者气息。虽然已经三十多岁的年纪,多年沙场征战也让他多了几分沧桑,但高大的身材和壮硕有力的四肢仍为他加分不少。添上天生生得的一副好面皮,更显几分儒将的风范。【定国既长,眉目修阔,身长八尺,躯干洪伟,每盥沐照水,心窃自负】

    朱皓进入书房时,李定国正在与永历交谈,见到有人进来便停下讲话。虽然朱皓现在身份并不比李定国低哪里去,但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佩和个人对他的崇拜,朱皓还是90度躬腰的大礼参上。

    “久仰晋王赫赫名,未曾想有朝一日能得见真容,真是三生有幸啊!晋王忠义千秋,请受本王一拜。”他心情激荡地说道,这些都是他的真心话。

    对于参拜李定国这样比肩岳飞的大英雄朱皓是绝对自愿的,只是他这些突然的举动却把李定国给吓了一跳。

    “殿下如此为何?快快请起!”

    李定国赶紧扶起朱皓,这让他本来还对朱皓提出的策略生出的些许怨气,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撒了。

    “臣已听陛下叙述,诚论若非圣口玉言实不敢信,陈州殿下忽从天降、驾临当代,定然是太祖显灵挽救大明,现在得以一见,果然是如此啊!”

    “承蒙殿下谬赞,我不过是站在了你们这些巨人肩膀上,稍微知道些历史走向的后世小辈,当不得此般夸奖。”

    朱皓也寒暄一番,表示自己对民族英雄的尊重。双方一番见礼后朱皓才看到了旁边坐着的永历,这才又拜见了永历,然后分宾主纷纷坐定。

    “皓儿你来的正好,适才晋王城外巡营归来,朕已将你所言两策均已告知晋王,晋王刚欲出声,你便来了。”

    永历对朱皓说道:“来了正好与晋王再商论商论,然后好行事。”

    “此策可行否,不知晋王意下如何?”朱皓听永历说完,眼巴巴地看向李定国。

    李定国本来准备抵抗到底,好好教训一下来犯清军的。但听到这位来自后世的陈州王直言留着抵抗会有更大的溃败后也不禁心生了保存实力的念头。

    “唉——。”

    只听一声叹息,李定国面露痛苦、摇头说道:“臣本欲死战到底、坚守昆明,奈何殿下已断言如此,也只有此法了。”

    前番三王内讧后清兵曾趁虚而入过几次,均被明军用兵打退。虽说几次都是规模不大、造成破坏不大的小规模骚扰,但李定国却丝毫不敢松懈。清理完孙可望一派后,他就着手布置防御。

    为了应对清军的三路大军,他也先后调集几路重兵厄收要道,其中派遣巩昌王白文选六万精锐把守七星关、庆阳王冯双礼精兵六万严守贵阳、贺九仪领精兵三万扼守门户桂林城。

    可是现在除了还在七星关严守的巩昌王白文选,其它两路均已被清军击溃。现在冯双礼率领剩下的五万士卒守在盘江东岸的鸡公背,而贺九仪率领仅存的万余残兵正赶回昆明,按朱皓的时间推算,等他回昆明也就差不多失守了。

    所以他们只能沿着朱皓已经定下的大策继续细化,完善整个行动的部署,以及明确各部需要负责的任务。

    李定国对朱皓原本提出的方案是很赞同的,他也希望永历帝能圣驾北迁,和他一起转战川西,进而图谋巴蜀。然而永历皇帝却死活不肯入川,执意要御驾亲征安南,为大明开疆拓土……

    因此明军也就只能分兵,永历则需要提前一个半月下令召回历史上在七星关战败的巩昌王白文选,留少数人坚守。此举保存了其所部实力,北路就由朱皓和白文选领兵五万余北上川西。另一路由李定国率部八万余精锐在昆明坐镇,为北路军争取时间,等北路成功入川再护送永历帝及百官去安南。

    因为明军的撤离比历史上要早近五十天,时间还是比较充裕,所以朱皓还特别给李定国和永历强调,一定要带走所有能带的丁口辎重,绝对不能便宜给清军。

    历史上就是因为永历皇帝下令不准烧毁城内粮草清军才能占领昆明后仍然势如破竹攻势不减的,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反正这个错误绝对不能再犯了!还有所有青壮丁口无论男女,只要能熬得住这场亡命行军的都得带着,这个时代人口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也不能留给清兵。

    等大军转移的差不多时,再令冯双礼与贺九仪及其它几路明军合兵北上,最终与朱白回合抵达四川。

    一番详细的谋划后这场行动的方案才算是被三人最终敲定了,有了周密而谨慎的计划永历帝多少心里有了点底。

    李定国也颔首抚须,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朱皓则还在想着什么,想了一会他突然补充道。

    “还要记住把将士们的家眷带着。”

    毕竟历史上就是因为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贺九仪的家人被清军俘获。

    后来清军用其亲人招降,贺九仪迟疑不决,被李定国杖毙,其手下一万余披甲精锐投清,损兵折将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