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血染残明 » 第四章 出路

第四章 出路

    陈皓被两个小黄门带了下去,带到永历皇帝给他安排的住所。这是他最后一次当陈皓了,以后就只有朱皓。

    两个小黄门是永历皇帝赐给朱皓的,他们把他带到地方,显然就不打算走了。朱皓没有管他们,而是在住处四下走动巡视了一番自己的“王府”。

    这座院子并不大,很快就走了个遍。

    几次走动下来不得不说南明朝廷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了。院子里就总共有两座建筑,中间是装潢朴素的正居,旁边一间厢房,此外再无其他。

    这么寒酸的王府,历朝历代里恐怕也就南明的宗室亲王们能享受到了!朱皓心里不无恶意地想着。

    不过考虑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怪就只能怪满清了,谁让他们见中原空虚趁机入了关呢?嫌住所环境不好?等大清兵一到让你脑袋都保不住。想想大清天军在江南地区的所作所为,朱皓顿时一阵头皮发麻,如今这一幕又要重演了,而且留给朱皓的时间不会太长。

    现在是永历十二年十月初六,如果朱皓没有记错,今年四月清军已经在湖南、四川、广东三路调集重兵围攻贵州。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吴三桂就会攻入云南,届时整个云南一片腥风血雨,清军的屠杀会让这个刚刚在内乱后恢复些许生机的地方直接变成死气沉沉的千里无人区。

    现在朱皓既然来了,就决不能再让这一幕重演!起码也不能让它再与原本历史一模一样,多少都得改变一点。

    想到这里他决定等永历皇帝一忙完就去找他,他得给永历皇帝好好讲讲道理。这次绝对不能让他再如历史上一样再逃入缅甸了,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

    在后世时朱皓是个历史迷,曾看过不少历史类书籍和文章。虽然大多都是半吊子,但多少还是有点干货的。对于明清易代这段重要的历史,朱皓当然也曾有所涉猎,所以朱皓很清楚,此时已是南明覆亡的前夜!如果他不能做出点什么让历史发生改变的话,明年正月永历皇帝肯定还会弃国入缅。现在看似还行的局势届时就会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

    因天子弃国而失去斗志的将士,或心灰意冷的官员将会大量投清,使得本来尚需时日好好消化一番的满清迅速掌握全滇。原本因为驻守各地已经捉襟见肘的机动兵力得到大量的补充,清军实力倍增、南明遭受大创,直至彻底败亡。

    无论如何都不能弃国而逃,这些现成的教训必须让永历知道!想到这里朱皓下定了决心,当即招手叫来个小太监。

    随口问道:“本王问你,汝久侍圣驾,可知陛下平日何时闲暇?”

    那小太监想了想,便回答道:“禀殿下,陛下此时应已下朝,大王若要面圣,直接随我前去便可。”

    “好,上前引路。”

    就这样,才被“降爵”的陈州王殿下丝毫顾不得沮丧,迫不及待地跟着小太监前去面圣。永历皇帝的皇宫建在五台山上,此时还没有经过吴三桂的大规模扩建,所以算不上很大,朱皓很快就到了地方。

    环视四周,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虽说这皇宫并不大,但皇宫里那些麻烦规矩倒是一样都不少。朱皓到地方后便在殿外等候召见,直到前去禀报的太监再次出来时,朱皓才算是可以进入了。

    踏进房间,只见装潢典雅。书桌之上,永历已经在等着他了,见他进来,永历招手示意免礼,叫来人给他赐了座。朱皓也没见人便跪的习惯,简单的见过了礼,就势坐了下来。

    永历合上手上拿着的书,看着朱皓,等着他说话,朱皓到底是西贝货,被盯着慌,一时竟不知怎么开口。磨叽了半晌,他估摸着想好了措辞,终于开口说道。

    “皇父在上,臣有事请奏。”

    永历道看起来心情不错,笑着说道:“皓儿才来半日,已急着为朝廷分忧,勤勉有持、忠心可嘉。有事直说即可,自家人前无需多礼。”

    “谢皇父夸赞!”见此朱皓也再不拘束,于是放下心来,直接说道。

    “臣请圣驾北迁,即刻随军入川!”

    “如此为何?”永历不解地问道。

    “朕亦知朝廷处境危如累卵,清军如若来攻,滇都旦夕可破。行在外迁乃是必然,只是为何首选入川?”

    永历显然已同意外迁,但对他提议的最佳路线还有疑惑,朱皓觉得有必要给永历解释下入川的好处,便忽悠道:“陛下有所不知,此乃后世史家论证后得到的最佳路线,共有弊一利三。”

    朱皓说道:“其中这弊端呢,无非是风险过大,会受到清军威胁。可是这个方案却也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提振将士士气、还能拜托险境平安出滇,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尽占蜀地。完全利大于弊。”

    “陛下可以借言北伐、领兵入川,行伍之事实则不必忧心,陛下只用在背后操持大局、鼓舞天下人心。征伐交由晋巩二藩,待王师入川,陛下行修新政、屯田养兵、三军耕战、休养生息,如此大事可成!”

    永历认真听着朱皓的方案,待其说完他先是点头,过了一会又摇头道:“只是那蜀地地广人稀、久经兵乱,恐不足以维计十余万王师大军啊。”

    这个问题朱皓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他早都准备好的应对说辞,所以他没有犹豫,直接开口答道:“陛下此言差矣,后世史家曾详细分析,无不认同入川为朝廷脱困之首选。且王师以云贵贫瘠之地抵抗鞑虏十数年,川蜀天国虽历遭兵祸,以致民久入山不通人性,沃野千里尽为荒芜,但细究原因,还是因为朝廷重心从未离开云贵扎根蜀地。蜀地战乱不息以致如此,若朝廷可以尽收蜀地,战乱平息百姓自然会回到田地中去,再加上十几万王师,天府之国再怎么也不会比这云贵差哪里去吧。”

    “皓儿所言有理,只不过……朕还是有些担心。此途凶险异常,太后年迈体衰,皇后柔弱太子尚幼,恐难胜此行啊。”

    永历一脸为难的表情看着朱皓问道:“当下出路除入川外,莫非就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吗?”

    看着永历那一脸的便秘样朱皓就知道他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了,无非是入川以后三面被围彻底没了退路吗?大不了到时候你脱了龙袍山林子里一钻当野人不就行了,怕个鬼!谁不知道你永历跑起路来亲妈都不要啊?

    现在朱皓是信了后世某部小品里那句鬼话了,谁说长的浓眉大眼的人就一定不会背叛革命了?眼前这不就是一个,还没到山穷水尽呢,就想着怎么柳暗花明。

    朱皓为此时还在奋战的将士们一阵心酸,这就是汉人最后的皇帝。

    内心对某人吐槽加鄙视过后他又息神凝思了起来,到底有没有办法达到永历的要求,又不影响军心呢?朱皓努力想着、想着想着,过了一会还真让他给想了出来。

    “既然如此不妨这样吧。”朱皓说道。

    “陛下以御驾亲征缅甸,令其内附大明作为根基,我与巩昌王领兵入川互相掣肘,陛下以为如何?”

    “不可不可、这法子不行!缅国狼子野心,此等禽兽之国,朕断然不去、说什么都不去,不去不去。”

    昨天还有心入缅的永历现在听到这个方案立马就一口否决,看着手摇的和拨浪鼓似儿的永历皇帝,朱皓是真后悔把咒水之难提前告诉了他。

    而后他开动脑筋又想了想说道。

    “再不行就只有南下安南,我记得此时安南正值内战,南北征伐不断,北方极为空虚。如若王师相攻定然无力抵抗,陛下可以与晋王以安南北方为根基也是一个方法。陛下可以对外宣称安南忤逆,意图勾结鞑虏阴谋叛乱,御驾亲征不仅可以开拓疆土还可以提振士气。”

    “这个法子倒是不错。“永历心里想到安南临海,危急时刻还可以扬帆出海不禁点头称赞。

    ”不过这样做也有不少不利之处。”朱皓想了想补充道。

    “眼下大明穷途末路,缅甸等国皆有离心,还未发作无非摄于晋王兵锋。安南还算忠义、是真正的心向大明。这样做怕是会令其它蕃囯属邦寒心,而且这样做还需要分兵,这才是王师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