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见深:太上皇何故造反? » 第12章 朱见深的惊喜

第12章 朱见深的惊喜

    “兵力数量和军用器械都准备充足了,那么粮草方面呢?”

    朱见深想了想,又开口问道。

    老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旦没粮食,哪怕你有多么坚固的城墙,多么强大的武器都没用,等待你的结果要么全城百姓揭竿起义反对皇帝,要么活活饿死。

    朱见深又不是朱祁镇那个憨货。

    身为穿越者的他,哪能不明白填饱肚子好打仗的道理?

    “下令全城戒严,全城百姓不允许外出,从京师周围各县府号令乡下的百姓全部进城,坚清壁野,把粮食也全部运送到京师。”于谦回应道。

    “不对!”

    朱见深摇了摇头,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父皇临走之时,已经调走了京师所有的粮草。更何况京师周围各县府的百姓进入京城后,人就会变多,每日所需的粮食也会激增。”

    “通州有粮食。”于谦连忙说道:“通州有一千五百余万石粮食,虽然都是陈粮,但是作为大明用来供应京师的储粮地,依臣之见足以供应京师。”

    朱见深眼睛盯着于谦,心里突然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依照常理来说,他这个天子应该了解大明的一切事物,最起码也要了解军政方面,但是现在却要从臣子的口中才能得知。

    看来得尽快掌握所有情况,才能防止日后被臣子架空的局面啊!

    突兀升起的想法,并未打断朱见深对于当下局势的判断。

    他转头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孙太后,看孙太后没有任何反对意见,更没有干涉他和于谦之间的谈话后,当即点点头道:“这样吧,你写份奏折上来,我来下诏盖章,尽快推行。”

    于谦心中松了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

    两岁的皇太子朱见深登基,本就是无奈之举。

    自从先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他便一直在思考如今大明风雨飘摇之际,究竟谁上来能够力挽狂澜,疑惑这说不求力挽狂澜,至少不要让大明就此分崩离析,他就很满足了。

    先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大明只剩下了两个可以依靠之人,一个是朱祁钰,现在是大明监国。

    另一个是现如今的小皇帝朱见深了。

    目前看来,这个小皇帝,多智近妖,虽然年纪小却能洞察世事,只需要给小皇帝足够的时间,肯定能把大明带向更高的位置。

    这就很好了。

    于谦心中的担忧,放下了不少,只是刚刚放松下来,他便感觉精神疲惫,甚至里有些头晕目眩之感。

    “于爱卿快些回去歇息一番吧,接下来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朱祁钰看着精神有些恍惚的于谦,心中感慨良多。

    现如今的大明危机,有于谦这样的臣子在,便可解决。

    于谦起身行了一礼,说道:“臣先告退了。”

    “等等!”

    坐在旁边一直不发一言的孙太后,突然开口道:“于尚书的退敌之策,可谓完美无缺,可是本宫坐在这里听了这么久,始终没听到于尚书口中提起先帝被虏一事,该如何处理?”

    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儿子还被瓦剌给俘虏了,当母亲的哪有不操心的道理?

    她的孙子朱见深和臣子于谦只是在商讨该如何击退瓦剌,却始终没有提过如何救她的儿子,朱祁镇。

    于谦深吸口气,开口说道:“启禀太后,臣以为现如今先帝虽然在瓦剌手中,但是他们并不敢做什么,反而肯定不会怠慢先帝。与其等着瓦剌狮子大开口,损我大明国威,倒不如在战场上打赢,逼得瓦剌不得不主动谈判求和,送回先帝。”

    孙太后坐在朱见深的旁边,沉默了很久,又缓缓开口问道:“听闻瓦剌人生性残暴,时常劫掠边疆,以他们的性子,真能善待先帝?”

    于谦抬起头看了一眼,作为臣子,自然要表态,安抚孙太后。

    “瓦剌主动前来索要金帛,便说明已经知晓先帝的身份。”于谦主动宽慰道:“想要从大明手中得到好处,就必须善待先帝。”

    孙太后此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瓦剌主动前来索要金帛,但被朝堂臣子反驳回去了,这次要金帛,下一次是不是该要大明疆土了?

    宋代苏洵在《六国论》中,已经讲的很清楚。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定。

    瓦剌虽比不上暴秦,但是大明绝对不会退让一步!

    “那就交给你们了。皇帝可思念你父皇?”孙太后转过头,看向颇为平静的朱见深。

    朱见深点点头道:“自然是想让父皇回来的。”

    朱见深的话语让孙太后放松了不少,她径直站起身,准备回到后宫,至于前朝的事儿就交给小皇帝和朱祁钰了。

    相比于朱祁钰,孙太后更看重自己的孙儿朱见深。

    朱见深逐渐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或者说庆幸自己穿越的身份不是朱祁钰,不然必定受到孙太后牵制。

    穿越成为孙太后的孙子,在孙太后的帮助下成为皇太子,而后顺利登基成为皇帝,直接插手朝政,比他想象中要顺利太多。

    他虽然只是两岁的小皇帝,看起来年少不更事,但其实非常重要,至少在此时风雨飘摇的大明,他代表了法理的正统,政令能出皇宫。

    至于朱祁钰那个监国,说实话没有他这个皇帝点头,朱祁钰什么都做不了,做个吉祥物就行。

    随后,朱见深派人去宣朱祁钰过来,“商讨”了一番后,当即连发三道圣旨。

    第一道圣旨免除了远在大同的勋贵武将们的抗旨不尊的罪责,并勉励他们守好大同,牵制住瓦剌的大部队。

    第一道加封于谦为兵部尚书,提领京城防务之权。

    第三道圣旨就是昭告天下,尊被瓦剌掳走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做完这一切后,朱见深便回到了孙太后的宫中。

    他感觉,自己似乎除了身份变成了皇帝之外,其他似乎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瓦剌的大部队交给了英国公张辅等人,京师防务交给了于谦。

    至于奏折方面,考虑到他目前年仅两岁的缘故,大多数不需要他批阅,只需臣子们给出参考意见,由他和朱祁钰共同决断。

    圣旨很快发到了各地,远在大同的英国公张辅松了口气,公然抗旨,间接导致皇帝被俘虏,新皇帝也没有追责的意思,反而勉励他们好好打仗,倒是让英国公张辅干劲十足了。

    不过,当朱祁镇听到自己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消息时,整个人的脸都快要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