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见深:太上皇何故造反? » 第9章 继承大统

第9章 继承大统

    “皇帝临走之前,便已做出安排,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如今国朝动荡,当顺位继承之!”

    “由皇太子朱见深继皇帝位,朱祁钰行监国之责,尽快将天子迎回来!”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祁钰登基最大的掣肘就是孙太后。

    因为让朱祁钰登基为帝,她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这一次她依旧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孙太后的话语说完之后,满朝文武默不作声,但也并未出声反对,最后在于谦的带领下,跪地俯首,高呼万岁。

    正统十四年,帝蒙难,皇太子继承大统。

    朱见深不哭不闹,只是平静的看着朝他行跪拜之礼的百官。

    自己穿越大明两年,便改变了原来的历史,早登基了十几年。

    当百官跪地口呼万岁的时候,朱见深依旧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在原本的历史上,土木质变致使大明损失二十多万精锐,再加上边防重镇相继被攻击,面对的危机比现在要严重太多。

    而此时随着历史改变。

    虽然皇帝朱祁镇被俘虏,但也只是折损了几万人,勋贵武将们并没有为此殉国,大明军队整体实力保存完整。

    也就是说,朱祁镇出去溜达了一圈,丢了皇帝尊位。

    经过此事之后,朝臣了也都开始了正式议政。

    一位肥头大耳,好似天蓬元帅的臣子,出列说道:“启奏陛下,臣徐程有本启奏!”(注)

    朱见深点点头道:“准奏。”

    “臣夜观天象,大明恐有连年战祸,不如乘舟南下,返回旧都,再做定夺,从而迎回先帝!”

    朱见深听得这话,差点气笑了。

    这可是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

    一个大明战神,叫门皇帝,瓦剌留学生,硬生生打断了大明的脊梁骨,就此把蒸蒸日上的大明带上了不归路!

    让朱祁镇回到大明,继续祸害?

    想他妈什么美事儿呢!

    朱见深嘴角流露出一抹笑意,开口问道:“乘舟南渡,就能迎回先帝?”

    “陛下高见。”

    徐程没有想到年仅两岁的陛下突然发问,犹豫了一下,又继续说道:“以微臣之见,当下之急在于尽快南迁,与瓦剌谈判迎回先帝,便是付出太多代价,也在所不惜。”

    朝廷顿时嘈杂起来,臣子们的声音响彻奉天殿。

    “此事万万不可为!敢言南迁者,斩!”

    在正式议政后便再也没有说话的于谦,突然出列质问道:京师乃天下根本,平日稍动也是大动干戈,此值危难之秋,若是南迁,大明半壁江山相当于拱手送人,并且让蒙古瓦剌人有了重建蒙元的野心!”

    “于大人究竟是何居心?如今先帝蒙难,难道要让我大明落得宋朝的下场吗?”徐程冷哼一声。

    靖康之耻,犹在眼前啊!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顿时诸多官员纷纷跟上斥责于谦。

    说白了,徐有贞的话语说出了大多数官员的心声。

    皇帝被俘虏,边防重镇的局势消息还没传回来。

    若是瓦剌大军席卷而来,到时候兵力空虚的京师,总不能拿他们这些官员的脑袋去守吧?

    大明是两京制,应天府南京六部齐全,只要全部去应天府,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朱见深闭上眼睛揉了揉太阳穴,听着乱糟糟的朝堂声音,他心里却愈发烦躁。

    他猛地站起身,大声质问道:“父皇被擒,瓦剌大军即将压境,你们身为大明臣子,首当要务便是商讨退敌之策!”

    “你们口口声声乘舟南渡,效仿前朝大宋。”

    “难道看不见大宋南渡的后果吗?!”

    瓦剌都快打到面前了!

    皇帝都被俘虏了!

    朝臣们的首要不是击退瓦剌,反而第一想法就是为了身家性命着想,赶紧收拾细软跑路。

    朱见深本来是不准备理会的,毕竟自己岁数还小,想着有于谦这位猛男在,自己只需参考他的提议,下旨准奏即可。

    但他实在是受不了了。

    连最基本的统一思想都做不到,这场朝堂会议有什么意思?

    朱祁镇是大明皇帝,对于瓦剌来说非常重要。

    若是利用的好,可以将朱祁镇当做长期的饭票,所以短时间内,朱祁镇根本不可能有性命之忧。

    想要迎回朱祁镇,那就必须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上,唯一的可能就是打!打到瓦剌服气,打到瓦剌恐惧!

    唯有如此,才能让瓦剌本本分分坐在谈判桌上。

    朱见深此话一出,朝堂上有几人眼睛瞬间明亮了起来。

    于谦暗暗松了一口气,他入京时间不长,本身没有任何根基,但是他却很有信心打赢这场即将战争,不过他却需要权力,而给予他全力的人,就是此刻坐在龙椅上的小皇帝。

    “效仿前朝大宋南迁之事,不必再议。”

    朱见深调整了一下坐姿,这龙椅看起来挺气派的,坐着却有些硌屁股,他清了清嗓子,大声道:“众卿可有不南迁之策?”

    南迁是不可能南迁的。

    宋朝南迁,直接放弃了淮河以北的军民,导致生灵涂炭。

    这是朱见深所不愿意见到,也是最鄙视南宋的地方。

    “臣兵部侍郎于谦,有本启奏!”

    于谦的声音在奉天殿回荡着,声音坚定,铿锵有力。

    他的性格与他写下的那首《石灰吟》一样。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恳请陛下下旨,赦免大同留守勋贵武将们,抗旨不尊的罪责!”

    现在很多人已经了解清楚皇帝朱祁镇的很多事情,为此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英国公张辅竟敢公然抗旨,十恶不赦,若非如此,炳然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更不会导致皇帝被瓦剌俘虏。

    另一派认为皇帝在大同公然抛弃守城将士和大明疆土,有失人君典范。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王振蛊惑皇帝。

    出兵打仗,那么多有战场经验的将领的话你不听,偏偏蛊惑皇帝,这不是该死吗?

    幸好在出征前,勋贵武将们得到了便宜行事之权,没有跟着你们乱跑,否则五十万军队全军覆灭,大明直接亡国得了。

    有王振这种阉贼瞎指挥,即便徐达在世也毫无办法。

    皇帝不会出错,所以一切都怪王振!

    随着于谦说出这番话,朱见深方才因为朝堂臣子吵闹从而愤怒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准奏。”朱见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便直接同意。

    他知道接下来的仗还要有人打。

    没有朱祁镇这个绊脚石在,勋贵武将们打起仗来能放开手脚,大明边疆的放手,最终还是要仰仗勋贵武将们。

    “还有哪位爱卿有良策?”朱见深扫视全场。

    话音刚刚落下,立刻有人大声喊道:“臣有本启奏,王振蒙蔽先帝,致使先帝被擒!请陛下诛杀王振九族,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臣等附议!”

    “请陛下诛杀王振九族!”

    朝堂上的臣子们呼呼啦啦跪下来一大片,高呼请陛下诛杀王振九族,甚至有人嚎啕大哭,哭晕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