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1649 » 第62章 民兵

第62章 民兵

    三十一个精神抖擞的青年,每人在左臂缠了一块红布,已在稻田旁矗立多时。

    看到沈赤心等大佬走了过来,青年们更为振奋,也带着些紧张,试图站好军姿,比大佬们留个好印象。

    沈赤心为大家介绍道:“核查人口、丈量土地,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后面,还要把土地均分给老百姓,要登记造册,要颁发土地证,任务更为繁重。

    “预计,清虏将在十月、十一月之间攻克广州。我们在廉州开展均田,必须在十二月份之前全部完成。这样一看,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赤军初来乍到,还要练兵备战,如何如期完成均田任务呢?答案是组建民兵。民兵是寓兵于农的准军事组织,民在兵前,就意味着民兵并不脱离农业生产,与守兵、战兵并不相同。

    “民兵主要从乡村里的贫苦农民中遴选,条件是拥护赤军,身体强健,吃苦耐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村一级,设立民兵排,人数约三十人。

    “村民兵排的主要任务是,平时,组织生产互助、维持治安、镇压反动地主、保卫均田成果、协助乡政府收取田赋;战时,民兵可优先加入赤军,可协助赤军侦察敌情,帮助运输物资、修筑工事。

    “村民兵排里的排长、哨长,主要从表现优异的民兵中选取,也可以从赤军退伍兵中选取。水秀村的民兵排长便是一名赤军,因在龙虎关负伤,落下病根,只得退伍。

    “乡为正式的政权组织,平时驻扎有一队守兵,人数大约四十人,队长兼任乡长。战兵一队有一百三十人,守兵一队只有四十人,却要管辖一乡十几个乡村,人马不够怎么办?

    “答案就是民兵。今后,赤军将由战兵、守兵、民兵三部分组成。守兵主要负责守备地方,人数较少,可借助于村里的民兵。

    “民兵不拿军饷,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军政处已经发布文告,农民担任民兵,可以减免田赋,可以优先加入赤军,可以获得到乡政府任职的机会。”

    古代为了控制乡村,发明了“黄册”、“保甲”等制度,其立足点都是为了防范农民,为了压制农民。

    沈赤心强力推行“均田免赋”,维护的是农民的利益。他创造的民兵制度,并非防范或压制农民,而是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让他们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主动保护均田成果。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赤军打击地主缙绅,摧毁绅权,乡村将出现权力真空。

    有了民兵,就能填补这种权力真空。农民将当家作主,地位大大提升。有了民兵排,赤军对乡村的控制大为加强,基层政权将大为巩固。

    眼前三十一个民兵,里面不乏面黄肌瘦者。但赤军给他们配发了汗衫、草鞋、红袖标,他们眼里有光,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往那种愁苦、迷茫、无助、麻木的神情一扫而空。

    接下来,由军政处左参政董士祯介绍水秀村的基本情况。

    水秀村是赤军推行均田免赋运动的示范点。董士祯具体负责示范工作,在水秀村做了大量的调研,说道:

    “经过调研,我们确定水秀村共有一百六十三户百姓,人口八百七十一人。田亩按照肥力、水源、位置,区分为上、中、下三等,合计三千九百五十二亩。

    “另有抛荒无主田地,大多远离水源、肥力不佳,合计七百六十二亩。分配土地,原则上区分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抛荒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田地。

    “譬如说,水秀村上等田合计一千五百四十一亩,按照全村人口平均,每人大约可分得一亩七分七厘上等田。如果这家有五口人,就应该分得八亩八分五厘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抛荒田,情形与此类似。

    “水秀村是东关乡一个大村,靠近廉江,土地肥沃。平均下来,每口人可分得五亩四分一厘田。廉州这边的水田,平均每亩可产两石粮,按一年两熟算,一亩地可得产四石米。

    “一个精壮劳动力,在理想情况下,一生可产二十一石米,交过三成赋税后,可得十五石一斗米。五口之家,如果一切顺利,一年可得七十五石五斗米,完全够吃了。”

    大家听到这话,不禁喜形于色。

    沈赤心补充说道:“有几件事,需要格外注意。第一,均田之后,永远禁止土地买卖,从根源上杜绝土地兼并问题。我国历朝历代,每到王朝后期,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农民失去土地,衣食无着,只得铤而走险去造反。因此,历朝历代很难持续三百年以上。明朝自洪武元年始,至今已经将近三百年。崇祯亡国,表面看是因为清虏、农民军,问题根源仍在土地兼并。

    “第二,土地一经分配,要保持长期稳定,让老百姓安心种田。今后,增人不增田,减人不减田。也就是说,一家之内,不管是多了人口,还是减了人口,土地都暂时不变。等时机成熟,再统一做出调整。

    “第三,要确保公平公正。分配土地时,土地的户主要在场,本村村民也要在场,以确保公正。要登记好均田情况,尽快发放土地证。

    “要现场登记,形成‘鱼鳞册’,一式两份,一份送县里,一份留在村民兵排。之后还要发放土地证,加盖印信,给百姓留存。

    “第四,要发动民兵组织生产互助。均田之后,一个五口之家,平均分得二十七亩地。有的家里没有耕牛,有的家里劳动力不足。这时候,民兵排就得组织村民,开展生产互助。还要鼓励妇女出门劳作,严禁缠足的陋习。

    “第五,地主也要分配田地,与普通农民同等对待。地主家核算人口,仅限于亲属,仆役需一律遣散。无家可归的仆役,可以就地安置在本村,分给土地。

    “第六,均田时,应当没收地主家的财产,但要给地主留下活路。金银珠宝、骡马、布匹、粮食等财产性的物资,八成上缴赤军,归入元帅府,一成平分给村民,一成地主自留。

    “耕牛、猪羊、鸡鸭、车辆等生产性的物资,八成平分给村民,一成地主自留。剩下一成上缴赤军,主要用来安置家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