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1649 » 第9章 均田免赋

第9章 均田免赋

    太平庄刘小狼的宅院,已被赤军完全占领。宅院很大,有楼房二十余间,另有马厩、猪圈、粮仓等。由此可以推知,刘家庄为刘氏一族的聚居地,刘家堡内蓄积必定丰厚,钱粮必定充足。

    今晚,赤军早早地休息,哨兵保持警惕,在庄外、院内、马厩处放哨。

    佃户们则分散开来,离得近的回了家,离得远的、无家可归的,则留在院内。赤军分配了五间房屋给佃户,但佃户足有四百多人,很多人只得睡在屋檐下、仓房内。

    二楼靠东一个大房间,留作沈赤心的卧室。天已大黑,沈赤心召集三个连长、近卫排长,还有亲兵方世珍,正在秉烛夜谈。

    他说:“诸位,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自有其过人之处。依我看,最重要的,就在于他免除农民赋税,减轻农民负担,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我们赤军同样以农民为主体,要想破除当前的局势,必须争取最广大农民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壮大赤军,才能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生存下来。

    “从长远来看,历代王朝交替,只不过是换了皇帝,最广大民众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立志为民谋利,就要志存高远,打破王朝交替的历史周期率,让老百姓永远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相当伟大的目标。华夏自古到今,可以称得上世界上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可是,历朝兴衰交替,对老百姓福泽甚少,很多百姓仍然缺衣少食,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沈赤心的理想固然远大,但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呢?难不成,真的靠弥勒显灵?

    众人满腹狐疑。周练孺为一连长,编制在前,又曾是沈赤心的朋友,地位隐然高于其他人,便问道:“大帅,李自秀靠农民起义灭亡明朝,却最终被满清所败。咱们学李自成组织农民军,会不会……”

    周练孺还未没完,沈赤心就打断了他,说道:“相信我,你担忧的事不会发生。我们组织赤军对抗满清,首先要搞清楚,我们所依靠的是谁?

    “是农民。在华夏的社会结构中,农民的力量看似弱小,但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反抗意志最坚决,渴望改善生活的愿意最强烈。

    “只要我们组织得力,就能避免李自成的错误,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建成一支强大的赤军,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清军貌似强大,也根本无足道哉!”

    话虽如此,但如何依靠农民,如何动员农民呢?众人没有提问,沈赤心接着说道:

    “李自成农民军曾经提过一个口号,叫做‘均田免粮’。随着农民军队伍的壮大,对军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李自成农民军对政权建设不甚重视,并未投入精力均田。

    “均田免粮的口号,对闯军来说并不现实。于是,李自成农民军改称‘三年免征’,所过不征田赋。此举获得极大成功,李自成农民军不断壮大,一路摧枯拉朽,终于攻占北京。

    “我们学李自成,不是学‘三年免征’,也不是学‘均田免粮’,而要另立旗帜,号召‘均田免赋’。

    “均田自不必说,历朝开国之初,都会开展一定程度的均田,以便安置流民,开垦荒田,缓解土地矛盾。但是,历朝历代都会面临土地兼并问题。

    “每到王朝末朝,土地兼并就会加剧。农民流离失所,地主豪绅大量兼并土地,隐匿田赋。这是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历朝历代难过延续三百年的根本原因。”

    周练孺的反应很快,问道:“大帅,我们要在均田上面做篇大文章?”

    沈赤心赞赏地点点头,说道:“不错,我们要打破这个魔咒,就要干闯军所干不了的事。我们要让百姓永远安定幸福,就要把均田进行到底。

    “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土地从地主手中收回,平均分给农民。均田过后,禁止民间买卖土地,从源头上杜绝土地兼并的可能。”

    “这?这不就是王莽搞的王田制吗?”方世珍虽然年轻,却熟读史书,不由得脱口而出。

    “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一样。”沈赤心向方世珍投去赞赏的目光,说道:“王莽是个眼光超前的改革家,可惜他生不逢时,王田制未能贯彻到底。

    “唐朝时,还实行过授田制,国家手中掌握官田,发给农民耕种。唐初时,官田多,私田少。到了唐末时,豪族官吏侵占官田,授田制无以为继,同样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我们搞均田,最关键的有两着,一曰土地国有,二曰禁止买卖,从源头上杜绝土地兼并问题。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艰,做则必成。我们必须推行均田,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才能彻底解决困扰华夏数千年的土地问题。”

    听过沈赤心的耐心解释,众人释怀不少,对均田也有了信心。至于免赋,内容就简单多了,很容易就得到了众人的共鸣。

    沈赤心说:“赤军要打天下,需要大量的军费物资,不可能不从农民那里征收田租。当年李自成承诺‘三年免征’,只得没收官府、官吏、明朝宗室的财产,以充军费。

    “此举遭到明朝官吏的激烈反对,是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李自成去世才四年,这样的教训,我们必须时刻铭记于心。

    “所谓免赋,指的是除了田租之外,免除农民身上一切额外负担。明朝末期,朝廷为了筹措军饷,不断加饷,又以辽饷、边饷、剿饷等三饷最为苛重,激起农民激烈反抗。

    “我们在农村只收取一项田租,其他一概豁免。均田制下,农民无偿获得土地,我们不妨把田租定得高一些,譬如年收成的三成。

    “三成的租赋,比明初定下的租赋高出许多。相比西汉初年十五税一、三十税一,高出近十倍。但是,均田制下,农民只向政府缴税,不必再受地主的盘剥。而地主收取农民的田租,常在六成以上。”

    说起农民负担之重,屋内几人无不感同身受。永新县的土地大量抛荒,正可从侧面印证这一问题。

    据方世珍介绍,永新县地主收取佃户的田租,常常达到六七成。佃户交过租子,剩下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只得借高利贷。

    到了收成季节,佃户交过田租,剩下一点儿粮食,有时还不够还高利贷。无奈之下,佃户只得逃离村庄。

    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十户编为一组。有一户农民逃亡,官府为了足额征税,往往责令九户分赔,九户逃则勒逼一户独承。

    明末时,华夏气候处于小冰河期,旱涝灾难不断,粮食减产。加上辽东用兵、农民起义、明朝宗室不断繁衍,农民身上的负担极其沉重。

    农民无力缴税,只得大量逃亡,甚至出现整村村民逃散一空的现象。江西为鱼米之乡尚且这样,更遑论内陆省份了。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想吃饭,几乎只剩一条路,说难听点是落草为寇,说好听点是起义造反。

    有一个问题,为众人所关注,经周练孺之口说了出来:

    “大帅,实行匀田免赋,必然损及地主缙绅利益。地主缙绅一直都是华夏传统社会中的主导者,咱们这样做,会不会激起他们的激烈反抗?没有了土地,他们该做什么?”

    沈赤心神色凝重,说道:“既要起兵造反,就得义无反顾,不能三心二意,瞻前顾后。牺牲一小部分地主缙绅的利益,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这无疑是值得的。他们如果激烈反抗,我们就坚定镇压之。

    “地主缙绅没了土地,可以转而投身工商业。华夏自古说士农工商,把工商排在末流。明朝也实行海禁,不鼓励对外贸易。我们赤军宣扬平等,不分士农工商,一律平等看待。

    “甚至,我们会拿出优惠政策,开放海禁,鼓励地主缙绅开矿经商。相比于农业生产,开矿经商可以制造更多的财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众人心悦诚服,尽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