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士家三国 » 第三十一章 任命终下达,食盐引狂潮

第三十一章 任命终下达,食盐引狂潮

    “咳……”

    董卓轻咳了一声,下方的议论声也就此停止。

    “咱家以为诸位说的都在理。可士燮以居交州刺史之位,若再让士徽当南海太守,士家一旦有野心,势必阻碍朝廷获悉交州内况。”

    “因此以咱家之见,不如表其我苍梧太守。这样既不寒士家父子的心,又能满足士徽的要求。”

    袁隗站出来道:“臣认为此举不妥。”

    董卓还没有开口,刘辩就抢先问道:“爱卿何故?”

    “苍梧此地,蛮人横行,民风彪悍,非为资历深厚者不可担任。而士徽其人虽然有才能,但经验欠缺,搞不好会引起蛮人叛乱。”

    董卓听到这番话起初还很高兴,可袁隗后面的话他气得要命。

    “那袁公认为士徽应当给予他何职?”

    “南海太守。”

    满座哗然,董卓则趁机攻诿:“袁公你到底有何企图?这不是将交州拱手让人吗?”

    袁隗满不在乎的道:“太尉多虑了,士家父子对朝廷那是忠心耿耿。若不然先帝也不会全然不顾及三互法,任命士燮为交州刺史。”

    袁隗一直对董卓控制朝廷耿耿于怀,他见到士燮父子能拉拢,于是卖力的想要将士家拉入他的阵营。

    袁隗当众搬出汉灵帝,如果是别人或许已经无话可说了。可对董卓这样胆大包天的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多顾及了。

    “此一时彼一时,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那时先帝威望正隆,可陛下才登基不久,人心不附,威望不足。难保士家父子不会有异心。”

    “太尉这全都是你的臆测,根本就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防范于未然,有时候未必要证据。”

    “太尉若都是你这样,谁还将大汉律例放在眼里。”

    ……

    董卓和袁隗你一言我一语争执不下,大殿中的众文武都插不上嘴。

    “二位爱卿都别说了。”

    袁隗识趣的闭嘴,可董卓却得理不饶人,喋喋不休的讲个没完,完全将刘辩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许多人敢怒不敢言。

    最后马汨磾看不下去了,“太尉,既然你与袁公争执不下,倒不如由陛下决断。”

    不得不说此时的朝廷很可悲,皇帝不能决断不说,就连说话都要看大臣的脸色。

    董卓刚才目中无人的表现,刘辩憋了一肚子火。可他并不敢发泄出来。

    “朕对士徽颇为了解,其人十分有才干,还颇为忠厚。我相信他不会背叛朝廷,既如此表其为南海太守又何妨?”

    “陛下圣明。”

    看不惯董卓所作所为的大臣,纷纷拜倒在地大喝,这事就这么戏剧性的定了下来。

    看着备受大臣拥护的刘辩,董卓警惕之心大起。这更坚定了董卓换掉刘辩皇帝之位的心。

    杜畿作为使者,以供奉为名,将金银财宝交给了刘辩。

    刘辩将杜畿叫到了皇宫之中,他一上来就询问。

    “元显,最近如何?”

    “陛下放心他很好。”

    刘辩叹了一口气,他与士徽有半年没有见面了。他如今就像一只金丝雀,被关在牢笼里无法出去。

    刘辩细语道:“爱卿你有何办法将我带出去,我再也不想待在这里了。”

    杜畿知道这根本就不太可能,董卓一定会命人将刘辩把控起来,带他逃出去太难了。

    “陛下不是微臣不想带你走,而是实在无能为力。”

    刘辩听后一脸的沮丧。

    为避免夜长梦多,第二天杜畿就拿着圣旨出了洛阳,没有一丝留恋。

    士徽在龙川焦急地等待着杜畿回来,对于能不能如愿以偿的成为南海太守,其实他心里也没有底。

    直到风餐露宿的杜畿,将圣旨内容拿给他看时,他才如释重负。

    “岳父你找我有何事?”

    “我准备去河东一趟,将文姬的婚事办了。”

    士徽接到锦衣卫密报,卫仲道已经病入膏肓,恐怕不久于人世。

    士徽并不打算将情况告诉蔡邕。因为他已经看开了,关于蔡邕的一切都应顺其自然为好。

    “我会派人护送你们去河东。”

    “也好。”

    蔡邕走后他又命人将史阿找来。

    “文昭,你务必注意河东方向的情况,尤其是异族的动向,我不想让我岳父几人遇到意外。”

    “诺。”

    随后的几日收拾好行囊的士徽等人,向南海郡的治所番禺进发。

    等到达后士徽才发现,南海郡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和大多数地方的情况一样,世家大族在这里占主导地位。他现在除了以利诱之之外,暂时还没有好的方法。

    不过只要他在南海稳住阵脚,他就再也不惧世家大族了。

    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食盐。这个时候的食盐又苦又涩,制盐工艺极不完善。

    汉末的食盐来源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海盐,一个是盐井。

    海盐的制作方法,就是把海里的盐收集起来,用日晒的方法蒸发水份,而后将可以食用了。

    盐井中的盐则是从井中取出盐分极高的卤水,通过蒸煮的方式将水蒸发掉,就可以取盐了。

    他们之中都少了一步那就是过滤。汉末并没有过滤网。但可以用布代替。通过不断的加水稀释,剔除其中的杂质,从而得到精盐。

    士徽首先命其手下的商人,到各地去试点,结果不言而喻,深受世家大族的追捧。

    士徽将其命名为雪花盐,物以稀为贵,这种食盐现阶段不管怎么样,价格都不可能和平常食盐一样。

    在普通人买不起的情况下,他打算并主打高端市场。

    原本一石盐只需800钱,他直接将价格提高到了每石万钱,可就算这样也有价无市。

    士徽还规定每天只产出百石,商人听到这个产出后,还以为雪花盐很难炼制。

    可实际上很简单,人只要掌握方法,普通人都可以炼。

    “太守许多世家大族向我们采购雪花盐,您说该如何办?”

    “外界不是有买的吗?还要从我这采购。”

    “太守您不知道,雪花盐现如今都抄上天了。即便出价很高,也不一定能买下。”

    “雪花盐甚至现在已成了走亲访友的必备品。没有吃过雪花盐的人,都会被别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