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涤明 » 第22章 正真的读书人

第22章 正真的读书人

    听到朱辰称赞宋朝的经济发展,刘紃感到不解。

    明朝的疆域是宋朝的三倍有余,为何经济会发展的不如宋朝好?

    刘紃想不明白,便把心中的疑惑问出,“朱公子,俗话说的好,地大物博,为何我朝的疆域更大,但经济却发展的不好呢?”

    “刘先生感觉我朝的海禁政策是好是坏?”朱辰问了一个与土地无关的问题。

    刘紃今日被不断的刷新认知,此刻的语气也犹豫起来,“应该是好的吧,能够有效的防止倭寇袭扰。”

    “那为何昔年郑和七下西洋,都平安无事?”

    这次刘紃的回答很坚定,“自然是因为我大明水师武力强悍!”

    朱辰又问道:“如此强悍的水师为什么在宣宗之后就凋零了?”

    “因为所耗费用太多?”刘紃又不确定了。

    “不,恰恰相反,事实是郑和每次出海,赚得太多了!”朱辰的回答与刘紃的猜测南辕北辙。

    刘紃的双眼猛的一瞪,这怎么可能,和文献中所说的不一样啊。

    见刘紃一脸不可思议,朱辰说道:“这几日我翻看古籍,曾在一本书中见到了这样一则记载。”

    “南宋李心传有一书说到,绍兴三十二年,泉、广两市舶司税净收入增至两百万贯。”

    “要知道,这两百万贯只是税收。”

    “而由皇室所组织的郑和七下西洋,所有的利润都归皇室所有,这其中的利润,该有多大?”

    “而那本书上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收益亦有所估算。”

    “七下西洋,收益为黄金二十万两,白银一千万两。对于这个数据,我个人是相信的。”

    “毕竟当时我朝开国还不到六十年,一切方兴未艾,一年的农税能有多少?”

    “只靠农税,成祖皇帝能做到数征漠北,编著永乐大典,同时国内还国泰民安吗?”

    袁刘二人听后又沉默了,自古钱财动人心,皇室出海的收益如此巨大,会没有人眼红吗?

    但眼红又如何,谁敢和皇室抢生意?

    但俗话又说的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眼红者绝不会坐以待毙。

    为何在宣宗之后皇室再无出海的举动?

    两人心中隐隐有了答案,那就是皇帝对朝堂的掌控力变弱了。

    宣宗之后,英宗即位。

    土木堡之败后,武勋集团大损,文官集团开始势大。

    而一旦文官势大,皇帝对朝堂的掌控力还能有多少?

    想到这里,两人对土木堡之败的真正原因不禁起了怀疑,毕竟自此之后,便再无皇帝能够压制住文臣,强如嘉靖,也只是制衡。

    “休宁地处江南,想来二位先生对于沿海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

    “我朝虽有海禁,但沿海之地,便当真没有海贸吗?”

    听到朱辰的提问,袁应兆低声道:“海贸自然是有的,而且不少。”

    朱辰笑道:“我朝民间海贸倒与宋朝相同,但可惜的是我朝却无法像宋朝一样,收到那么多的关税了。”

    “更严重的是,田税和商税,现在又能收到多少?”

    “朝中大臣总是劝谏皇帝要藏富于民,那么这个民到底是指谁?”

    听到朱辰的问题,袁应兆不禁叹道:“这个民,便是朝中的衮衮诸公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来都只是一个口号而已。”

    朱辰点点头,“袁先生所言不错,在大部分读书人的眼中,这句名言只是一个口号而已。”

    “儒学无法压制一个人的贪欲。”

    “单用儒士治国,永远也无法跳出王朝兴衰的轮回!”

    “即使提升生产力和发展经济,最多也只是把三百年的国祚提升个百十年而已,并不能打破这个轮回。”

    刘紃苦恼的问道:“就没有办法打破这个轮回吗?”

    “自然是有的。”朱辰认真说到。

    “渔民出海捕鱼,如果只捞一种鱼,到岸后鱼会死去不少。”

    “但如果在鱼群中放几条其他的鱼类搅动水势,往往能激发出鱼群的活力,从而提高鱼的存活率。”

    激发出官员的活力?袁刘二人第一时间联想到了张居正的考成法,但感觉朱辰似乎仍有所指。

    “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路子是错误的!”

    “董仲舒此举,只是为了儒家的一家之利!而不是为了天下百姓。”

    “儒家起,百家衰。百姓给了儒家一千五百年的时间来证明它是否能利民,但儒家给了百姓什么?”

    “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吗?”

    “从古至今,大部分朝臣的眼中,百姓不过是牛马而已。”

    袁刘二人沉默,朱辰这是将儒家最后的遮羞布给揭开了,但他们无力反驳。

    无视两人的沉默,朱辰继续说道:“这世界需要发展更多的学说,才能让百姓有更多的活路。”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只靠仁义道德,是无法让人吃饱饭的。”

    “这也是我想要推广新注音法的原因,因为文字是知识的载体。”

    “等到人人识字之后,学习的壁垒就会被打破。”

    “人人都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交流心得,书中的知识再也不会局限于四书五经。”

    “到时农学可以培育出产量更高的作物,人人都能吃饱饭。”

    “工学可以发明出各种方便生活的工具,人人都可朝碧海而暮苍梧。”

    “药学可以研究出更多治病的良方,人人都能活的更长久。”

    “这才是我心中,世界应该有的样子。”

    人人都能吃饱饭,人人都可朝碧海而暮苍梧,人人都可长寿。

    听到朱辰的这几句话,袁刘两人忍不住流出泪水,这样的世界是多么好的一个世界!

    这才是吾辈读书人应该奋斗努力的方向!

    朱辰心中的抱负,两人此时也有了了解。

    拭去泪水,袁刘二人拱手郑重道:“今日听得公子言论,才知以往目光之狭窄。我二人不才,愿随公子步伐,为铸造真正的盛世而鞠躬尽瘁,拼却此身不要,也定要让这世道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