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涤明 » 第21章 儒学有局限性(求收藏!求推荐!)

第21章 儒学有局限性(求收藏!求推荐!)

    “袁先生所言极是,民生稳定是王朝稳定的基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底层的百姓活不下去,王朝自然瓦解。”

    “袁先生,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此话可对?”

    听到朱辰的询问,袁应兆点头,“此话自然是对的。”

    “那为什么王朝之初人少时是盛世,而王朝末年人多时却是乱世呢?”朱辰又问到。

    是啊,为什么人多了反而坏事了呢。袁应兆和刘紃思考了起来。

    沉思片刻,刘紃轻声道:“是不是因为,每到末期,地少人多呢。土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了。”

    朱辰点点头,“刘先生说的不错。”

    “人多地少,相互厮杀一番,变为人少地多,人口再次增长。每个王朝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这般往复。”

    朱辰的这番言论,让袁应兆和刘紃心中一沉。

    言简意赅!

    这历史的轮转,背后的真相的确如朱辰所说的那样,鲜血淋淋。

    刘紃忍不住颤声道:“一切便都是这般注定的吗?每过三百年,便注定要有一场浩劫吗?真相这般令人绝望吗?”

    “所谓的盛世,只是因为没人抢饭吃了而已?”

    刘紃不愿相信,人类从始至终,都只是在原地踏步。

    朱辰回道:“历史的真相的确就是这般残酷,历朝历代,也确实是在不断的重复这一兴衰定律。”

    “但在这兴衰的轮回中,其实也孕有生机。”

    “刘先生,这天下的土地,是不是永远只能供养定额的人口?”

    听到朱辰的提问,刘紃点头,“应该是吧,每块土地产出的粮食有限,供养的人口自然也有限。”

    朱辰又看向一直沉默的袁应兆,问道:“袁先生既刻印过《历朝通略》,想来对于各朝各代的情况,也都有所了解吧。”

    袁应兆点头,“略有了解。”

    朱辰又问,“不知各朝各代,兴盛之时疆域几何?人口几何?”

    在脑中默默回想片刻,袁应兆答道:“自周以来,秦域五千七百万顷,人口三千万。”

    “汉域九千九百万顷,人口五千七百万。”

    “晋域八千八百万顷,人口三千五百万。”

    “隋域七千六百万顷,人口四千六百万。”

    “唐域两万零一百万顷,人口八千万。”

    “宋域四千五百万顷,人口一亿两千万。”

    “元域两万两千万顷,人口九千万。”

    随着一个个朝代的疆域和人口数念出,刘紃的眉头不禁皱起。

    实在是其中有一个数据,让人感觉异常的醒目。

    宋,疆域四千五百万顷,人口一亿两千万!

    刘紃讷讷道:“为何,宋朝竟能以最小的疆域,养出最多的人口?”

    见到两人眉头紧皱,百思不得其解,朱辰开口说道:“我朝的疆域及人口,袁先生不妨也说说看。”

    袁应兆平复了下因困惑而混乱的思绪,说道:“我朝疆域,极盛一万六千万顷,人口两亿。”

    朱辰又问:“我朝疆域为宋朝三倍有余,但为何人口未至三亿六千万时,便崩盘了呢?”

    是啊,如果说每亩地能养活的人是固定的,那宋朝为何会如此反常呢?

    两人思考良久,仍是不解。

    朱辰说道:“可见每亩地能养活的人数,并不是恒定的。”

    两人听后点头,确实,以宋朝来看,每亩地能养活的人,并非恒定。

    见两人一直点头,朱辰感觉自己可以收网了,于是便问道:“敢问二位先生,自孔孟二圣以来,天下儒士,有多少能出其右者?”

    这个话题就很重了,虽然各朝各代都不乏名士大儒,但又有谁敢说自己的学问超越了孔孟二圣?

    后来者虽有创新,但比起奠定基础的前人,地位仍有差距。

    见两人沉默,朱辰又说道:“如此看来,千百年来,儒家虽有新思想,但总体来说,后人的学问并没有超越前人太多。”

    两人闻言点头,朱辰此言,倒也没太大问题。

    见两人认同,朱辰继续引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朝各代大儒无不以此为目标,但为何却都无法阻止王朝的衰落?”

    朱辰此问,倘若是让奸猾的朝臣来回答,那自然是会想方设法的将王朝衰落推到君王无道,五德始终说上。

    至于自己这些朝臣,必然是已尽全力,但可惜人力有穷尽,天意难违!

    王朝的兴盛必是我等朝臣的功劳,王朝的衰落么,可就与我等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

    但正直的袁刘二人,却不会说出这种自欺欺人的话来。

    苦思无果,两人叹道:“公子此问,我等却是答不出来。”

    见状,朱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个人而言,首在修身。”

    “修身是约束自己,而非约束他人。”

    “自古以来,有多少读书人可以约束好自己的欲望呢?”

    “又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读书修身的机会呢?”

    “所以在我看来,儒学最主要的作用是提升个人的品德,有着局限性。既不能解决王朝的衰落,也无法提高每亩地能养活的人数。”

    朱辰虽将儒学的重要性拉低了,但事实胜于雄辩,袁刘二人无法反驳。

    刘紃只能问道:“那为何同样的土地,宋朝却能养活那么多的人呢?”

    朱辰回道:“因为生产力一直在提高。”

    听了朱辰的回答,袁刘二人心中有了明悟。

    生产力这个词,用的非常贴切。

    不论是农耕器具,还是粮食种子,都是今时的比古时的好。

    人能在更短的时间耕更多的地,作物能在有限的土地产更多的粮。

    每个朝代所能养活的人口,总体上确实是在提高。

    “但为何我朝人口没达到宋朝的人地比,便出现崩盘的征兆了呢?是生产力比宋朝落后了吗?”刘紃又问到。

    朱辰笑答,“非也,我中华民族虽然不断的改朝换代,但各种传承并未出现大的断绝,所以生产力只会越来越强,而不会变弱。”

    “那为何人地比没宋朝的高呢?”刘紃继续追问,袁应兆也是一脸不解。

    “因为宋朝的经济比我朝强!宋朝的商业比我朝兴盛!”朱辰语气坚定。

    因为经济和商业?袁刘二人还是不太明白。

    “如此说来,大兴商业岂不是比提高生产力更管用?”袁应兆不由发问。

    朱辰摇头笑道:“袁先生,并非如此。若两者相比的话,还是生产力更为重要!但说实话,商业的作用,的确也不能小觑。”

    “毕竟宋朝依靠发展经济,可是在人地比上,吊打了各朝各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