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涤明 » 第15章 显露才能

第15章 显露才能

    从县衙出来后,刘青云朝地上啐了一口吐沫。

    不识真假,是有眼无珠!

    说自己附庸风雅,是有眼不识泰山!

    姓欧阳的,亏你还是一个进士,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虽不知知县为何对自己转变了态度,但通过知县将启蒙班赶出县学的计划,是实实在在的落空了。

    门外等候的刘全见刘青云手拿画卷,面色阴沉,也不敢出声询问。只能慢慢的靠近,生怕触了对方霉头。

    “少爷,您曾说过怡红楼的玉儿姑娘曾对您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如今已过了九秋,那玉儿姑娘怕是已思念您思念的茶饭不思了。”

    “少爷,您看您今日是不是发发善心,给她降些甘露,缓解缓解玉儿姑娘的相思之苦?”刘全小声问道。

    少爷若去怡红楼潇洒,自己也能从陈妈妈那里得点碎银花花。关键还能让明显心情不好的少爷消消气。一举三得啊,我刘全也他娘的是个天才。

    听到玉儿姑娘这几个字,刘青云紧皱的眉头有所舒展。

    “不急,让知县出面把启蒙班赶出县学的计策已然落空,本少爷还需要再想个法子才是。”刘青云边走边说,边走边想。

    知县那里没戏。县学里,袁教谕除了教书其他东西都不管,不用考虑。而剩下的两个训导,就更没什么权力了。

    至于联合其他秀才,愿意掺和的人也不会太多,而人太少也掀不起什么浪花。

    到底该如何是好?刘青云想的脑袋发胀。

    以本少爷的聪明才智,应该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啊。

    毕竟本少爷考上秀才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可不是那群泥腿子所说的是因为自家祖坟着火。

    等等,这群泥腿子既然如此迷信,那自己何不利用他们的愚昧,来把风浪掀起?

    办法这不就来了吗!

    刘青云心中有了计较,又将扇子甩开扇了起来,得意道:“朱辰啊朱辰,暂且先放你一马。等本少爷这几日做足准备后,就给你来一记狠的!哈哈哈哈!”

    刘青云笑完把扇子一收,在刘全的脑袋上面一敲,“刘全,摆驾怡红楼!今日本少爷要大发善心,好好的缓解缓解玉儿姑娘的相思之苦!”

    “好嘞少爷,您请!”刘全侧身弯腰伸臂,故意摆出一副青楼小厮迎客的模样,又是成功的将刘青云逗的哈哈大笑。

    休宁县学内,朱辰与徐夫子已经安抚好了孩童们的情绪。

    众人都各自回到了座位,开始了正常上课。

    朱辰统计了下孩童们的人数,不带上徐夫子的孙女徐韵的话,班里一共有三十一名孩童,年龄普遍在十一二岁左右。

    启蒙班每届招生在三十人左右,基本都是农家子弟,每天只在上午上三堂课。

    至于每届学期的周期,则依据孩子们的学习进度而定,但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一般每期的学生,三到四年时间,便能在这里完成认字和识数的学业。如今堂内的孩童们,是第四期的学生。

    按刘伯所言,当初只教这两种东西的本意,是为了能让他们拥有没有土地也能活下去的技能。

    是的,在古代的高文盲率下,认字识数也是种技能。

    特别是在江南这种手工业经济发达的地方,会认字识数的人能有更多的选择,他们更容易被各种商号聘为伙计。

    但令刘伯没有想到的是,这无心插柳的善举竟一不小心插进了休宁县地主的眼睛里。

    朱辰坐在学堂后排,认真的观察着徐夫子是如何教学的。

    在两堂认字课与一堂识数课结束后,朱辰对徐夫子的教学方法有了了解。

    学堂所用的认字教材,乃是徐夫子在唐代李翰编著的《蒙学》基础上,融合了自己想法后所编著的《徐氏蒙学》。

    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一些流传较广的典故,和一些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做出的因果解释。

    而教孩童认字的方法,是将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与假借这六种记字方法,与直音、反切等注音方法相结合。

    至于识数课,则是教孩子关于加减乘除的基本应用,以及学习如何使用算盘。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有不错的效果,但还是不能将孩童们的学习效率提到最高。

    朱辰认为,如果只是单纯的认字与识数的话,学成时间还能继续压缩。

    后世曾有人做过研究,一千个常用汉字便可覆盖百分之九十二的书面资料。

    小学六年的语文课上,能学到两千五至三千个汉字。

    如果将文字如后世一样进行简化,并做出现代字典,以汉语拼音为辅助,那么一年的时间让没有基础的古人学会一千字,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数学上,只需引入阿拉伯数字简化书写就好,毕竟古代中国的算学,可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

    心中有了计较,朱辰打算这几日闲暇时便开始动手整理,将符合自己需求的教材尽快的给制作出来。

    临近午时,孩童们在徐夫子的辅导下完成了今日的作业。

    群童收拾完自己的物品后起身,先后向朱辰与徐夫子行了礼,便离开了学堂。

    也有胆大的孩童想留下和朱辰聊聊天,却见徐夫子向朱辰走来,似是要说些什么,便也随着人群走了。

    走到朱辰身旁,徐夫子问道:“老朽教学能力一般,在朱公子面前献丑了。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朱公子能够不吝赐教。”

    朱辰听后笑答:“夫子学识渊博,教学方法并无什么不妥。只是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提高的余地。”

    “哦,竟还能再缩短学生的结业时间?”徐夫子惊喜。

    “也不是什么太新奇的方法,只是对字形做一些简化,在注音方面换种方法而已。”朱辰解释道。

    徐夫子听后却也不轻视,他知道朱辰虽说的简单,但做起来是很难的。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想总结出一个适用于所有字的改革方法,很难。

    他自己也曾尝试过去将一些复杂的字形进行简化,但结果却不尽人意。而现有的注音方法,使用起来也并不是太过顺手,自己同样也没能找出更好的替代方法。

    而此时听朱辰语气似是胸有成竹,徐夫子心痒难耐之下,便想拉着朱辰促膝长谈。

    一旁的刘伯见状,赶紧提醒道:“公子,徐兄,如今已是午时。不妨用过午饭后再长谈不迟。”

    徐夫子尴尬一笑,哪有让人饿着肚子来请教的,当下邀请道:“公子若不嫌弃,今日便在县学用饭如何?”

    朱辰笑道,“求之不得。”

    如果能将徐夫子拉进来,那自己编写教材的进度应该会更快一点。

    几人在县学中用过午饭后,徐夫子将朱辰引入了县学内的书房让他稍等。

    过了两刻,徐夫子领了三人进入,乃是县学中的教谕及训导。

    虽从徐夫子处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但见到此时的朱辰,三人的脸上还是露出了惊讶。

    徐夫子笑着引见,首先对三人道:“朱辰,想必三位都很熟悉,我便不多做介绍了。”

    随后转向朱辰,介绍了三人的身份。

    教谕袁应兆,江宁府上元县人,举人出身,五十岁。

    训导刘紃,四川巴县人,岁贡出身,四十岁。

    训导丁时修,池州府铜陵人,岁贡出身,三十八岁。

    等到徐夫子介绍完毕,为首的袁应兆便开口说道:“吾听徐夫子所言,朱公子竟精通蒙学,可将孩童的启蒙时间缩短,此事当真?”

    朱辰回道:“准确的说,是换一种注音方式。使孩童掌握拼读方法后,可自行拼读出字的读音。”

    “如此便已足矣!”袁应兆闻言激动。

    发明出一种注音拼读的方法并不难。但发明出成体系的,适用于所有字的注音拼读法,极难!

    袁应兆郑重道:“若此法能成,朱公子于天下孩童有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