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涤明 » 第6章 一代明主

第6章 一代明主

    见到朱辰郑重行礼,魏长卿拱手回应不受全礼,“朱公子不必客气,若顺其自然,短则三月,长则半载,公子亦能达到此境。贫道不过是帮你缩短了一点时间而已。”

    朱辰摆手,“道长不必自谦,如无道长指引,魂体交融怕也无法这般圆满。”

    魏长卿面露微笑不再言语。

    驻足间,三人的身心静了下来。

    天光温润,时至傍晚,

    朱辰被周围的景色吸引。

    东边的天空上银月初升,

    西边的天空下夕阳渐落。

    白云带着金色在山间舒卷,

    晚风携着花香在鼻尖飘荡。

    人间亦有仙境。

    能让徐霞客二游的齐云山,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然而朱辰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徐霞客仍然在世。

    但遗憾的是明年正月,这位明代的地理学家便会因为痼疾难医而与世长辞。

    迈步向前,朱辰踏上了徐霞客曾走过的山道,三人迎着霞光向山顶走去。

    山侧金雾缭绕,步步仿若登天,沿途的景色,不负道教名山美誉。

    一路向前,走过张三丰创建的洞天福地祠,行过真仙洞府后,三人来到了月华街。

    由于齐云山属于正一一脉,允许婚嫁,所以月华街中有着大量的世俗居民。

    在鳞次栉比的民居中一路穿行,魏长卿最终停留在了一个小院门口。

    如果没有院门门头处那个写有九霄观的匾额,这里真的与普通民居无异。

    夹杂在民居间的小道观,颇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进入观中,武洪哲已准备好了饭菜,吃过晚饭,奔波了一天的众人便各自返回了房间休息。

    夜间朱辰没有睡意,披上衣服来到院中,就着如水月色在台阶上坐了下来。

    从早上苏醒到现在,朱辰终于有时间去分析自己现在的处境。

    如今是崇祯十三年,再有四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自缢后,明朝便会灭亡。

    其后入主京师的大顺政权虽对明朝官员也有招揽,但大范围的追赃助饷,还是将这些官僚士绅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李自成未能明白,这个群体既能让皇帝坐稳江山,也能让皇帝失去江山。

    未能尽收其心,是李自成后方不稳,继而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实回望各朝各代,如果封建社会的各个阶层能够严格的按照律法行事,未必会出现那么多的天灾人祸。

    但天高皇帝远,皇权不下乡。

    在信息不通畅且没有有效监管手段的时代,手中掌握权利的官僚士绅们,压榨出一批活不下去造反的平民,太容易了。

    在飞洒、诡寄、薄田变良田、大斗收粮小斗借粮、虚报徭役等等操作下,底层的民众就是砧板上的鱼肉,手中握刀者有太多的办法可以去料理。

    贪婪的人心酿成的人祸,往往比天灾更能让人活不下去。

    大顺灭亡后,便是辫子朝对战南明。

    至于南明被辫子朝灭亡的原因倒也不必去细究。管他什么君臣内斗,内部自我消耗。管他什么隔岸观火,不与李自成结盟。

    什么原因都不必找,单看历史便能知道南明的灭亡是必然的。

    自古以来,未有皇室南渡后能重返北地者。

    东晋如此,

    南宋如此,

    南明亦如此。

    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是相对于个人而言。

    一个王朝若是退一步,那身后只会是墓穴,跌入其中等死而已。

    至于在四川偏安一隅的大西政权,温水青蛙而已。

    当年汉昭烈帝刘备尚不能北伐成功,便不要再为难大顺皇帝张献忠了(此处大顺是张献忠称帝的年号)。

    回想着明末这段时期的你死我亡,朱辰明白他不能再以一个现代人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若想让明末百姓的生活好起来,他朱辰就得恶起来。

    若想在乱世让别人听他讲道理,他就得有让别人冷静下来的实力。

    组建起自己的势力势在必行。

    这天下自己必须得争一争。

    既为自己,也为同胞,更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们。

    风调雨顺便算盛世的盛世,不是盛世。

    自己会让世人们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盛世。

    待到明日返回家中后,要仔细的向刘伯打听打听自家的情况,了解下自身的实力。

    然后第一步,从笼络人心开始。

    庭中的朱辰没有睡意,屋内的武洪哲也一样,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怎么样师兄,师弟我的眼光还可以吧。若非师弟我十七年前坚持己见,咱们如何能与朱公子结下善缘。”睡不着的武洪哲坐起身,自得的问向打坐中的师兄。

    “师弟,静心。”魏长卿闭目吐出四个字后不再言语。

    看着师兄淡定的表情,武洪哲气愤不已。

    “师兄别装了,你的内心可不如脸上这般平静。”

    魏长卿不语。

    “今天你和朱公子在路上有说有笑。”

    魏长卿还是不语。

    “你还教朱公子练功。”

    魏长卿依然不语。

    “师兄,你要是再不说话,明天我可要污蔑你偷隔壁李婶的亵裤了。”

    “呔,竖子!安能污我清白!”魏长卿动怒,提起拂尘便打。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师兄你急什么。”武洪哲上蹿下跳。

    “闭嘴,岂不闻三人成虎耶?”魏长卿气急。

    一番唇枪舌剑,拳来脚往之后,两人的比武最终以武洪哲鼻青脸肿的赢得嘴上胜利而结束,为了安慰嘴上落败的师兄,武洪哲对天发誓,绝对不会乱造师兄的谣言。

    看到师弟终于安静了下来,魏长卿问了一个问题。

    “师弟,还记得当年你为何要主动结识刘管家吗。”

    “自然是因为天启二年我们在县城见到朱公子时,师兄看出他身世不一般,推算出他是皇室子弟,且是先贤转世命格的缘故。”武洪哲不假思索的道来。

    “他虽命格不凡,但即使恢复藩王身份,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成为一代贤王,善待一地百姓而已。这与我所愿相差甚远,因此当年我不愿与他有所交集。”

    听闻师兄言语,武洪哲不禁叹道,“师兄,放眼如今天下,有几个藩王能将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朱辰若能成为贤王,就已经很好了。”

    语毕,想起师兄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武洪哲复又劝道,“治理好天下,那是儒家的事情。师兄,我等道门子弟,若能使一位藩王治理好封地,让一地百姓安居乐业,便已是大功德了。纵与昔年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万里,向元太祖宣传济世安民思想、去暴止杀的行为相比,也不遑多让了。大明历代皇帝虽对道门多有推崇,但即使是在明世宗面前红极一时的蓝道行,最终也难免被党争迫害致死。师兄,你常说我应潜心修行,不该贪图名利。但你若一直执着于你的抱负而不肯俯身做事,你何尝又不是好高骛远呢。能遇到一位贤王已是不易,师兄,知足吧。”

    听到师弟说自己好高骛远,魏长卿也不生气,摇头笑道,“知足?我当然知足了。师弟,朱公子说不定真能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明主,真正的明主。”

    听闻师兄想开了,武洪哲也不由心喜,“知足就好,师兄,你终于想开了。”

    正准备附和师兄那句朱公子能成为一代明主时,武洪哲猛然一惊,失声叫道,“一代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