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来自哈佛的系主任 » 第六章 捕获美人心

第六章 捕获美人心

    王向东赶到财务处的时候,已近中午,十几个老师在排队。

    这是财务处的服务大厅,有一排柜台,里面分开坐着几个会计,他们的职责各不相同。荣慧琳负责报销科研经费。

    在这里,要数荣慧琳最忙。她的柜台前,总有老师在排队,他们拿着一叠叠票据,一边排队,一边盯着柜台后面的荣慧琳。

    看荣慧琳,是一种享受,因为她长得美。

    不是娇艳的美,是内敛和质朴的美。她生得五官端正,皮肤白皙,高高的鼻梁,眼神宁静,又有穿透力,扫你一眼,能把人看得不好意思。她话不多,说起来句句清晰,嗓门也不大,含一些江南的嗲味,听上去很享受,很入耳,也很入心。如果她提一个要求,任何人可能都无法拒绝。

    这个姑娘也有定力。排队报销的老师,和她隔一个柜台,说话声不时传进耳朵,有时还吵吵嚷嚷,她并不在乎,仍翻着手里的一张张发票,耐心盯着票据上的数字,计算着上面的每一笔账。她对任何人,似乎都不在意。在老师眼里,柜台里坐着的,不是一个会计,而是一处景观。

    目中无人的荣慧琳,当然也有例外。

    王向东来报销,她就关注。

    前来报销发票的老师,总是希望越快越好。走进财务大厅,大家都会加快步履,匆匆来到队伍中。排队的时候,前面慢了一点,后面就会有人说:“怎么回事啊,前面的能不能快点。”

    前面的老师就说:“不好意思啊,发票没沾好,马上好,马上就好!”

    有时候,队伍插进一个人,会引起争执。这也难怪,上课时间到了,排了半天还没报销上,肯定心急火燎,缺少必要的耐心。

    王向东来了,就有点与众不同。他看到报销的人多,就不排队了,坐在一边椅子上,静静地看书。队伍由长变短,最后没人了,他才站起来办事。

    常常是,荣慧琳面前,只有王向东一人,这自然会引起她的注意。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荣慧琳能感受到,老师们会带着温和善意与赏心悦目的眼光,看着她低头翻阅发票、清算账目。但王向东的目光,从来不会在她脸上多停留片刻。

    在王向东眼里,荣慧琳仿佛不存在。

    排队的人多了,王向东就坐下看书。排队的人走光了,轮到他报销,他也只是低头取出发票,递给荣慧琳,然后又读他手里的书,静静等待荣慧琳结账。

    王向东和荣慧琳的交流,纯粹就是账目的交流,注意力都放在会计嘱咐他做什么事他就做什么事上面,比如,要在哪张发票上签字,要按照哪种方法粘贴发票才符合要求。签完,贴完,把发票交给荣慧琳,二人的交流便中断,又重新低头看他的书。荣慧琳说:“好了。”他就匆匆离开柜台,回到系里或者公寓。

    王向东的行为,对他本人来说很正常,读书便读书,报销便报销,心无旁骛,做事才有效率,这存在对与错吗?

    荣慧琳不这么看,她从王向东的态度中,看到的是轻视,甚至藐视。诺大的财务大厅,她一向就是白雪公主,前来报账的老师们,在她眼里就是七个小矮人。只有王向东,像一个冷漠的王子,这很让荣慧琳扫兴。

    表面风平浪静的荣慧琳,从此对王向东,便有了特别印象,也有了极大兴趣。

    这一天,王向东又来报销发票,一如既往,等别人报销结束,走了,他才来到柜台前,将发票交给荣慧琳。

    荣慧琳一边接过发票,一边漫不经心问他:“王老师,你报销不着急吗?”

    王向东说:“也着急,看看书就不急了。”

    荣慧琳说:“着急,干嘛不来排队?”

    王向东说:“老师们来到学校,肯定有课,不会只为报销专门一趟学校。既然有事,就让他们先报销,省点时间。”

    荣慧琳问:“你的时间就不是时间?”

    王向东说:“我住校,这次报销不成,再来一趟,很近,方便。”

    荣慧琳说:“我看你很有耐心。”

    王向东说:“与耐心无关。效率是在调整中体现的。报销是事,读书也是事,报销忙的时候,我就看书,效率就出来了。这不挺好吗?”

    荣慧琳说不过他,就不说了。

    她偷偷瞄了他一眼,中等个,白皮肤,圆脸,体宽,佛像面容。荣慧琳心想,难怪他没性子,心宽体胖。

    荣慧琳直觉感到,此人挺精明,看上去充满活力。就问:“你住在学校?”

    王向东说:“教师公寓。”

    荣慧琳说:“那是单身公寓,两口子怎么住啊?”

    王向东说:“我是单身,哪儿来的两口子?”

    荣慧琳便不再吭声。

    有一次,王向东来报销的时候,临近中午。老师们排着排着,财务处的小姐妹给荣慧琳打来午饭。

    荣慧琳本来要干完活再吃饭,老师们说:“荣会计,你先吃饭吧,饭凉了会吃坏肚子的。”

    荣慧琳说:“那也好。不好意思,让大家稍等一会儿。”

    说完便低下头,打开饭盒。

    排队的老师觉得,看人吃饭很不礼貌,便说:“我们也去食堂吧,回来再找荣会计报销。”就纷纷撤走了。

    大家排队的时候,王向东正低头看书,现在大家走了,王向东还在看书。可能这书读深了,思维陷进去了,他根本没发现老师们走光了。抬头看时,财会大厅空空荡荡,柜台外只剩他一个人。

    王向东站起来,发现柜台里面的荣慧琳,正聚精会神吃饭,就知道上午没法报销了。但他没有立刻离开,荣慧琳饭盒里的菜,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只有几个家常菜:烧小排,炒虾仁,炒韮菜。

    看到韭菜,王向东就说:“韭菜咬不动吧?”

    荣慧琳抬头一看,王向东还没走,便点点头,说:“你怎么知道?”

    王向东说:“韭菜要吃头茬,就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割的韭菜,也叫头刀韭菜。”

    荣慧琳说:“你怎么知道我吃的不是头茬韭菜?”

    王向东说:“头茬韮菜,肥壮,鲜嫩,最外层的叶子,头部是尖的。你碗里的韭菜,自己看看。”

    荣慧琳低头看了看,果然没有尖尖的叶子。

    王向东又说:“韭菜不适合在食堂卖。它要小锅炒,不能大锅烩。而且,快炒快吃,清香、柔软、鲜嫩的味道才能吃出来。韭菜的鲜香,保留时间很短。这两样要求,食堂都做不到。”

    荣慧琳对于吃的知识,一向茫然,很像她妈妈。家里的饭菜,就是爸爸来做。眼前这位对吃如此讲究,很让荣慧琳好奇,也因此萌生了一些好感。

    荣慧琳就问:“你会做饭?”

    王向东说:“懂一点烹饪。”

    荣慧琳就说:“还‘烹饪’?吹牛吧?”

    王向东就笑笑。

    还有一次,王向东到财务处,又遇到荣慧琳吃饭。

    其中有一个炒白菜,被王向东发现,就说:“荣会计,你觉得,那白菜好吃吗?”

    荣慧琳笑了一下:“食堂的饭菜,还不都是这样。”

    王向东说:“其实,可以烧得更好一点。”

    荣慧琳说:“大白菜怎么烧,不都是大白菜。”

    王向东说:“那可不一样。各地吃大白菜,都有不同的吃法,口感也不一样。”

    荣慧琳说:“你说说看,哪儿不一样?”

    王向东说:“就说东北,乱炖的大白菜,它的味道是靠肥膘肉提出来的。吉林的大白菜,只有腌成泡菜,才口味迥异。广东人喜欢原汁原味,烧白菜也要汤汁吊一下,才会有味道。”

    荣慧琳说:“你理论上一套套的,你会弄吗?”

    王向东笑说:“偶尔,也尝试过。”

    荣慧琳说:“吹牛吧。”

    王向东不再辩解。

    谁知第二天中午,王向东拎来一个快餐盒,往荣慧琳桌上一放,说:“你尝尝,我烧的大白菜。”

    荣慧琳说:“你还真烧啊。”

    王向东说:“不知你喜不喜欢?”

    荣慧琳打开食盒一看,果然是大白菜。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就夹了一筷尝一下。

    王向东看着她:“如何?”

    荣慧琳说:“鲜美!”

    王向东就笑起来:“说明我没吹牛。”

    荣慧琳说:“你是怎么烧的?”

    王向东说:“这是粤菜口味,清水淖,然后浇上白勺水。”

    荣慧琳问:“然后呢?”

    王向东说:“然后你吃了,对我说,鲜美!”

    一听这话,荣慧琳乐起来。

    看到姑娘爱吃自己烹饪的小菜,王向东也开心,这些简单的蔬菜,算不上高山流水,但总算遇到了知音。

    从那以后,王向东隔三差五就来财务处,把自己烧的菜送给荣慧琳品尝。

    起初,荣慧琳有些不好意思,后来变得逐渐期待。有时候,王向东忙得忘记此事,他还会微信他:“王主任,最近忙什么呢?”

    王向东看到微信就有数了,连忙抽空采购食材,再去想方设法弄一个有创意的菜肴,乐呵呵给荣慧琳送来。

    财务处的小姐妹看到,就问荣慧琳:“你男朋友啊?”

    荣慧琳说:“不是。一个爱显摆烹饪手艺的教师。”

    小姐妹说:“帅哥啊。”

    荣慧琳反问:“帅吗?”

    小姐妹就神秘兮兮地笑了笑。

    小姐妹这么一笑,荣慧琳反倒坦然了,和王向东交流的时候,便没有了往日的忐忑与娇羞。

    有了这种频繁交流,荣慧琳觉得时间过得真快,自己的话也多了,人也开朗起来,以往的矜持,现在越来越少。

    ∽∽∽

    荣慧琳回到家,也比以往乐呵。

    平日沉默不语、文文静静的一个姑娘,不知从哪天开始,哼起了小曲。

    父亲荣谷山很诧异,女儿不是这种性格,这是怎么啦?问妻子葛岚,葛岚说她也不知道。二人就商量,是不是趁着女儿高兴,赶紧给她介绍个男朋友,毕竟已经二十八九岁。老姑娘年过三十,选择配偶的余地越来越小,别弄到最后嫁不出去。

    过去,只要一提介绍男孩子,女儿总是反感。学校也有人不断给她介绍,都是高学历的才俊,家境也好,堪称门当户对。女儿总认为,那些人都是癞蛤蟆。坐在财务处,她天天都能看到“才俊们”投来的猎艳目光,逐渐就对他们失去了兴趣。他觉得除了多读几本书,那些才子才女真是寡淡而无趣。

    当然,王向东除外,她觉得他是他们中间的另类。

    这是荣慧琳的小秘密,这种想法,千万不能让父母看出来。

    可父母亲大人,怎么会看不出来女儿的反常呢?

    荣谷山悄悄问葛岚:“我们家闺女,是不是交朋友了?不然,怎么会高兴成这样?”

    葛岚说:“去问问你那个老朋友项善峰,不就知道了?”

    荣谷山说:“我来问问。”

    便和项善峰通了电话。

    项善峰说:“此事我不清楚呀!没听说琳琳处朋友了。这样吧,我问问财务处的人,看看他们知不知道。”

    荣谷山说:“琳琳的事,你多关照。”

    项善峰说:“你放心,此事我来过问。如果需要,我为她介绍一个。眼下就有一个很合适的人选,哈佛博士,大琳琳几岁,我可以牵牵线。”

    荣谷山说:“听上去很不错。那就拜托了!”

    ∽∽∽

    不久,荣慧琳果真就和王向东约会了。

    为王向东牵线的人,是项善峰。为荣慧琳牵线的人,是妈妈葛岚。两个牵线人都没对年轻人说,要去见什么人,对方姓甚名谁。都说,见了面再说。

    说来也怪,以往这种“拉郎配”,荣慧琳都会拒绝,但这次妈妈一说,她二话没有就同意了。王向东平日也不喜欢媒妁之言,但这次项善峰要他去见一个女孩子,他爽快地答应了。

    这是不是“上天注定”啊?

    初次见面的地点,妈妈安排在一家有名的茶社。

    先来到茶社的,是项善峰和王向东。一会儿,葛岚和荣慧琳也来了。人刚坐下来,大家相互一看,原本很矜持的荣慧琳,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妈妈瞪她一眼,没想到她乐得把持不住,干脆把嘴捂上,把头扭到一边。

    王向东看到荣慧琳,也喜不自禁,嘴角不断上扬,显得很开心。

    没说几句话,荣慧琳悄悄给王向东发个微信:“去看电影吧。我先走。”

    王向东也低头回了微信:“好呀。”

    荣慧琳就站起来,笑着说:“对不起啊,我还有急事,就先走了。”

    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项善峰很纳闷,忙对王向东说:“怎么回事?你跟去看看!”

    王向东想听的,就是这句话。他飞快起身,匆匆追赶荣慧琳。

    剩下的事,也就顺风顺水了。

    王向东和荣慧琳的恋爱过程,被压缩不少时间。他们其实早就恋爱了,只是双方没有点破这层关系。现在明了了,他们感觉早已享受这个美好过程。他们是大龄青年,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当前最迫切的事,就是结婚。

    不久,王向东和荣慧琳就办了喜事,是在他们新买的房子里办的。

    新房离学校不远。但学校还为王向东保留了公寓,工作忙的时候,他能就近休息一下。项善峰知道,王向东是个工作狂。

    荣慧琳答应与王向东成婚,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是因为她知道,把自己交给这个人,会幸福的。

    ∽∽∽

    婚后的生活,果然和荣慧琳期待的一模一样。

    一日三餐,王向东几乎包揽。荣慧琳在家当姑娘的时候,爸爸也是厨师。不同的是,王向东的厨艺,要比爸爸好。爸爸做的菜肴,以质取胜,他爱买高档食材,比如,刚刚上市、价格老贵的时令蔬菜和野菜,进口的牛羊肉,空运的海鲜或野味,轮番做给荣慧琳和妈妈吃,他比较关注她们娘俩的营养。王向东不同,提倡健康饮食,荤菜不多,经常买些蔬菜,而且是普通的蔬菜。但他会烹饪。他最大的能量,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再廉价的食材,经他烹煮煎炒之后,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可口而有特色,灰姑娘变成了美丽公主,丑小鸭化身为白天鹅,荣慧琳越吃越馋。

    王向东还是一个有情趣的暖男。

    每天早早起床,吻一下新婚妻子,便一头扎进厨房。吻的时候,荣慧琳会搂住他的头颈,不让他走,他就说:“乖啊,我要做饭。”

    荣慧琳的幸福感,常常就在这日常的细节中。

    吃完早饭,小两口双双赶到学校。中午没时间,照惯例吃食堂,一般是各吃各的。学校有好几个食堂,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各取所需,轮流到各个食堂去品尝美食,中午一般见不着面。

    晚上回家,要做两三样菜,将一天的消耗补回来。这时候,才是王向东施展烹饪才艺的正场,荣慧琳只须耐心等待,然后放纵享受。她可以耍耍嗲,对菜肴评头论足。也会一边吃,一边聊学校的趣事。

    有一次,荣慧琳说:“向东,你每天何必忙兮兮的做晚饭。从食堂打饭回来,不就行了吗?”

    王向东说:“忙的时候,可以不做。不忙,尽量做一点自己享受的美食,这能体现生活的意义。”

    又说:“宝贝,生命不是用来消耗的,是用来享受的。”

    说得荣慧琳几乎要仰视和崇拜王向东了。

    荣慧琳说:“卫东,你每天安安静静地做事,安安静静地读书,是不是系里很清闲,无事可做?”

    王向东一把搂住荣慧琳,叹道:“傻姑娘,怎么可能!这世上没有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