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阳红月洁 » 七、城关镇的解放

七、城关镇的解放

    中原野战军在抗战胜后的三年中,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撕毁两党和谈协定后发动的无数次不同规模的围攻,获得一些艰难的战绩。在众寡悬殊数倍于自己的情况下全体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官兵一致,同心同德,奋力作战,与战斗在中原地区的兄弟部队一道,牵制了敌人数十万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东北、华北、华东等野战部队的艰苦作战,解放了大片国土,完成了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反攻地位。

    六月初,中原野战军,同全国军民一样,先后对敌军发动了勇猛反攻。解放了鄂豫一带许多大中小市镇。

    古老的外县城关镇,位居战略要地。盘踞在城内的国民党一个团的联防部队还有一些地方杂牌武装,长期为匪为盗,对广大解放区经常进行无故骚扰。给通衡南北的解放事业和鄂豫边界广大解放区的安危是一大障碍。

    中原野战军二纵一部奉命解放城关镇。参战部队将县城团团围住,对城内无恶不作的反动军队实施了沉重地打击。

    作恶多端的反动军队,在野战军强大地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弃城逃亡。

    新任营教导员刘怡君,决定对残匪停止追击、回城维持秩序,安定民心。

    刚熄战火的县城,到处可闻浓烈的火药气味和满目的战争疮痍。敌军残部在临逃之前,对城内进行了大肆破坏——古老宏伟的武圣殿、岳王庙还余炭未烬。长乐街,圣庙巷等古老街道早被日本强盗折腾得错落不整,世态如此动乱,谈不上丝毫的恢复,然而更不堪重遭人为的破坏。

    解放军进城后,奋不顾身地灭火救灾、掩埋尸体、清扫战场。对因战事伤残的百姓施行了及时救治。同时军纪严明,对民秋毫无犯。安民告示满街张贴,尽善本意,立求安定。但是想不到如惊弓之鸟的人们,确如惊弓之鸟,到处拥挤奔流,依然避兵如匪,混乱不堪。

    深受兵匪浩劫的善良人民,历来见过多少军队和兵痞,总在他们脑子里有兵匪一家的恐惧,兵劫匪灾有避而已。加上暗藏的匪特分子大肆散布反共谣言,因此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及伟大的解放战争一时产生误解及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当天晚上刘怡君在营部召开了班长以上的干部会议。他传达了上级的指示:针对目前社会秩序,打击捣乱破坏分子,维护人民解放军之政治影响,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力求达到社会安定,人民拥护等具体问题,提交大家讨论。

    军官们讨论得很热烈,也很具体,最后作出如下公告:1、日夜巡逻;2、安排市民生活,积极恢复生产;3、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

    经过全营官兵不分日夜的努力和骨干群众的有力配合,没多久市面上的秩序终于有了好转,人民也逐渐安居乐业了。解放军仍然整日整夜地在维护市区的秩序,帮助修建和恢复许多因战事导致的创伤;对贫困的市民开仓放赈;对因战争伤残的百姓,特殊救助和治疗。连日来军纪严明,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对民秋毫无犯。连风云变幻,谣言百出的胡同小巷,如今也听不到交头接耳无事生非的恐怖现象。

    社会秩序的安定,部队的征兵工作就开始了。老百姓对解放军有了新的认识后,征兵工作非常顺利。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们以班为单位,八个一队,着装整齐,雄壮威武,一路高唱革命歌曲。一方面在市面上维持秩序,一方面显示出解放军的军容整齐,军纪严明。嘹亮的歌声,整齐的步伐,把那些适令参军的青年羡慕得不得了。一听说征兵,不须要过份的动员,适龄青年都踊跃地报名。一时间整个城关镇热闹非常,兵源聚集。

    刘怡君近来特别忙,除了征兵工作及开会外,平均每天还要花上一部分时间接待群众来访。人民群众对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已明显有了不同印象,开始懂得国共两党两军不单纯是军事上的冲突,而是一个必要兴起一个势必灭亡的历史规律。人民真诚地开始把解放军当成自己的子弟兵了。把刘怡君这类干部当成了清官,经常前来报告军情民情,以及敌特等机密情报。更让刘怡君有点接应不暇的是:在万忙中还要充当法官来调解民事纠纷。他不能因忙而回避那些有血海深冤的群众,只好克服自己,一礼全受地把看法和意见呈转给地方民主政府。

    刘怡君凭着一颗无限热忱和高度责任的心在紧张的工作。有时忙到深夜,碰到复杂的问题总感到头绪不清,这才让他渐渐地感到力不从心的是文化水平有限,对总结长篇大论的东西感到很吃力,对简单扼要的记事往往不能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他完全是凭着一股刻苦的精神在努力的工作。他没有读过多少书,父亲在世时,七八岁的小怡君仅上了两年私熟。然而幼小的刘怡君在两年时间里能学习出多少文化呢?自他参军后,任凭戎马倥偬军务繁忙,照常勤学苦练,手不释卷。从而使他文化进步很快,在连队的时候总还能应付下来。

    近来刘怡君担子加重了,看到许多文件和报告所完善的论述、且用十分精辟扼要的语言将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如今对照自己的职务和身份实在有黔驴枝穷之感。

    在一个如此感慨的夜晚,刘怡君他又翻阅了前不久由爱华托人带给他的一封近两千言的书信。他曾捧读再三,其中几段文字仍有余味,让他再次品味起来。

    “亲爱的君兄,我们认识几年来,见你的每封信几乎都谈到了文化与学习的问题。就学习而言我想发表一点看法:自古来学无止境,学是用心脑掌握事物的规律后,形成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一种认识和储存。习是帮助所学的知识而巩固。所以“子曰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定义。书本记载的是由前人传留下来的经典论述或公式化的系统知识;而实践工作是身传口授的灵活实用知识。两种知识的掌握无论就哪种而言都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同时无论掌握哪种知识都是要经过艰苦地努力学习才得到的成果,非侥幸的一目之功。所以人们又将学习比作滴水穿石。虽然文化来自学习,但是平时工作也是学习。有高深文化知识的人不一定能搞好工作,相反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能创造出辉煌的科学文化来。

    “君兄!请你不要见笑,我虽然读了上十年的诗书,按理是喝了不少墨水,可是你信中说,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才能适应某些具体工作,我想,若叫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书生去接受相应的工作,不一定能发挥出相当的水平来。因为我们的实践经验太少,光凭一点书本的教条知识是远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君兄!我相信你这位谦逊好学的青年,在文化上一定会不断进步志攀高峰。你现在不是能很流畅的写出自己的感想么,特别在用词造句方面,这对于一个几乎完全靠自学而得来的文化结晶是不简单的,而且让人非常敬佩。在校专业学习未必能达到如此的水平。君兄,我想起—篇古风上的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比喻你这位谦虚的青年,似乎很形像。”

    刘怡君看完这段后,目光不免又转向最后一段来了:

    “君兄,我心中的白马王子,我们这萍水相逢的一段情缘,虽不如人家的爱情轰轰烈烈,但也没有忤逆我们的山盟海誓,这并不是单凭你的一表人才而投其怀抱,或是为了报达你的相救之恩……这两者虽是起因,但不是主要因素,要说我们主要是有了共同的信仰才促使我们感情的升华。信仰和理想向米就是爱情的筋骨,没有筋骨的爱情,即以虚华作基础,这种爱情的大厦是不牢固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根基不深,但有旺盛的生命力,虚荣和金钱都不能成为我们感情的障碍,我们一不是靠父母包办,二不是凭媒妁之言,我们相互了解,丝毫用不着任何方式来掩饰我们彼此的寒酸和不足,以朴实无华,俭朴好学为准则奠定了你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感情基础。

    “浓郁芳馨的花朵沁人肺腑,甜美和谐的生活令人遐思!回想我们每次短暂而富于诗意的甜醉时光,何尝亚于戏曲中塑造的浪漫剧情。叫谁不留恋,叫谁不思念。然而你我都处于特殊时代,扮演的都是特殊的身份,致使我们的爱情长期酷似水月镜花,你我也无半句怨言。幸好你我已找到了另一种情爱的方式——相互克制,相互勉励,以勤奋好学,努力工作来填补我们恋情的不足。

    “亲爱的君兄,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吧,我们这三年的卫校学习快将毕业,毕业后众多的学员立志要到解放军部队去工作。唯愿我们心心相印分配到你所在的单位才好。果若如愿你高兴吗君兄,你要十分理解我的心情,答复我,我好作一点实际的努力。亲爱的君兄,你此时是怎样想的,是否如我一样幼稚地想入非非呢?请等着吧,不久的将来,你的幺华一定会给你一个非常地惊喜……”

    在万分思渴的时候,重看了情人这两篇佳信,刘怡君好象吃了镇乾丹一样,精神豁然振作起来——亲爱的华,你大概还不知道我们已解放了你的家乡吧!你这多好的家乡啊,出产丰富,经济繁荣,特别是勤劳勇敢的人民,在突然搬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感到多么轻松和快乐!他们在新的形势下,正在奋发图强,一面在发展生产;一面在恢复惨遭破坏的市容。唉!可惜我不知道你家的地址,无法去拜访你高堂老母和你哥嫂的尊容了。

    刘怡君不惜一天的疲劳,决定马上将近来的一切情况和刚才怒放的情怀,写信告诉情人由爱华,让她幸福地分享家乡解放后的喜讯。

    “华!我心中的白雪公主——”

    他摊开信签,怀着快乐的心情,以切实地感受向她——最亲爱的人抒发着诗意般的情篇,并十分精辟地推算了即将胜利的将来,勉励他的心上人向着光明的未来,扫除脚下的丛刺,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