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古十帝 » 第二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二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前259年的一天,在赵国的一处府邸上,有个婴儿出生了,他的父亲嬴异人欢欣鼓舞,为其取名为政,因为生在赵地,未来的一辈子也大概率生活在赵地,故而叫赵政。这个娃娃做梦都想不到,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因为自己的身世而备受煎熬,当然,备受煎熬的可不止他自己,后世无数的史学家一样因为此事而吵得不可开交。

    关于嬴政的身世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这还要归功于在史学界威望比较高的司马迁,因为他一边在《秦始皇本纪》中写到:“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一边又在《吕不韦列传》里写到:“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注意这个‘知有身’,前面他还说嬴政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后面却写到嬴政的生母赵姬是先‘有身’,再被献给嬴异人的,而这个有身,便是怀孕。自相矛盾,不过如此。

    在搞清楚嬴政的身世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司马迁为什么这么写以及后世之人为什么有不少人坚信嬴政不是嬴氏血脉。先说为后世留下《史记》的司马太公,他老人家写历史传记向来以秉笔直书闻名,但我们都知道,历史之所以是历史,正是因为它是以前发生过的,更别说距离他一百多年前就连秦始皇本人都无法确定的谜团,司马太公如何能知道?所以他也只能凭借自己的判断执笔,有些事经过判断,直接写结果便好,但在始皇帝身世之上,司马迁仍是得不到一个无疑的结果,所以他选择了两种写法,在始皇本纪上写嬴政父为嬴异人,在吕不韦列传上写‘知有身’,暗示嬴政父为吕不韦。这样写的目的是表明他的看法是倾向于前者的,但他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对于一个写历史著作的人来说,这样的执笔无疑是很难的,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最早可到黄帝时期,那个时候发生的事就只能靠仅有的文字记载和世人的口口相传,所以如何筛选,将其认定为历史,是一个很难的事,但一但选择了,就需要毅然决然的抛弃掉与之相反的记载和传闻,但在嬴政身世上,司马迁却没有如此选择,这不仅仅是对始皇帝的尊重,更是对自身的保护。要知道,当时司马迁所在的王朝是汉朝天下,而汉朝始祖刘邦正是取代了始皇帝的秦朝,才称皇帝的,一味的拔高始皇帝,无疑是在暗示刘邦‘得位不正’,后世无数王朝建立,都是以抹黑前朝为主旨,虽然司马迁自认做不出这么不要脸的事,一切还是实事求是来,但始皇帝功绩实在太大,哪怕有过,但与功相比,微不其道。除了秦朝的汉初的人民,恐怕再没有人能够理解始皇帝结束战乱,统一天下的壮举到底有多伟大。所以司马迁便将这个事实写进书中,让始皇帝的身世谜团成为历史,相信始皇帝的人,自然坚信其为嬴氏之人,而别有用心的人,自然会选择相信其为吕不韦后人。

    说完司马迁,再来探讨后世人为什么都愿相信嬴政是吕不韦的孩子。当有两个新闻摆放在你的面前,一个写着:“嬴政一统六国,自封皇帝,为何不立后?”;另一个则是:“嬴政生父竟然是吕不韦?”两个新闻,都比较吸引人,但相信大多数人会对后者更为好奇,为什么?自然是一个是夸,一个是骂,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是如此,世人对于不好的消息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这也算不上特殊,毕竟能上新闻点名人,大都是物质精神都远远超出常人的,普通人羡慕不来,就只能狠狠‘嫉妒’一番了,如果能有可以超过其的地方,哪怕是假的,也是可以的,于是流言四起,三人成虎,甚至有时候可以以假乱真。

    其实这个所谓的谜团根本没有世人想象中的复杂,在古代,血脉对于王室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更不要说嬴政还不是独子,所以他只能是嬴异人的亲生儿子。答案虽然有了,但是事实论据还是有必要罗列一下的,由于涉及一条最重要的事实论据,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奇货可居。这个词如今的解释是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奇货可居中的‘货’——嬴异人,一个是创造这个成语的人——吕不韦。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的嬴异人作为质子,在燕国做着类似秦国驻赵国大使的‘工作’,但当时秦国的国君还是他的爷爷秦昭襄王,而他的爷爷为了实现几代人的壮志,一方面增强本国国力,一方面削弱其余六国的国力,方式很简单,打仗,这就苦了做质子的嬴异人了,他在赵国老老实实做人质,他的母国还派兵跟赵国打仗,赵国人自然对嬴异人有厌恶之情,所以嬴异人在赵国的日子并不好过;而吕不韦却正好相反,虽然他的国家卫国已经衰弱到仅剩下一个都城,但他丝毫不关心,因为他只是一个商人,而对于商人而言,万事利为先。通过大胆的谋划和过人的手段,吕不韦和齐国田单搭上了关系,没过多久便成为一方巨富,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一点也不夸张。都说人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但这话对于此时的吕不韦来说,已经算不上对错了,因为他现在已经基本做到了商人的极致了,纵使再贪婪,也没用了,然后嬴异人的出现,彷佛在告诉他,不,你挣得还不够。的确,不管是什么时代,商人在政治面前,永远是低人一等,所以两人一拍即合,一个用财富投资,一个用政治财富回报。

    当然,在一拍即合前,两人是有过一番试探的。大概就是吕不韦遇到了落魄的王孙,一合计投资王孙,说不定可以为自己换来些许的政治资本,在结交了嬴异人后,吕不韦对其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愈发让他确定了投资嬴异人的必要性:首先秦王嬴稷已经年迈,命不久矣,而太子安国君也已经四十多了,按照秦国历代国君的平均寿命为五十算的话,过不了多久,秦国的国君就会在嬴异人的兄弟们中产生。其次是安国君虽然有二十多个孩子,但愣是没有嫡子,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与他恩爱多年,可惜就是没有孩子,这就是嬴异人的机会。

    密室之中,吕不韦向嬴异人表达了自己的意图,我助你登上秦王之位,你分我秦国半壁江山。这很像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开玩笑说有一天自己当了皇帝如何如何,但嬴异人却丝毫没有开玩笑的兴致,他知道,这个人是认真的,而此时的他需要这个人的帮助。不过他还是拒绝了吕不韦,即‘若我为王,封你为侯,与我共治秦国。’条件内容看似差不多,实际却有着天差地别,分给吕不韦半壁江山,便是直接‘卖国’了,而封侯赐官,一切就还在秦王的控制之下。吕不韦很爽快的答应了,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笔买卖不亏,至少嬴异人远没有常人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之后吕不韦亲自赶往秦国,结交华阳夫人的弟弟,姐姐,最后面见华阳夫人,提出了立嬴异人为继子的条件和好处,说道这里,不论是何种资料,都自然而然将嬴异人被华阳夫人认为继子的事的功劳都归到了吕不韦一人的身上,在我看来,是不对的,纵使吕不韦在富可敌国,关于秦国的朝堂形势,华阳夫人的品性,其弟弟,姐姐的品性如何,如何让华阳夫人答应等等,光凭吕不韦一人,是很难完成的,在其中出了大力的,自然还有事件的获利者,嬴异人,当然还有他的生母夏姬。

    嬴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终于被立为华阳夫人的继子,并在爷爷昭襄王攻打赵国时,赵国人再也忍不了了,想要杀嬴异人泄愤,嬴异人买通守城士官,仓皇逃回了秦国,注意这个仓皇,嬴异人当时逃跑的很狼狈,以至于老婆孩子都没顾得上。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当年刘邦几次三番推子女下车以躲避追杀,即是此理,虽然嬴异人做不到这般无情,但毕竟是王室之人,该有的果断还是有的,得知赵国人要杀自己的消息后,二话不说就逃跑了,这样的人,不可能看不出赵姬在跟自己之前便有了身孕。

    关于吕不韦和赵姬之间的事,嬴异人很难不知道,但根据后面嬴异人任命赵姬为王后来看,嬴异人一方面是真的喜欢赵姬,另一方面大概率是为了他的儿子赵政着想。要知道,赵政并不是嬴异人唯一的儿子,如果赵姬在跟着嬴异人的时间中有过不轨的行事,嬴异人一定可以察觉到,并立旁人为后。

    嬴政的身世之谜,就让它继续成为一个谜团吧,毕竟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只要你坚信他是吕不韦的孩子,旁人说什么都是不对的,反之也一样。作为后人的我们或许会为了始皇帝的身世之谜吵翻天,但作为当事人的嬴政此时却根本没有心思关心这件事,因为他还是个宝宝。

    这一年,小嬴政才三岁,他的父亲刚刚丢下他们从赵国逃走。刚刚掌握走路的小嬴政此时本该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但举国之怒让他不得不和母亲躲在一间房屋之中,久不见天日。有一天,门被打开了,迎接他们的,并不是父亲和他的奴仆,而是赵国的士兵,小嬴政再一次见到了阳光,以及除了娘亲之外所有人的鄙夷。

    好在,不知母亲跟那人说了什么,他们没有被杀掉,而是换了个地方居住,这一住,就是六年。

    六年间,小嬴政见惯了世态炎凉,除了太子丹勉强能做朋友外,好像再没人能够让他动容了,连他的母亲都不例外,因为在这十年间,他曾遇到母亲不守妇道,私通男子,这也为他厌恶女子种下了恶果,果然,一直到他驾崩,他都未曾立后。

    在赵国为质的日子里,小嬴政和太子丹从一见如故到无话不谈,虽然志向不同,但他们仍视对方为自己的知己好友。太子丹是燕国太子,虽然贵为一国太子,但显然不受燕王的喜欢,所以流落赵国,成为质子,但太子丹却苦中作乐,志向高远,憧憬着未来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壮大燕国,成为与秦国一般的雄主,甚至有朝一日可以统一天下,挥斥方遒。小嬴政虽然和太子丹一样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局势感兴趣,但他更加务实,也更加‘短见’,他没有太子丹那么远大的志向,他此生所愿,不过是自由二字。他想要摆脱质子的身份,逃离母亲,云游四方,彻底离开这个囚禁了他数年的牢笼。两人甚至曾约定,有一天太子丹回到燕国,成为燕王,就请求赵王放了嬴政,届时整个燕国之地,任凭嬴政云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其子秦孝文王即位,在位三日后去世,嬴异人上位,史称秦庄襄王。小嬴政做梦都想不到,那个狠心的父亲,如今已然是秦王了。很快,小嬴政母子被赵国人礼送回秦,没多久就被父亲立为太子,王后。

    生活没好多久,嬴异人便因病去世,小嬴政以十三岁之躯,继位为王,是为秦王嬴政,又称秦王政。因为年幼,所以当时秦国的大权被两人掌握,丞相吕不韦,太后赵姬。一如当年的秦昭襄王一般,小嬴政能做的,就只是隐忍,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治理国家。

    当年的秦国,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领土扩张了不少,如今赵姬垂帘听政,吕不韦监国,大秦虽然内忧外患,但在吕不韦的努力下,不仅没有丧失国土,反倒为秦国打下了几十座城池。祖爷爷秦昭襄王是在宣太后死后才正式开始执政的,但嬴政等不了这么久,更何况,当年真正掌权的,是大秦宣太后,终归是自家人,但如今不同,真正掌握朝政大权的不是太后赵姬,而是丞相吕不韦,所以嬴政在经过一番准备后,打算行动了,行动的引子,是太后赵姬的面首嫪毐,没有什么比一场政变更能让政局更混乱的了,所以嬴政以身入局,以嫪毐的一场政变,发动自己的政变。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他已经二十一岁了,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驾驭人心,他自认为已经学会了,如今他要毕业了,而毕业的证明就是从老师吕不韦手中将大权夺回来。而吕不韦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秦王政会以谋划嫪毐叛乱的方式,夺回朝政大权。

    嫪毐谋反,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情感上来讲,嬴政都有全盘操控的可能。不同于后世被架空的皇帝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嬴政自即位开始便有着‘一票否决权’的,当然,这种权利的诞生自然要归功于一百多年前的秦国大功臣商鞅,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当年卫国的商鞅千里迢迢来到秦国,为秦国变法,最终一跃成为秦国的大良造;一百多年后,卫国的商人吕不韦同样来到秦国,携厚恩获封爵位土地官职,最终成为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相隔着百年时空的两人,彷佛心有灵犀一般,一个变法,建立并促进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一个掌权,试图挑战大秦国的制度。

    其实嬴政本不想从丞相吕不韦手中夺权的,都说权利是让人追崇的,但对于此时的嬴政来说,秦国利益要远远大于自身的利益,况且现在丞相监国已经做的很好了,大秦国不仅安然渡过了天灾人祸,更是击退了五国联军的侵犯,平掉了叛乱,甚至还打下了几十地,自己也还年轻,就一边跟着丞相学习治国,一边顺便弥补不幸的童年,挺好的。可惜天不遂人愿,先是母后赵姬,不甘寂寞,先是和丞相厮混,之后竟然在后宫养了个面首,这让嬴政‘颜面扫地’,尤其是嫪毐不老老实实在后宫躲着,竟然还时不时出宫厮混,最后更是扬言是嬴政的‘假父’,真是作死。常言道,龙有逆鳞,触之必死,而父亲便是嬴政唯一的逆鳞,当年他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丢下了他回到秦国,他和母亲赵姬在赵国苟延残喘,其中最令他‘炸毛’的奚落,便是‘没爹养的杂种’‘生父不要的可怜虫’诸如此类,所以嫪毐很快就被他划上了死亡名单。其实灭掉嫪毐很简单,因为他是秦王,虽然大权在丞相和太后手中,但秦国之主毕竟是他,手中还是有些权利的,所以他要处死嫪毐,不难,无非就是让母后伤心罢了。可是很快,有两个消息传来,让他不得不放弃了赐死嫪毐的想法:1.母后竟然为嫪毐生下了孩子!该死,嫪毐真的该死!2.秦国流言四起,丞相吕不韦才是他的生父。当年年幼的他刚刚即位,为了稳固大局,拜丞相为仲父,这已经让他不爽了,如今这个流言是想做什么?嬴政略加思索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就是这个被他尊为仲父的丞相。

    要说吕不韦也是自己作死,做了秦国的丞相之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秦国高高在上的太后赵姬也曾是他的玩物,所以自然就飘了。人都是有好奇心的,这这个好奇心在此时的吕不韦身上的表现,便是挑战王权,因为纵观整个秦国,他吕不韦唯一还需要尊敬的,就只是那个小子了,虽然这个小子早就拜他为仲父,但从未如此称呼过他,于是吕不韦打算‘给秦王政一个颜色看看’,他要他的上面再无一人,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很简单,制造谣言,说自己是嬴政的生父。虽是谣言,但却有理有据,比真的还真,关键是还没人能反证:当年赵姬确实是他的宠姬,是之后才献给嬴异人的,而且没多久后便生下了嬴政,所以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孩子,就连嬴政本人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

    既然如此,那就都给我滚出权利中心去。都说欲想人亡,必要其疯狂,嬴政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力量,并联合华阳夫人为代表的楚氏一脉,正式开始了针对以吕不韦、赵姬为首的赵氏力量。

    第一手棋,便是嫪毐。嬴政让人放出话,言明自己已经知道嫪毐淫乱后宫,并致使太后生下孩子,甚至自称秦王假父,以此断去嫪毐后路,逼迫他走上极端。果然,嫪毐得知消息后,与太后赵姬商议,企图谋反,注意,在这期间,他们谋反的事情根本没有通知和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吕不韦,换句话说,从这个时候起,赵氏集团已经开始被分化了。吕不韦身为权势滔天的丞相,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当他得知嫪毐企图谋反后,急忙面见赵姬,阻止她们,但赵姬显然已经上了贼船了,为了自保,吕不韦只能站到了嫪毐等人的对立面。

    此时,秦国的政局已经很混乱了,势力较弱的赢氏宗亲、以华阳夫人为首的芈氏集团、赵氏集团的吕不韦、掌管军队的蒙毅、王翦等人纷纷表示支持嬴政,大局已定?不,嬴政还需要经过一场考验,那就是凭借自己,灭掉嫪毐。证明自己的时候到了,只有灭了嫪毐,才能证明自己,否则大家明明可以拥立别的公子为王,所以嬴政举起了手中之剑,发起了攻击。

    嫪毐先行出手,并连下两棋:派刺客前往蕲年宫刺杀秦王嬴政,自己则率领卫士消灭以华阳夫人为首的芈氏力量。嬴政接招,命令提前布好的军队,反杀了嫪毐。

    嬴政听到士兵传来的消息,有些不可置信,因为这要比他想象的更简单些,原来,他的母后赵姬,在嫪毐发动政变的时候,背叛了嫪毐,因为嫪毐欺骗了他。后世许多传说,说嫪毐和太后赵姬密谋造反,试图立他们的孩子为秦王,其实都是子虚乌有,赵姬从未想过杀掉嬴政,因为嬴政一样是她的孩子,所以事实是嫪毐哄骗她发动政变是为了消灭芈氏集团的,但开始后,赵姬就发现了不对,只能临时阻止了一些卫士。

    不管怎么说,赵氏集团因为嫪毐的政变开始走下坡路,很快就被嬴政以雷霆之势消灭掉,就连丞相吕不韦,也被他罢免,接替吕不韦的,是一个名为李斯的谋士。当然,嬴政不可能筹划所有的事情,作为老大,一般只需要对做好的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以及判断是否应用就好了,所以整个夺权事件的具体谋划者,就是这个接替吕不韦为相的人:李斯。

    嬴政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秦国的实权老大,于是他在整顿了几年内政后,开始了一统天下的计划。

    现在让我看看嬴政的六个对手们,迎面走来的第一位是赵国的大王赵幽缪王赵迁,赢姓,没错,还记得赢姓祖宗里那个因为驾车技术厉害获封赵地的造父吗?这位赵王就是造父的后代,论血缘关系的话,和嬴政属于同一个老祖宗,想当年秦国的老祖宗秦非子在获得封地之前,就是住在造父的赵城中的。可是几百年过去,到了嬴政和赵迁,早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了,所以已经没有什么情分可言了。回想当年,赵氏一族一直住在赵城,侍奉的国家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三家分晋事件的主人公之一便是赵氏一族,赵国因此而得以建国,赵国建国后历经数年,一直到赵武灵王时才发展强大,其‘胡服骑射’的政策,使赵国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五国伐齐,秦楚交恶,赵国不知不觉就成了关东六国之首,而此时的秦国虽然想打赵国,但中间隔了个韩国,所以索性就先打韩,战争很快开始,秦军攻城略地,很快就打下了野王之地,韩国打不过投降,并愿意割地上党郡祈求和平,人家都投降了,秦国还能怎么着?总不能不讲武德吧,毕竟其余几国还都看着呢,去上党郡接收时,出了岔子,上党郡的负责人突然改了主意,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国不要白不要,派兵驻守,并派大军入驻长平,秦国笑了,这么玩是吧?秦昭襄王面对这不讲理的举措,直接掀翻了桌子,都说你赵国已经是关东六国之首了,那就练练吧,于是便有了举世闻名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结束后,赵国损失惨重,离灭国不远,白起请命秦王继续派兵,一鼓作气灭赵,但秦国同样损失不小,秦昭襄王在周围大臣的劝阻下,拒绝了白起的申请,放过了赵国,谁成想,说好的战败割地,赵国竟然反悔,秦昭襄王便再次先后派兵六十万攻打赵国,可惜已经晚了,赵国派大将廉颇镇守邯郸,又拉来魏楚联军帮助,击退了秦军。之后赵国君主更迭,国力大不如从前,好在还有个大将李牧可用,在参加了几次五国伐秦后,赵秦之间逐渐恢复平静,开始了休养。

    第二个对手是韩国,韩国北邻魏赵,南挨楚,西近秦,东临齐,属于四面受敌,处境极为艰难,好在韩人同样不乏明君贤臣,拿韩氏一族来说,其先祖韩厥,虽然权势远低于晋国的赵氏、魏氏,但他为人公义正直,深明大义,在晋国人中名望很高,当时赵氏家族遭人诬陷,险些被灭族,韩厥前后奔波,才保下赵氏最后的血脉,即‘赵氏孤儿’,自此韩氏方才走入晋国高层。自三家分晋后,韩国便与挨着最近的秦国冲突不断,韩氏历代君主仅仅拉着赵魏两国,才勉强生存,期间积攒国力,灭了郑国,一直到韩昭侯继位,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变法,是韩国国力大增,最终称王,可惜还是抵不过秦国的日渐强大,国土被秦国渐渐蚕食,沦为战国后期最弱小的国家。

    第三个对手为魏国,三家分晋后,魏国之主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很快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爆发,魏国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扬名天下,魏国跻身强国之列,可惜好景不长,在经过桂陵、马陵之战后,魏国损失惨重,开始走向下坡路。秦将公孙衍攻魏,魏败,割地阴晋;再攻,再败,割地河西。之后数年,国土不断被秦国蚕食,‘命’不久矣。

    第四个对手是楚国,楚国很有意思,想当年楚庄王在世之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重用贤臣,发展生产,灭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并在邲之战打败了当时位列春秋霸主的晋国军队,正式跻身春秋霸主行列,然而在楚庄王过世后,楚国很快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之中,辉煌不再,到楚平王时,昏庸无道,宠信奸臣费无极,杀害了大臣伍奢,引得其子伍子胥反楚入吴,最终和孙武一起带兵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国灭,令人唏嘘不已,好在当时的秦国出于道义,派兵相助,赶走了吴军,帮助楚国复国,此后楚国恢复国力,平息叛乱,先后灭了陈、蔡、杞等国,称霸南方。北上之时遭遇三晋阻挠,几次大战之下,楚国不敌,一直到楚悼王即位,任用吴起变法,富国强兵,南攻百越,北败三晋,甚至向西伐秦,可惜楚王死后,吴起被贵族射杀,变法终止。公元前329年,楚怀王上位,任用屈原变法,可惜半途而废,时值秦昭襄王在位,楚怀王被骗至秦国,郁郁而终,之后白起率大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城,楚国被迫迁都,至此,楚国国土损失大半,再无称雄之力。

    第五个对手为齐国,齐国国君为姜氏,祖先乃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姜尚姜吕望,春秋时期,齐恒公率先称霸,举办并主持了葵丘大会,这场会盟,标志着齐国的国力巅峰,也是姜氏统治的巅峰,因为在许多年后,会有一个田氏家族,代替姜氏,继续统领齐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姜氏的最后一人国君齐康公被田和赶到了海边,自立为齐国国君,是为田氏齐国国主,国主之位传至田因齐时,齐国国力强盛,名将辈出,田忌、孙膑带兵先后打赢了桂陵、马陵之战,齐国开始称王,为齐威王,此后齐国战绩斐然,先后打败燕国、楚国、秦国,三晋,灭宋国,田氏一族统治的齐国达到巅峰。燕国并没有让齐国得意太久,很快就联合秦、韩赵魏,一致伐齐,齐国不敌,齐王被杀,险些亡国,危机关头田单挺身而出,光复齐国,赶走了联军,自此,齐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秦国比肩。

    最后一个对手是燕国,作为自西周开始就建国而起的国家,燕国在春秋战国期间的戏份却很少,能够拿得出手的历史记载甚至比那些小国还要少,这就不得不归咎于燕国的地理形势了。燕国最早期的国土其实就是如今的北京房山区域,后逐渐扩张领土,才占据了整个北京,当时它的南边是齐、鲁等强国,西边是最牛的晋国,所以向继续扩张,就只能向北,或者向东,但北方是燕山,翻过燕山山脉是大草原,在翻山之前,他们需要解决山戎一族,那是一个善于在山中狩猎的民族,当然,他们除了狩猎,还善于抢劫,而对象自然是燕国人,所以燕国也曾出兵攻打,可是人家根本没有军队一说,你大军过来,人家直接退到山里,你人少过来,人家直接杀人夺宝,所以燕国几百年间,一直跟山戎一族斗智斗勇;而燕国东面则是辽西走廊:一边是大海,一边是大山,想要扩充领地,就得走这里,但山里就是山戎,燕国人又没有那么多,只能一点点的扩充,蚂蚁搬家一般,一直到战国时期,燕国生产力大大增加,耕农模式让山戎人看到了美好的生活,被燕人同化,燕国这才将国土扩充到东北。春秋时期,燕国主要跟山戎打对手戏,所以在历史舞台上,跟其余国家共同出现出现的场次不多,到了战国时期,燕国逐渐开始活跃起来,国力得到增强,后来甚至吞并了中山国,不知是不是觉得自己戏份不够,燕国开始自己搞事情,就在秦国刚刚任用商鞅变法不久后,燕国的国君被一群纵横家忽悠了,传位给了丞相子之。这个操作一出,所有人都蒙了,合法继承人燕国太子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发动了叛乱,结局很狗血,燕国太子复国失败,燕国国君还是昔日的大臣子之,齐国趁乱发兵,打着为太子复国的名号,攻入燕国,燕国再次陷入浩劫之中,燕国太子只能求助于赵国,赵国也出兵,与齐军大战,最后赵国胜利,两国军队撤出,燕国太子复国成功,成功了吗?国家满目疮痍,再无可战之兵,这样的国家,还是国家吗?燕昭王为了避免燕国再次国灭的惨状,建立黄金台,疯狂招揽人才,重新组建军队,以乐毅为将,联合五国伐齐,终于得以报仇。之后燕国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圈套之中:燕国联合秦国伐赵,然后赵国伐燕,然后燕秦再联合伐赵,循环反复,到最后秦国国力无损,赵燕国力却远不如之前。

    嬴政看着地图上的几个国家,微微一笑,扫灭六国,开始吧。在发动战争之前,嬴政自然不能让六国联手,所以继续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首先用金银贿赂最东边的齐国,迷惑对方,而齐国到此时已经几十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了,果真是‘上下一心’,上至君主大臣,下至百姓,都不想打仗,以至于天真地认为秦国真的不会打再齐国了;燕国和赵国还在互相争斗,加之魏韩两国也时不时跟赵国有所争执,所以赵国根本无暇针对秦国,而已经国力衰弱的楚国,此时还在经历内乱,好像天时地利人和,都在秦国,公元前236年,赵燕开战,嬴政打着援燕的名义,攻打赵国,先后攻取了大片土地,在打到赵国国都时,秦国军队遇到了赵国的名将:李牧,此时的李牧给嬴政的印象还是那个抵御匈奴成绩不错的小将,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一战成名,全歼大秦主力,秦国无奈,只得暂时退兵,改打韩魏。几年后,在军队和外交的压迫下,韩魏两国被迫数次割地给秦国,秦国命叛韩的内史腾全面攻韩,‘里应外合’之下,俘虏韩王,韩国很快国灭。

    嬴政灭韩后没多久,天时送来助攻,赵国发生大旱灾,秉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嬴政火速派出大将王翦、杨端和攻赵,赵国急忙再次派出李牧抵挡,王翦和李牧虽然都被后人尊为战国四大名将,但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显然有明显的不同:李牧是跟谁打都行,你弱我就击败你,你强我就想办法把你击败。但王翦却是一个非常计较利益的人,这个计较利益在这里算是褒义的说法,因为王翦打仗从来都是想着怎么打军队损失最小,怎么打赢得概率最大,赢得最轻松,所以他第二次使出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来。之所以说是第二次,自然是多年前用过一次了,而那次的结果是赵国撤掉了廉颇,换赵括领兵,秦国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彻底打消了赵国称霸天下的可能。这一次反间计,还是熟悉的套路,还是熟悉的主人公:郭开,赵国大臣郭开,虽然后世对他有很多的差评,甚至认为他是秦国派过去的奸细,但至少在我看来,他收了钱,不白收,至少肯做事,至少还是有信誉的,于是历史开始重演,赵将李牧被换掉,秦军再次大胜,只不过这一次,秦王不会再下什么撤军的命令了,嬴政的命令只有一个,不灭赵国,永不退军。公元前229年,王翦领军灭赵,俘虏了赵王,赵国国土大部沦陷,赵嘉逃到代城称王,七年后降秦,赵国正式宣告灭亡。

    韩赵已灭,接下来就轮到魏国了,就在嬴政打算派兵伐魏时,震惊天下的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嬴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燕国即使在代王赵嘉的援助下,依旧节节败退,最后国都失手,燕王无奈迁都,逃往辽东,而嬴政昔年的知己太子丹,也被燕王割下头颅,被送往秦国求和,次年,原韩国都城发生叛乱,嬴政当机立断,派兵镇压,并趁机处死了韩王。公元前225年,嬴政派王贲南下,准备灭魏国,在灭魏之前,王贲先带兵攻打楚国北部,攻下二十多座城池,彻底打消了楚国出兵援魏的念头,紧接着放出试图从邯郸出兵南下攻魏的假消息,魏国上下一片惊慌,立即派出四十万大军北上迎敌,谁料王贲却亲率大军直奔魏国都城,包围了大梁城,强攻数次不下,王贲便学大将白起,引大水灌城,杀死魏王,魏国被灭,之后王贲在平阴消灭大魏主力军,宣告魏国彻底灭国。

    嬴政在派军灭魏的同时,还命李信率军二十万攻楚,此时楚国内政已经乱到白热化,正是攻打的最好时机,但令他喜忧参半的是,魏国打下来了,楚国不少土地也被攻克,但是李信却被项燕大败,狼狈逃回,第二年,嬴政捏着鼻子去了老将王翦的府邸,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请王翦出山灭楚,于是,王翦带领着他之前‘狮子大开口’所要的六十万大军出发了,平舆之战后,楚军大败,楚国被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一年后,楚王被俘虏,越君投降,楚国灭亡。

    灭楚之时,嬴政还兵发燕国,誓要彻底解决燕国,很快,王贲攻下辽东,回师之时顺便攻下代城,接连俘虏燕王、代王,燕赵就此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挥师南下伐齐,齐国在经过象征性的反抗后,直接投降,自此,天下尽是秦国版图,而嬴政也正式成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一统君王。

    嬴政坐在咸阳宫之中,看着面前的文臣武将,不禁笑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