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古十帝 » 第五章 帝辛那些年打过的仗(子受战纪)

第五章 帝辛那些年打过的仗(子受战纪)

    上下五千年以来,华夏的战争同其他制度形式一样,进展迅速,不断发展,从春秋战国开始,投身战争的王侯将相已经开始使用谋略,虽然不算一个太好的开端,但终归为后世兵法的演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大将而言,兵法最为重要,用好了,便是大获全胜,用不好,就只能兵败人亡。

    后世曾有人仅用四字来形容兵法,虽有笼统,但也不算错。

    兵不厌诈。

    后世战争中,各种各样的大战令人目不暇接,不仅如此,还有诸如火烧赤壁等神仙仗闻名于世,但在许多年以前,大商王朝还在时,彼时的战争,就只是字面意义上的战争。

    没有鬼谋算计,没有天时地利的筹划,没有离间敌军的对策,两军对峙,随着主将冲杀声,奋力冲锋,斩杀敌人,直至对方投降。

    当年的子受从军之时,哪怕他贵为王子,仍旧摆脱不了冲锋陷阵的命运,所以他能从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存活下来,说明其还是有些实力的。

    如果真有天运一说的话,那时的天运,应全在子受一人吧。

    子受当时服役在大商东部边境的一座边城之中,抵抗东夷。

    那些年,东夷和大商守军之间的战斗,互有胜负,然而让子受不甘的是,粗算下来,大商竟然输多赢少,这让年轻气盛的王子想不通。

    大商守军装备精良,勇敢无畏,怎么就多次败于落后的夷方部落?

    彼时还不知道真正原由的他把战败原因都归咎于了兵器甲胄,战阵训练上,于是,待他继位为王后,他一边改革政治,一边大力发展军工业。

    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军工业这个词,但意思大差不差。

    没多久,大商的军队,商王帝辛的亲兵们就都装备上了在当时最为先进的青铜器,厚兽甲,并由帝辛亲自设计训练出几十个战阵。

    不仅如此,帝辛还加大士兵的训练力度,从奴隶和平民中挑选有用之人,破格提拔,使大商的军队一跃成为真正的王者之师。

    当然,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才能知道,于是,帝辛继位后第一场东征开始了。

    这次的大战,规模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商精兵都被派了出去,以至于商都变成了一座空城,作为大商的国都,竟然靠各族私兵守城,而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自然那是因为这场大战的统帅,正是他们最无上的王者,帝辛。

    王者之师,当然要由大王亲自指挥,于是,丝毫不怕商都‘后院起火’的帝辛,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远征东夷而去。

    彼时还未离开的微子启等人,留守帝都,要说没有私心,鬼都不信,但他们都不敢,就在帝辛出征之前,这位雄主曾对满朝文武直言,大意便是老子出去打仗,很不容易,你们在家里都老实点,不然等老子凯旋,休怪他不留情面。

    这话显然是对当时的王兄微子启,王叔比干等人说的,这些人最不安分,碍于帝辛和他的军队,一直不敢有什么过分的举动,如今帝辛和他的军队都离开了大商国都,那他们自然就有了胆子。

    既如此,为什么直到帝辛凯旋归来,他们都没有狠下心来造反呢?这都要归功于当时帝辛对后勤的决策。

    自古征伐之战,后勤都是重中之重,不然也不会有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而彼时的大商,负责后勤的,正是帝辛的宠臣费仲,重臣恶来。不仅如此,为防帝都有人作乱,帝辛在出征之前,早就在临近东夷的边关做好了粮草准备,不管帝都这边如何,他那边都不会受影响。

    也就是说,只要帝辛不死,他就永远是人族之主,大商的王。

    两军阵前,成建制的数万大军屹立在一个又一个游兵散勇般的夷方部落面前,两相比较下,帝辛的小小担忧一扫而光,叫来传令官,轻轻说了句,杀。一个杀字,便是几千人命的消散,数个部落的消亡。

    许多年前,那个还不是帝王的年轻人,似乎也是在现在的地方,刚刚打退来犯的夷方某部族,虽然他们胜利了,但名为子受的年轻人,内心的伤感远不是淡淡的喜悦可以盖得住的,就在刚刚,他所在的小队,一个冲杀过去,便中了对方的埋伏,死伤大半,打到最后,他已经看不到熟人了,换言之,他认识的那些人,都牺牲了。

    如此惨烈的战斗,于他而言,已经很好了,许多次抵抗,都是以失败告终,敌人直接杀入城池,大摇大摆地抢杀,然后旁若无人的离开。

    夷方的强大,给年轻的子受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不然他也不至于苦练军队多年才敢东征,不然也不至于将所有精兵带来,亲征东夷。

    委实是被打怕了。

    这一次的大获全胜,既是帝辛对夷方的反击,更是对天下诸侯的警告,大商为王,天下敬之。

    第一次大战没有持续多久,帝辛就班师回朝了,不是他打不起了,是对方投降了。

    如果可能的话,帝辛自然不会信夷方的鬼话,但商都传信来,西周奸细在都城密会王室、贵族之人,于此同时,大商周遭的有苏部落,反了。

    一个小小的有苏部落,帝辛根本不放在眼里,但西周的事,弄不好会打乱他的安排,导致他改革功亏一篑,于是他便放了夷方一马,就此班师回朝。

    回到都城后,不安分的王室之人立马就安稳下来,就连那些跟帝辛作对的贵族,都不敢再阳奉阴违,而这一切,自然都是帝辛大胜而归的缘故。

    也正是如此,帝辛第二次东征时,不仅再次亲征,带走了所有的军队,更是联合多个诸侯,一齐东征。

    在第二次东征前,帝辛自然不会放过那个胆敢造反的有苏部落,乘着东征的胜威,帝辛带领着一支军队,不费吹灰之力,直接扫平了有苏部落,对于这个有苏氏,帝辛可谓十分感激,既当了出头鸟,让天下的诸侯、部落知道背叛大商的下场,更是借此被他搜刮了无数的财物,奴隶,当然,还有一个未来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女人,己氏。

    大商的军队一战成名,东征夷方,战绩可能有假,但征战有苏,诸侯都看在眼中,于是,帝辛宣召四侯进都时,就连西伯侯姬昌,都不敢承其锋芒,不得不乖乖接旨。

    之后这些年,帝辛一边忙于政务,改革政治,一边频频出师,征伐不服管的部落,蛮夷,几年间,大商俘虏而来的奴隶多达十数万,可谓前所未有的强盛,就在这时,帝辛的‘助手’,他的王后妲己进言,此时的大商,不易再动干戈,应当尽快消化俘虏来的奴隶,在政治上放权给贵族王室,将他们的利益和大商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此时的帝辛已经沉溺于成功给他带来的无数赞美之中,总觉得还需要再等等,殊不知,世间人,最大的错觉,就是再等等。

    没多久,夷方又不老实的消息传来,这一次,帝辛打算来个彻底的了断了,于是他不仅带去了他所有的精兵,更是号令诸侯,都要派兵支援。

    彼时,西周的姬昌,还在羑里卜卦,所以西周率先派出军队支援,其余诸侯紧跟其后,纷纷派兵。

    没了诸侯作乱的后顾之忧,帝辛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十祀征夷方活动。

    显而易见,这次东征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打仗,很快,随行的大臣,将军们就察觉出了不对劲,大军的行进速度过于慢了些,不仅如此,行进路线也比预计的差了很多。

    从西周而来的将领买通了帝辛的侍从,根据只言片语和当下情况的判断,立即汇报给了当时西周的临时国主,伯邑考。之所以说是临时,是因为他们的国主姬昌还在羑里,虽然有可能命如先主季历,但只要他还活着,西周的国主就不能换人。

    伯邑考和西周群臣根据前线传来的消息,彻夜讨论,终于得出了一个惊天的结论——商王帝辛,想要彻底收服夷方。

    为何有此一说呢?彼时的大商,虽然是诸侯国的王,但真正受其管辖的,不过殷畿之地,大商国力强盛的时候,比如武丁时代,如今的帝辛时代,诸侯打不过,就只能乖乖听话,但当大商国力衰弱的时候,诸侯就只是名义上的诸侯了,听调不听宣,心情不好还会打打大商的属国。而夷方部落,位于东南,极擅冶炼青铜之属。如果说技术的话,帝辛不怕,毕竟他手下人才可不是一般的多,但那些原材料啥的,大都在夷方各部领土之中,而帝辛本人是很想要跟夷方友好互通的,但奈何郎有意,妾无情,夷方那边根本不愿意。

    在那个时代,种族林立,部落四起,强大的建国称王,弱小些的仍旧是远古部落制度统治,夷方就是后者。在那个信仰不一的年代,强大有用,但不是万能的,这不,强大的帝辛,吓住了西周,恐住了诸侯,独独这个夷方,不吃这一套。想打架,欢迎,想联姻,买卖,门都没有。

    夷方之所以如此‘不通人情’,是与其部落信仰相关的,极度排外的他们,对于外人,向来是十分仇视的,直到那一天,有人如天神下凡,大手一挥,成千上万的士兵出现,彻底大败了夷方各部落的联军。

    这一次,夷方是彻彻底底被打服了。

    而所谓的东征,也被帝辛变成了巡狩天下。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耗日许久的东征终于结束,重返朝歌的帝辛开始对内政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妲己的言语犹在耳畔,他自然知道该去如何做,可是,那些人如何都不该再提王兄微子启。

    他是帝王,不是圣人。

    微子启谋逆,虽无证据,但就凭他的一个怀疑,就足以给他定罪,但他没有,而是放了他的这个王兄。

    那些贵族代表,竟然进言,要迎王子回商。

    他如何能同意?

    更令他愤怒的是,那些王室之人,一样同意迎回微子启。

    在这件事上,身为帝王的子受的确做错了,就连妲己也说了句“就算王兄回来了,又能如何?”,但帝辛拒绝了,他忍受不了背叛过他的人,第二次的背叛。

    至于这件事的主人公,微子启本人,如今正在周国,而他对于此事,居然完全不知情,因为从头到尾,都是伯邑考和臣下的谋划。

    大胜而归的帝辛此时已经几乎达到了人生巅峰,此时此刻的他,又如何听得进去迎回叛逆的话?

    没错,这正是西周联合大商贵族,故意在帝辛得胜回朝后提出来的,对于大商王室而言,大商王子,竟然流落诸侯国,简直就是耻辱,故而他们自然也希望迎回微子启。

    这件不快事,彻底成了帝辛和大商贵族及王室破裂的导火索,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在帝辛不备时,猛然间引爆。

    很快,时机到来,夷方再一次,入侵大商了。

    按理说,夷方已经被大商联军重创,再无翻身的可能,再加上帝辛十分偏向夷方的政策,夷方部落无论如何都不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起兵的,就算出了什么事,夷方哪里来的兵?他们可战之人还有多少?

    帝辛不知道,就在他离开夷方,返回朝歌后,大量西周的人,便从遥远的西岐,混入了东夷,有些是以周人身份前去劝解,劝夷方人小心,商王不怀好意,未来一定会断了夷方的信仰(图腾);有些则装作商人,肆意打压,欺凌夷方部落的人,并扬言总有一日,会上书大王,派兵彻底踏平东夷。

    这些小打小闹本就让受了重创的夷方各部族惴惴不安,西周使者的到来,彻底打消了他们的臣服之心。没人知道使者跟夷方各位首领说了什么,也许是帝辛结交夷方的真实动机,也许是惊人的好处,也许是好大的一个靠山,总而言之,夷方各部族再一次联合了起来,入侵大商。

    或许,那位从西周来的使者,用一个战争的谎言,骗了夷方。

    那便是西周伐商。

    当时的西周表面上只占据和大商差不多的领土,但实际占据的,已经是天下三分之二的领地,西周国主同商王又是死仇,世人皆知。

    那位使者可能没说谎,因为西周的确会伐商,届时西周和大商军队兵戎相见,夷方随意入侵大商属国,定是如入无人之境。

    但让夷方部落的人想不到的是,虽然西周派出了不少人马助他们出兵,但西周自身却根本没有发兵,换句话说,当事情发生后,夷方根本不知道,彼时的情况是,夷方单方面出兵了。

    得知消息后的夷方各首领慌了,就要撤退时,便遇上了大商的一支军队。

    不知道是不是天助夷方,大商军队驻扎的城池中,竟然有他们的奸细,说是奸细,其实是没有来得及撤走的小股部队。

    大概评估了一下双方实力,各部落首领打算试一试。

    毕竟他们拉起这支队伍,名号就是夷方将亡,殊死一战。

    结果竟然出奇的顺利,本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夷方人,再加上西周援军的帮助,竟然全歼了大商军队。

    虽然大获全胜,但夷方的首领们不是傻子,懂得见好就收,于是没几天便撤了,果然,很快帝辛再次亲征的消息传来,对于夷方的人来说,近乎死局。

    他们不知道,此时的帝辛,如今也进了死局。

    妲己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出征之前,妲己再三劝阻,一旦大军开拔,西周反叛,朝歌空虚,根本抵挡不住,届时西周接管朝歌数十万奴隶,组成大军,东攻大商军队,帝辛就会陷入被夹击的险地。

    帝辛此时如何选,都算不上对。

    再次东征夷方,西周一旦进攻,朝歌的确守不住。

    但放弃夷方,对峙西周,纵然无忧,但未来的风险太大,夷方各部落自上次大战后本就开始厉兵秣马,操练士兵,如今入侵大商国土,大商竟然毫无动作,定然会助长其叛逆气焰,未来再派兵征缴,可就难打了,更何况,自己的大将和那些士兵,岂不是白死了?

    在出征之前,帝辛去见了一个人,问他该如何选。

    那个人,便是质子之首,名声在外的西周伯邑考。

    伯邑考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回答,都是死期将至。

    于是,他建议大王东征。

    他的想法是,此时的夷方,已经遭受重创,大军征伐之下,必能一举歼灭,彻底征服夷方,回过头来,再针对西周,方是上策。

    若是不管夷方,对峙西周,待夷方再次发展起来,大商要防备的,就不止一个西周了。

    令他意外的他,大王并没有杀他,只是说,他也是这般想的。

    于是,第二天,帝辛开始了东征。

    帝辛刚离开朝歌,就有人找到了伯邑考,要救他们出去。

    十分周密的营救计划,加上朝歌兵力空虚,无论如何,他们都能走得掉。

    结果却是,西伯侯长子伯邑考,被守将射杀当场,次子姬发,侥幸逃脱。

    “大王,西周发兵了。”

    “伯邑考跑了?”

    “死了,跑掉的,是姬发。”

    “果然。”

    如果带兵的是伯邑考,帝辛无论如何都要停止东征,返回朝歌的,但既然带兵的是姬发,那就算了。

    于是,留下几道密诏给几位将军,帝辛带着几名亲卫,秘密返回朝歌。

    自封为武王的姬发带领着联军于牧野起誓,讨伐帝辛,正要发兵朝歌时,却见有大军浩浩荡荡而来。

    十几万的奴隶大军,对阵几万西周联军,双方竟然都不敢率先进攻。

    帝辛率领的奴隶大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都是被俘虏而来的奴隶,别说打仗了,就是手中的兵器,还都是刚刚临时发到手上的。吓唬人还行,但真要打起来,可能就完了。

    而姬发率领的西周联军,此时可谓要死的心都有了。好不容易被训练出来,被西周称之为精兵强将,如今终于趁着朝歌空虚发兵了,可是,这就是大人们说的兵力空虚?虽然从理论上讲,基本上算是三比一的比例,一个人杀三个就赢了,但打仗不是算数啊,就这浩浩荡荡的气势,就足以吓退他们了。

    千钧一发之际,姬发身旁的姜尚直接封死了他们的退路,今日一战,必将载入史书,进有一线生机,退则无丧身之地,为了天下,杀!

    突然,大商军队中,发生了一个十分不合群的场面,有一个士兵,手中的长矛一个没拿住,掉在地上了。

    这其实算很不合理的事,因为长矛很长,两手握着,怎么都不该掉的,但当时的那个士兵,许是有瘙痒,便一手持矛,另一手挠痒,结果不知发生了什么,突然长矛就掉了。

    如果是训练有素的士兵的话,哪怕有痒,也一定会忍着,但很可惜,他不是,他不过是一个被临时抽调而来的奴隶士兵。

    眼尖的姜尚发现了这件小事,立马下令手下停止冲杀。

    对方都是不会打仗的奴隶,而我方都是训练得当的兵士,冲杀过去,此战必胜!

    当然,最后下令冲杀前,他还令全体士兵放话对方。

    降者不杀,为奴升民。

    一句话,十数万奴隶大军,不战自败。

    牧野之战,以帝辛失败告终。

    细细想来,帝辛组建起来的这支奴隶大军,不管他将那支安排在阵前还是大军最后,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身经百战的亲兵,被他安排在了大军最后,作为督军,前方的奴隶们竟然纷纷投降了。

    如果他将这些亲兵们安排在大军最前面呢?那些没有经历过血与死亡的奴隶们看到前方人死魂灭,血肉模糊,定会魂不守舍,溃败而逃。

    不管如何选,好在,他逃回了朝歌。

    身为帝王,帝辛不是输不起的人。

    既然输了,那便死去。

    怀抱美人,帝辛与妲己,自焚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