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逝痕心迹生命中的二十四个驿站 » 首篇:卷首寄语•过年

首篇:卷首寄语•过年

    1.心不惰

    咱的这好日子还正在刚刚开始哩!如今已是不获之年,自己有时还在一边剔着牙一边悠然自得感悟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

    细水长流,日久天长。自己从小就在有意无意中接受或培养着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自己开始有了一点儿萌芽着的思想意识就想“作”,“作”得家里的有些瓶瓶罐罐不再囫囵,眼看着有些无辜地粉身碎骨跟着自己的这任性遭了殃而在毫无意义地牺牲!自己的头脑有时候的不安分却让那屁股跟着咱们受屈,呜呜……“弄不好就会挨上那么几下子”!尽管把有些老古董存货儿(尽管还没有确定是否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但是毕竟还是自己的老祖儿给留下来的某些念想儿……)给糟蹋得不像样子,但是他们还是舍不得不忍心因此就把自己的孩子就地给掐死!“虎毒不食子”自己这才以至于有幸生活到了现在,直到就是连自己也开始意识到收藏意义也就觉得当初的“糟作”有些后悔……

    自己的出生给家里人带来了一些希望,儿女齐全日子还算有了奔头儿!尽管此时此刻自己这家里的日子还是没有跟上趟儿而且有所质的改善,但也还是给家里带来希望地同时,还有麻烦负担……自己在小的时候就埋汰,幸亏看护自己的奶奶不嫌弃爱心滋润着她的耐心!这才有了机会逐步成长起来懂事儿也在开始做事!

    自己做得有一件事儿值得如今也是“不亦乐乎”乐此不彼地就是擎着长长地木头杆子放鞭炮,等着父亲把鞭炮缠绕在这杆子上的头儿顶然后猛抽一口儿把烟头凑在鞭炮的捻引芯子上急忙撒手……只听震耳地响动儿重重地刺激着自己的听觉神经!远处有的正在燃放着的鞭炮那动静儿听上去“噼啪噼啪……”而在这里的近处听着就有些刺激快乐地同时还在挑战着自己的听觉极限和不时蹦过来点击在这脸上、手上的砂石子,就差一点儿把手里这长长地木头杆子随手给扔了躲避着远远地自己也想跟着看热闹……

    大年三十的过晌吃完了饭,就要穿上早就准备好了买得新衣服准备去上坟“请”已经过世了的“老的老妈儿”“来家过年”一家人怀着虔诚并以这种比较特殊而又隆重地方式团圆……早上吃得是母亲在头天晚上就早就准备好并淘净了的米(早些年焖得是小米干饭,最近这些年也在开始焖大米干饭),提前切好了白菜、冻豆腐、大豆腐、大肉块儿,粉条儿等菜肴儿。就等第二天早上起来直接做饭也就能省些事儿了!吃不下肥肉的自己还被宠着特意多给切了一些精瘦肉,“这不过年了嘛!咱就好好让他们多吃一顿好的,在平日里咱都捞不着……”

    等了一会儿早就换穿上了新衣服,自己和弟弟乐得还在一个劲儿地在这里臭美着照镜子比划着取闹儿……“走啦?你没看人家都在那里等着哩!”说走咱就走,跟在自己的叔伯父亲以及其他叔伯兄弟们在一起边说边笑先去东河边儿,后在有一年的清明迁坟“请”到了南边以后再每逢过年就直接去南边就行了!从南边回来又去了疃(村)西边在这里的才是正宗祖坟茔地遗址。如今的“东边”、“南边”是后来搬迁过来的,阳光明媚心情也是灿烂的,不过有时正逢阴沉着的天丝毫也没影响在这里的此时此刻如此祥和喜庆气氛。人们沉浸于这节日快乐的时候,还是怀着感恩的心缅怀往事追思已逝岁月……上了岁数的人跟小孩子在这过年的心情还是不一样的:小孩儿过年过得是希望,自己又长了一岁;老年人过年的时候因素就比较复杂“唉?咱这是过一年就少一年,他们是正在成长起来……”回到家里,看到大爷他过来了!每年过年大年三十的过晌从“南边”上坟回来,他总是过来看看。说上几句话(后来他那说话声不由得就会让自己一个人习惯性的想到了过年……)再回自己的家去拾掇拾掇他自己家里的营生,家家都习惯地在天井里放上几根儿木头“拴马桩(意思是等那‘老的’‘老妈儿’来家的时候好有地方拴马)”,再去往那牲口棚给牲口添上几筛子草料。“人家过年咱也过年,它(在这里指得是牲口)也过年!它这‘老伙计儿’也是跟着咱忙活了一年,今日儿也给它多添些铡得精细地草料再给拌上些在平时舍不得放得麦麸子……”等着做好了晚饭就开始吃饭!

    晚饭包着的饺子咱先少下几个尝尝,锅里熥着晌午蒸得包子、早上焖得米饭还有炒菜。一般在这一顿人家吃得比较少,就等着过一会儿还要吃好的比较丰盛地守岁年夜饭!多种多样地美味可口地精制菜肴儿,想吃就吃!家里的大人还会破例也让自己家里的小孩子跟着一块儿喝点儿酒,当然由于太小自己还不能多喝!这就是已经都让自己美上好一阵儿地啦!

    2.意有勉

    吃完晚饭自己坐在这里等着父母他们忙活得差不多了,刚才有那抬抬捂捂的拾掇拾掇翻找明天早上一早起来准备分发给过来拜年的人们的炒花生、瓜子儿和香烟。这才在放在粮食仓眼儿盖板上的包好摆放在那盖垫上的饺子的时候把这些早就拿出来的为了倒腾出地方就给放在这里的仓眼儿里边。刚才又要再拿出来一些,自己刚想坐下歇一会儿。“还没拾掇好(自己在这里也是为了讨吉利也特意把自己在平常日子说惯了的拾掇完给修改为拾掇好)?”“这就好啦!咱这孩子他也懂事儿啦!”“眼看就要十五(岁)了,还不懂事儿?”

    在那时侯自己的家里还没有电视,央视的春晚也就看不到!不过守岁也就有了属于自己不同于其他人家的内容,那就是一家人凑在这里的收音机旁收听广播版的“春晚联欢晚会节目”。在这时候自己家里的营生基本上也忙活得差不多了!于是也就过来里间上炕歇歇儿,这时候自己新买得过年衣裳已经给提前准备好了的即使是穿上也会脱下仔细妥善保管好!现在早就拿出来放在这跟前!自己一边抚摸着爱不释手,其实这衣服早就提前好些日子准备好了!一直还舍不得穿,就想等着到过年的时候才穿!一开始自己还刚买回来的时候就要穿,父母不依:“……咱先不穿,要不等到了过年的时候再穿看着就不怎么新鲜啦!”后来,自己也多少懂得了什么?也就自觉地等着查数着日子,盼着……“过年好,过年好!吃好饭儿,穿新袄……”“媳妇儿媳妇儿你别馋,过了‘辞灶’就过年!”如今守着这年,自己却有些不知所措了:自己在平时捞不着的等到了好不容易盼来了这年节,反而觉得吃不下饭去了!弄得父母的心里还挺有些过意不去的,自己忙天拾火地忙活了这么些日子到了时候却又吃不下饭儿去!唉?在平常日儿自己哪能舍得这么布摆做这么多好吃的?“再吃两儿个儿!俺和恁爹忙活了这么多天,好不容易过个年!现在不吃等到时候可就捞不着了!”架不住劝这才勉强又多吃了两三个儿饺子,自己还给噎得一个劲儿地喝着下得饺子汤……“唉?这孩子成天价想着盼着过这年,到了过年的时候又吃不下饭去!”自己就要下炕去,就在这时候外边开始稀稀拉拉地响起了鞭炮声音……“有接年的啦!”“这时候才几点?”

    “那要是在以前的这么个时候,早就准备着出去根据自己提前在‘三十(腊月三十的下午’去上坟的时候说好了的几点钟一块儿去(平度)城西关柳行头祭祖拜年了!”早些年的时候,在每一年的除夕夜五更黑夜都要步行好几十里路远去柳行头上供祭拜祖先的,我的先人们他们在天还不亮就开始往那走!据说等走到那里,这天也就差不多大天亮明了!回来还耽误不了出去给家门儿上的老人接着拜年,后来有的人就嫌自己总是在每年这么跑来跑去太费劲儿!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法子:几个人合伙儿分工抄写家影儿上这家门儿的老祖儿的名讳。后来让人家给发现了!有的钻到了供桌的底下,有的索性就撕下半截偷偷摸摸地拿了回来!从此以后就再也不用回去了!据说我家的先祖来自四川被迁徙“小民”,来到了胶东半岛首先是在柳行头这里落脚的!后来,繁生了的子子孙孙就开始分家有的去了如今的家乡“许家”(先祖许大龙兄弟五人迁徙过来定居安家落户)以及其周边的村子。还有的去了(平度)城南蓼兰定居立村取名“许家”。如今在这些村子还有不少也是姓许的人家。“说起来咱还是一家子哩!”到了自己这一世之所以再也没有往下排辈份儿,有些欠缺就是因为那时的分工协作抄写家影儿害怕被人家发现而仓促慌乱不得已而为之撕扯半截的后果!以至于上至“高祖公、高祖婆(据说他们还是兄妹俩儿)”下至自己的身后有些资料的遗失欠缺断顿,如今在这里的人们自己也给子弟起名字的时候也就“随心所欲”地有些任性!以至于让有些老人担心起来:咱家起这名给起乱了!这要再下去多少年说不定谁跟谁也分不出是一家子人啦!先不说这人与人之间,就是从表面上的名字符号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印象,谁跟谁还是一大家子!为什么同是一个爷爷的叔伯他们家里的孙子却不是一样排法?这又让外人该怎么想……是啊,都是自己人不觉得丑!可是又给外人留下怎么的记忆印象?

    小的时候,有一年的正月初一自己和我跟着父亲一起去家住在这里的疃(村)东头儿中间他的有位还比较不错地耍伴儿的家里去拜年。过年的时候也是孩子们的狂欢节,这时候再也用不着父亲的嘱咐一进门儿就跪在人家的正间里朝北边供着祖先的家影儿一个劲儿地磕头!就在自己恭恭敬敬地趴在地上磕头的时候,谁知那戴在头上的棉帽子却有些不安分就在自己一低头的时候“骨碌碌”滚到一边儿去了!一看这样,我俩儿谁也顾不上在这里认真地磕头了!各人忙活各人的跑过去拾捡起来重又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大冬天大过年的我们这哥俩儿都新剃了个光头儿,头上的棉帽子也就戴不住了!就在这里各自过去撵那滚在地上的棉帽子的时候,还逗引得有些在他家的闺女儿那西间炕上找她过来耍得耍伴儿们一阵儿叽叽喳喳地大笑……我被乐懵了,一抬头发现就在她们的其中还有一个是我的同学!那一年早上的天气究竟是什么样子如今自己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可是自己在那天早上出去给人家拜年时候的难堪,倒是还刻骨铭心……过往匆匆少年轻狂是非是,事是非。故事事故也只有产生结果才会演义,就在这里的此时此刻开始起纪实的、虚构的也就先后顺序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旦、净、末、丑角色不同演绎类似的人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的闪亮登场,有的黯然隐退,有的志在必得当仁不让,有的甘拜下风拱手相让,有的忍气吞声、有的据理力争……

    在这里既有某个家族集体的记忆,也有个人的回归怀旧回忆。说起来在我所在的家族里,就自己的本家直属血脉跟其他人家一样也曾有过断断续续地断裂空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年自己的某些先祖为了图省事儿不太情愿每年总是连夜赶那数十里的路步行去县城西关柳行头祭祖。于是就偷偷摸摸地在仓促忙乱中撕扯下半截正在上供着的家影儿族谱,结果就是后人子孙们仅仅只是记住了在一开始的高祖公、高祖婆以后的有限数代先祖。再往下所记载的就被人为地留在了城西关的柳行头那里……就是有关家谱的续写等留传到了我们这新的一世,已经是“断代”了!这个家族家谱的续写仅仅只是也只能到我们“义”字(在这里凭着自己的印象和传说使劲儿往上一一数上一代父辈排“永”、“兆”或有时写作“召”,之所以会出现同音不同字我想大多是因为在当初的口头上的传说一时还缺乏准确文字记载又或者是在当时的自身文化条件所限并针对大多数人们的不识字儿这才产生某些歧义别字的主要原因吧?)、“永”、“召(或兆)”、“庆”、“文”、“纪”等)这一世,再往下排就没有记载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后续排字辈儿用字也就出现在各家起各家的,以至于有些乱:有的本来是一个分支的其后人却出现了不同排行的现象……因此就有族人担心“咱这家门儿上的等再下去多少多少年说不定也分不清谁跟谁是一个家门儿上的啦!”

    3.“过年过节就是一个纪念日,咱这不是迷信……”是啊,长期生活在这传统农耕农业文明社会并深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劳动人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忙活,这就像是在庄稼地里干活儿总得有个地头儿歇歇吧?抬头看看,那前边的地头儿就有的是指望:等咱干到了地头儿就回家!过晌儿再回来……在这里先干到年底再说吧?等过了年咱就自己在家里干点什么?

    这里的“年”、“节”就是过日子的一个一个的节点儿标识,做为自己的标识记号。为了突出也就在这一天显得相对比较隆重一些!仪式感是对过节最直观地表达方式,身怀感恩和仪式感的祖宗崇拜、图腾崇拜、动植物知名人士神仙崇拜形成了的民俗文化的组合是其节日魅力具有自觉自发地传承价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带动了需求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节庆活动既是文化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年关的记忆也是具有多重内容,从“白毛女里的杨白劳的害怕躲避年关”到如今的小孩子都在盼着过年!过年在新的时代所赋予的更加积极地意义进一步提升了劳动人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做为主人翁并逐步培养出来的创新精神使节庆活动的内容相应丰富多彩。比如直接间接参与的新民俗春晚、以及行业和不同地域的春节文化活动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与时俱进作用存在价值。除了民俗文化,还有旅游活动也是在这春节期间节假日趁机出去走走见见世面的有利机会并因此也带动了旅游市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

    “过年回家!”既是承诺也是希望……是啊,咱也是跟着人家忙活了一年趁着现在这个机会就回去看看陪陪自己的老人在一起过年分享一下天伦之乐……那年自己一个人受亲戚委托就在腊月二十五的过晌去了位于西南乡的崔家集有个叫“小刘庄”的地方,这亲戚他在这里的镇工业园开办了一家食品加工厂。这不在这里的厂子里的员工过年就要放年假回家了!于是就把自己给找了过去替他们照看几天厂子,这里不能没有人……那些日子自己没事儿就爱出去溜达,到这里的村子的外边竟还看到了漏天引水渠。水流儿哗哗地流淌着,经过了一番打听在这里的还是“引黄济青”工程引水渠的其中一段。记得自己还要上初中的时候早就听说在崔家集有“引黄济青”的工程,那年村子里还特意组织民工过去。听有些跟着去过回来的同学说:在那里还能吃到猪尾巴(读音念yiba)棍儿……如今自己就守在这里望着已经完工的这“引黄济青”导水渠发呆!当年那些在这里干活儿的人们此时此刻正在家里分享着欢度新世纪初的新春佳节天伦之乐……天气阴沉沉地就像是又要下雨雪的样子!这天不远处还不时传过来那燃放鞭炮的动静……哦?今天下午又是除夕,这是按照旧俗人们正在上坟“接自己已经故去的先祖回家过年”的时候。就在这里的此时此刻正在家里的自己的那些叔伯兄弟们也是正在一起去往那“疃(村)儿”南的公墓“接自己的爷爷奶奶以及老爷爷老奶奶老老爷爷老老奶奶老老老爷爷老老老奶奶们回家过年”哩!他们会不会想起或者是打听一下自己的情况?

    自己一个人已经在这外头过了几个年,头一年去长春的那年自己就没有回家是在长春过得;后来,又去了哈尔滨也是在头一年自己没有回家留在哈尔滨过得年!那一年燃放烟花鞭炮还刚刚实行限放,出于人文关怀不再严控……再就是新旧世纪之交的二零零零年,去年的这个时候(在这里指撰稿初稿时间)正在打算有意搬回山东青岛!于是就又一次留在了东北这里过了在哈尔滨的又一个春节。这不,今年自己又出来了!是啊,一个人的时候没必要把自己的亲情亲戚看得那么重!不像有些已经结了婚的,自己在举行婚礼仪式的时候有亲戚朋友和家族的人凑在一起才有必要凝聚着血脉亲情。这也是某种赋予使命和责任为了自己的整个家族家庭发展……而像自己的这种“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丈母娘见了还要踹三踹”“晚娘生养的不受待见的主儿”就没有去“热脸贴冷屁股”了!躲避出来也好,彼此“眼不见心不烦”对谁也有好处……再说在正月里走亲戚也没有什么亲戚走!除了自己的姑家姨家,那姥娘门子上的几乎没有什么人了!平辈之间的都是闺女儿客儿,离开了自己的姥娘那个疃(村)儿彼此也就看得疏淡了……每年的去姑家拜年还是比较温馨的,每到了约摸日子自己的姑就老远站在自己的街门儿门楼子迎接出来“哎哟,俺那七个侄儿又来啦!”后来的这七个侄儿逐渐成长起来,有大多数是“光棍儿”她老人家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从此以后她不再张扬显得低调起来……如今的她这七个侄儿除了仍然还是“光棍儿”和离异的只有自己的兄弟和三叔家里的老大相对比较还有一个完整地家!这些年这些叔伯兄弟能有机会再在一起的就更是少了!没了婚姻的束缚羁绊也就更是随心所欲“老天爷老大咱老二”每个管辖了,如今的人们都是个人顾个人“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屋上霜”!改革开放的初衷是分开单干以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积极创新能力,没想到却又产生个人只顾低头拉车哪管抬头看路碰撞着或者是碍着人家的事儿……个人的只顾自己的头顶上的很小一块儿天,也就忽视了自己以外的“大家庭”对于亲情也就更是顾不上了!这也是年的味道一年比一年疏淡人与人之间彼此疏远主要原因吧?曾经地记忆那温馨地年味儿自己还能再找回来吗?疏淡地犹如一盘散沙地亲情还能有机会聚拢吗?“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