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八千里外觅封侯 » 第46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十二)

第46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十二)

    一群太平军刚刚冲进院子,就被地雷炸飞了。站在大门口的李以文被飞起的弹片、石块和泥沙击倒在地,一块弹片击中下巴,插进了骨头里。李开芳拄着的木棍被弹片击断。

    总督府里,常大淳脱下咸丰帝赏赐的黄马甲铺平在桌子上,咬破食指写下忠字和自己的名字,然后与妻子刘氏、儿子常集松、儿媳马氏、孙女常淑英等饮鸩自杀殉国。

    朝廷闻讯后,颁诏赠常大淳总督之头衔、文节之谥号及祀昭忠祠,封常大淳子孙后代世袭骑都尉、恩骑尉。

    除了巡抚常大淳携全家自缢,按察使瑞元自刎,学政冯培元投井,提督双福、布政使梁星源战死。这些官员都得到了朝廷的表彰。

    李以文写下一首《哀敌酋》:

    身本人间文曲星,

    大风起处苦飘零。

    而今乘鹤牧羊去,

    后世何人鸣不平?

    毋庸置疑,李以文的文字功底远远不如李章铜,但由于每个人站的地位、立场和角度不同,能像李以文这样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价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劲敌,确实是很难得的。

    这也难怪,体制里的人哪敢畅所欲言?清朝的文字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李以文这首究竟是为谁而写,为别人还是为他自己鸣不平?这在我们李氏家族是存疑的。

    请原谅,我压根不想绞尽脑汁去为此考证什么,也不想和别人争论不休,只管做一个忠实的打字员。

    攻克武昌后,太平军诸王均由汉口迁至武昌,天王洪仁坤住在巡抚衙门,东王杨嗣龙居住在布政司衙门,北王韦昌辉住在提刑按察使衙门,翼王石达开居学政衙门。

    对于李以文来说,这些人不是自己的老师,便是自己的学生,又或者自己的结拜兄弟。因此,他经常几个衙门间跑来跑去。

    那天走到翼王府门前,忽然撞见了一位好久没见的朋友,又是曾经学生——李世贤。

    李世贤的祖籍也是海西海州府东海县,他的祖父和李以文的曾祖父是亲兄弟,也是马贩子出身,后来在广西藤县安身定居。李世贤十岁那年,进入栋梁书院念书,他与翼王石达都是李以文的学生,后来一起加入的太平军。

    在太平天国前期,石达开扶摇直上被封为翼王,但李世贤却默默无闻,直到围攻长沙时,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圣兵。

    不过,这次见面可不一样。李世贤穿着太平天国的官服,身后跟着两队背着洋枪的精兵。

    “世贤?你怎么在这里?”李以文惊讶地叫道,“自从长沙一别,也是好久没见了。”

    “老师。”李世贤急忙行礼,“翼王派我在城里抓刺客,抓奸细,今天早晨就砍了七八十个脑袋。”

    “你升官了?”

    “可不咋地,终于能大干一场了。”

    在武昌的战役中,石达开缴获了上百支来复枪和几十箱子弹,组建了一个洋枪营,专门负责王府的警戒工作以及战斗攻坚。

    因为是同窗好友,石达开便提拔李世贤担任洋枪营的长官(在太平军中称将军),虽然官职不高,但位置极其重要,这种要职只能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否则保护自己的洋枪,随时可以变成杀害自己的洋枪。

    李世贤正是借此机会上位,直等到一八五六年天京事变以后,他将成为太平军的另一根顶梁柱,但这就是后话了。

    李世贤说:“清妖撤退前在城里留下了许多刺客,刺杀目标自然是几位天王,现在翼王派我把刺客找出来,杀光杀净,不留后患。”

    李以文问:“那你找到几个了?”

    李世贤笑道:“那太多了!早就没数了,少说也有七八百了。天王有令,杀错不算错,该杀没杀才是错。老师,此等非常时期,咱们就不要再妇人之仁了。”

    “七八百?”李以文倒吸一口凉气,“这么多?!里面会不会有杀错的?”

    “错不了。”李世贤满不在乎地答道,“老太爷在替我长眼呢!”

    “老太爷长眼,这话怎讲?”

    “你听我说!”李世贤神气活现地说道,“有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说他是船夫,是被妖兵抓来的,对着天喊很冤枉。我忽然觉得他说的是我们祖籍的海州腔,就多问他几句。”

    “海西人?”

    “何止是海西人,还是我的兄弟,我老哥哥呢!”

    “这么巧?”

    “是啊,”李世贤十分兴奋,“不是说无巧不成书吗?他叫李世远……”

    “大爷,”李以文十分激动,一把抓住李世贤的胳膊说,“他、他是我的亲大爷啊!他在哪里?你快带我去找他!”

    “真的吗?”李世贤叹气道。“唉,也是,你这么不早说呀?可惜啊,他已经走了。”

    “那我们立刻去找他!”

    “得了吧!你这大腿负伤了,怎么去找人?再说了,人山人海的,到哪里去找?大海里捞针可能吗?”

    正在这时,一个传令兵前来转达天王的命令,要李以文和李世贤马上去觐见翼王石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