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八千里外觅封侯 » 第3章 八千里外(一)

第3章 八千里外(一)

    贩马是李文闯祖上传下来的营生,可买卖传到李文闯手里的时候,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虽然贩马利润很大,但若是遇到兵匪抢马,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广西东北部有一条通往梧州的道路,叫做通衢大道,是当时名扬天下的商道。商人们把广西产的竹笋、八角、玉桂、沙姜等山货土产运到外地卖,再从大湟江口等地运进“洋货”——洋烟、洋火、洋油、洋纱、东(洋)盐等卖给广西的商贩。

    李文闯正是那些商贩中的一员,往返于两江与广西之间。贩马早已成为副业,或者说是幌子,因为他现在有一个新兴的好买卖——贩运烟土。这不是说他是个大毒枭,其实仅仅是糊口的运输营生。

    因为海西海州府境内有个汤沟镇盛产美酒,李文闯从小就喜欢喝酒,可以说是嗜酒如命。他的马车上总是少不了酒,除了自己喝,还一路上沿途贩卖。因此,说他是马贩子没错,说他是酒贩子也行!

    说到酒,李章北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他发现,庐州境内也有一个汤沟镇,并且巧得很,也是酿酒之乡。

    正是因为两个汤沟镇的美酒,还有一家酒馆对面的一户人家,让庐州变成李文闯从海西到广西商路上最重要的固定中转站。

    原来是离汤沟镇不到二百里路有个肥东乡,肥东乡有一条远近闻名的磨店街,街上有一个汤沟酒馆,酒馆对面是秀才李殿华的家。

    说李殿华,大家可能不知道是谁,但他有一个孙子却大名鼎鼎无人不晓,那就是日后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章铜。

    真是太巧了,似乎应了“无巧不成书”的老话!窃以为,既然是家族口述历史,不可能完全等于真实的历史,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但我敢保证,所有的故事一定会符合历史和人性的真实,尽量让读者有案可稽,因为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已经做了大量去伪存真的工作。

    因此,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无论是白纸黑字还是口口相传,大家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与敬畏。这才是正确的历史观。

    您也看得出来,本书篇名中的“飘零”二字就是源自李章铜年轻时候的诗句——愧我年华同邓禹,飘零书剑未封侯。

    我一直以为,“封侯”这样的字眼不止一次出现在两位主人公的诗文里,应该和海西侯李广利有关。

    话说李文闯和李殿华结缘,还是因为李殿华院门上的那副对联——上联:若不撇开即为苦;下联:各能捺住必成名;横批:人生如斯。

    李文闯识字不多,他停在门前琢磨了半晌也没能弄明白这副拆字联的意思,正巧遇上了出门的李殿华。

    两人搭话中互道姓名,发现他们都是姓李。李殿华便向李文闯打听了上下几代人的名讳,结果两家的家谱几乎雷同——他们竟然是同宗同祖(在我们海西话中叫华宗)!

    虽说两人年纪相仿,但李殿华却是李文闯的叔叔辈。两人认亲后,李殿华家便成了李文闯在庐州的落脚点。

    更让李殿华激动不已的是,李文闯竟然是来自肥东李氏的祖籍——海西石榴镇,而且还是海西侯李广利的后裔!

    不过,李文闯并不知道李殿华并非李氏家族的正宗血脉,甚至李殿华自己也不清楚这一点。这话还得从他的五世祖李心庄说起。

    李殿华的五世祖无疑就是李章铜的八世祖呀!关于一号主人公李以文,不过上溯到他的祖父,而李章铜作为二号主人公,为什么偏偏要上溯八代?这不是喧宾夺主吗?

    您莫急!无论是海西还是肥东的李氏家族,都对这段家史津津乐道、刨根问底,因为那些看似陈芝麻烂谷子一样的事情,却确实与两位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再说了,像李章铜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如果不把他的祖宗八代拿出来显摆一下,大家都会觉得那一定是个不小的遗憾。

    李心庄生于清初,是独生子,然而结婚后膝下一直无子。他的一位姓许的好朋友看到他整天眉头紧锁闷闷不乐,欲将自己的儿子许祯所过继给他为嗣。

    一听这话,李心庄那紧锁的眉头终于松开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许祯所过继给李心庄后便改姓李,名字仍然叫祯所。李心庄还专门制定了一条奇怪的家规,即李氏与许氏永不通婚。

    说那样的规矩奇怪一点不过分,因为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禁止近亲结婚,连表兄妹结婚都是亲上加亲的喜事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