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举国飞升 » 第四十六章:相疑之始

第四十六章:相疑之始

    次日的朝会,犹如昨日重现。

    丞相赵庆设再次提出,大秦的国策要做出调整,应尽早与犬戎二王子结盟。

    御史大夫庄杰则跳出来反对。

    双方各执一词,争辩不休。

    太师张良臣则站在首位闭目养神,一言不发。

    让白景感到越来越奇怪的是,赵烨还是不动声色,似乎游离于朝堂之外。

    白景决定下朝之后一定要好好问问他。

    对于朝堂上的争论,白景秉承着白不来的教诲,让他们去吵,自己则保持沉默。

    很快,这次的朝会依然是不了了之。

    散朝后,白景首先召见了一批科举的进士,一共二十人。

    楼之凡、罗汉卿和何子章在列。

    其中也包括了新科文状元汤望、武状元包林山。

    白景对其进行了一番勉励,然后再进行封赏。

    文状元汤望,赐一等男爵,封殿前行走。

    武状元包林山,赐一等男爵,封殿前行走。

    殿前行走,是白不来拟定的。

    大秦开国时,白不来依据洪荒人族传统,实施的是三公九卿制。

    他作为穿越而来的现代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弊。

    但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进行官制的改革。

    此时他作为国家意志,就有了充足的时间。

    不管怎样,封建统治的核心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三公九卿制很明显不符合这一特点。

    当然了,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他只能一点点的去改变。

    内外朝的形成将是第一步。

    殿前行走,这一官职不在三公九卿之列。

    说是官职,实际上殿前行走更多的是一种身份。

    没有实权,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跟在君主身边,以备咨询。

    至于赏赐爵位,这也是一种笼络手段,同时也是为后续正式恢复军功爵位制做铺垫。

    楼之凡作为武科探花,并没有赐予爵位,他获得的是殿前行走,以及翎羽军前军校尉。

    翎羽军有着与禁军同样的编制。

    禁军的编制为满员千人,主将为统领,其下有副统领。

    其中的统领实际上如同军队的校尉一样,只不过在秩俸上,校尉的秩俸是比二千石,而统领的秩俸是二千石。

    禁军中是没有校尉的,而翎羽军除了正副统领以外,还设有前后左右四校尉。

    当然了,因翎羽军的实际编制是比禁军小的。

    作为翎羽军统领的白婉儿也才秩俸八百石,楼之凡的前军校尉的秩俸是四百石。

    这样的安排既不唐突,也不轻慢。

    罗汉卿和何子章两人同样没有获得爵位,只是封为殿前行走。

    在安排这一切后,白景特意让小玄子留住了楼之凡、罗汉卿和何子章三人。

    这一点,没有让任何人发现。

    楼之凡三人在得知白景让他三人秘密查探科举之事,三人都很兴奋。

    楼之凡和何子章想的是,如果能够查清其中蹊跷,那么喻冲就有希望了。

    而罗汉卿所想的是能得到君上赏识,为国出力,这一点是他终生夙愿。

    随后,白景召见了赵烨。

    他对赵烨这两天在朝会上的举动很是不满。

    “侍中,这两日怎么如此憔悴?”

    在见到赵烨之时,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脸色不对劲,苍白且一脸的心事。

    赵烨心中有苦,却不愿意说出来。

    “君上,臣只是有些累。”

    白景摇头道:“侍中可骗不了朕,这不像平常的你。”

    他慢慢走下来,看着赵烨的眼神,语重心长的说道:“朕初登大位,很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卿的才能天下共知,朕对你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你能够如同太祖时的张威,君父时的何琪一般,助朕中兴大秦。”

    赵烨闻言跪下来,说道:“君上如此信任,臣敢不效死命?”

    白景扶起他,道:“既如此,爱卿有何心事不妨与我说说。”

    赵烨摇头道:“君上多心了,臣真的只是有些累。”

    白景明显不相信他的说辞。

    “爱卿对于丞相所言之事,是如何看待的?”

    “臣以为不说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说?”

    赵烨点头道:“不说就是没有态度,这是目前君上最好的应对之策。”

    白景恍然大悟,心中对赵烨赞叹不已。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赵烨所说与太祖的想法不谋而合。

    当下对赵烨的不满尽皆消散。

    两人又对新政改革之事做了一番讨论。

    将此次科举中认为德才兼备的人,都一一划入翎羽军中,做了详细的安排。

    同时,赵烨也要与这些人一一见面,讲解新政改革的关键之处。

    到了下午时分,白婉儿带着白豪和张太期求见。

    白景大喜。

    这些日子,白婉儿带着两人在秘密的查探少府的亏空,一连数日都没有见面。

    这时候求见,必是事情已经有了眉目。

    而赵烨却显得脸色更加难看。

    白不来见到这一幕,心中知晓赵烨一定是有什么事瞒着。

    “君上,臣不辱使命,已经查清少府亏空。”

    白婉儿进殿后,看见赵烨,先是一僵,随后便对白景回报。

    白景点头道:“快,说说看。”

    白婉儿道:“还是请御史中丞来说吧。”

    御史中丞张太期立即站出来,说道:“启禀君上,臣在兰台数日,已经将所有账目全都核算过,其中假账、错账之多,令人瞠目结舌,目前为止,少府亏空总共达到33万两,其中还多有贵重药材、宝物、器皿。”

    “33万两?”

    白景闻言倒吸一口凉气。

    须知道,大秦一年的税收也才21万两。

    仅仅一个少府就亏空了33万两,这是大秦一年多的税收啊!

    白景勃然大怒。

    “婉儿,朕令你即刻将少府卿何吉申抓起来,朕要亲自审问!”

    “臣领旨!”

    “慢!”

    赵烨站出来,阻止道。

    白景疑道:“侍中有何高见?”

    赵烨道:“此时新政改革还没有得到三公九卿中任何一人的支持,这个时候动少府卿,是否操之过急,何况少府卿何吉申在朝中党羽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到时候他们联合起来阻止新政,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那就眼睁睁的放任不管?”

    “让臣去与少府卿谈一谈吧!”

    “谈?”

    赵烨点头道:“如若他能将亏空补齐,或可将功补过,同时也可借此让他全力支持新政改革。”

    白景闻言顿时有种不对劲的感觉。

    此前,赵烨与太祖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京中各部的亏空,一经发现,绝不姑息,对于地方的各级衙门,责令三年内补齐亏空。

    这是既定的政策。

    如何到了此时却要临时变卦?

    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需要三公九卿对新政改革的支持,不得已而为的吗?

    此时此刻,白景对赵烨充满了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