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铁血晚唐 » 第十六章 都督府

第十六章 都督府

    陈超作为穿越者,根据前世在史书上所见的记载,黄巢入闽几乎是所向披靡。

    福建观察史一职之所以如此软弱,在于根本没有多少可用之兵。

    此前,朝廷以宰相王铎为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兵马都统,派兵遣将一直追着流寇打,从山南道追到了江南道。

    又以高骈为镇海节度使,命他阻击黄巢。高骈统领朝廷在江南的主力军,屡屡破贼,降伏黄巢的大将毕师铎、秦彥。

    如此一路被官兵追着打,黄巢这才率众躲入朝廷兵力空虚的闽地。

    眼下,官兵随时可能穷追围剿,流寇在福州城也不可能久留,必然掳掠了物资钱财就跑。

    以上是陈超作为穿越者,早就算准了的。

    但麾下的建州之兵却有很大一部分对流寇产生了恐惧感。

    除了乡团的几个领头急于杀贼建功,其余小兵只是想在军中混个生计,讨个生活罢了。

    为了打击流寇的气焰,给准备南征的一众士兵壮壮胆,陈超亲自来到士兵训练的校场,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动员大会,给训练之余的将士们讲讲历史规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周覆灭,诸侯争霸,史称东周。”

    “东周分半,前有春秋,后有战国。”

    “战国末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而一统于秦。”

    “秦亡于汉,前有西汉,后有东汉。”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锋而一统于晋,史称西晋。”

    “五胡乱华,门阀士族南渡,统治江南,史称东晋。”

    “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进入了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的南北朝时期。”

    “南朝承自东晋,有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为都。”

    “北朝承自十六国,有魏、东魏、西魏、齐、周五朝,齐取代东魏,周取代西魏。”

    “周灭齐,隋代周,后灭了南方的陈,继而天下一统。”

    “隋末大乱,一统于唐。”

    “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弱,藩镇割据。”

    “泾原兵变后,宰相得不到信任,将领受到猜忌,宦官开始被重用。”

    “甘露之变后,宦官专权,大唐由弱转衰。”

    “河南道濮州人王仙芝,聚集饥民数千人,在长垣起义,攻陷濮州、曹州。”

    “曹州冤句人黄巢趁乱,也集结了变民数千人,跟着王仙芝一同抢劫州县。”

    “北方的流寇在王仙芝和黄巢的带领下,横行崤山以东,贫民争先归附,几个月达数万人。”

    “流民四面八方纷纷起事,盗贼蜂起,飘忽流窜,剽掠十余个州,蔓延至淮南。”

    “王仙芝寇荆南,败亡于蕲州黄梅,其麾下将领尚让率残部北上,在亳州与黄巢会合。”

    “黄巢攻亳州未下,尚让推黄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袭陷沂州、濮州。”

    “朝廷诏发河阳兵千人赴东都,与宣武、昭义兵二千人共卫宫阙,设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作为各道出征兵士的统帅。”

    “黄巢率众南下,直取淮南,引兵度江,转战江南,攻陷虔、吉、饶、信等州,在南陵为官军所败,于是转战两浙。”

    “黄巢寇攻宣州不克,被迫继续南下,引兵入浙东,从婺州至衢州,从衢州沿仙霞岭开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诸州。”

    黄巢入闽短短两个月,最大的两个州城相继被遭到攻抢劫掠,福建观察使韦岫弃城而逃。

    闽地从官到民人心惶惶,面对流寇的来势汹汹,仿佛见到了魔王降世,领着一众逃出地狱的恶鬼。

    陈超挑明了说,这些流寇不过只是吃不饱饭的穷苦百姓,意图让大伙儿明白,那些流寇头目,什么王仙芝什么黄巢,并不是什么魔鬼,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以前,流寇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然而当下,他们舍弃自己的家园,破坏别人的家园。陈超号召众人,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乾符五年十二月十五日,黄巢所率十万之众的流寇攻占福州城已有三日。

    此时,尚在建州城按兵不动的陈超,算了算日子,黄巢估计将于月底撤离福州,继续南下,过泉州,挥师岭南。

    待黄巢撤离福州之日,陈超率领建州之兵趁虚而入,即可顺势接管福州城防。显然,时机成熟,可以安排增援福州之行了。

    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绰绰有余,在出征之前,陈超还想做一件事。

    既然朝廷赐了义宁军的番号,不如把建州之兵进行重新整编,借此杜绝各县同乡抱团互掐的现象,提升士兵积极向上的凝聚力。

    陈超先是和陈岩商议,即日召开一次骨干会议。他们一个是义宁军防御使,一个是建州刺史,一个兵务一个政务,也算是建州之主了。

    与会的骨干成员中,徐归范是陈超的副手,范辉、刘翱也都是军中别将,侯伦则是陈岩的副手,又有录事参军熊博协助治理民生。

    范辉提起神策军,有意效仿,那可是朝廷的禁军,似乎威名远扬。

    对此,陈超却不以为然,对与会的兄弟们细说了神策军的前世今生。

    “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

    “安史之乱爆发,神策军赴中原救驾,兵败邺城后退守陕州。”

    “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代宗李豫奔陕州。”

    “神策军护卫李豫归京,分左、右两厢,成为天子禁军。”

    “神策军既是保卫京师的禁军,也是随时奉命征讨的野战军。”

    “军中的最高统帅为护军中尉,神策将吏皆受其节制。”

    “李豫之子德宗李适在位时遭遇了泾原兵变,不再信赖文武臣僚,命宦官领神策军。”

    “神策军屯兵在京畿、关中等要塞之地,在护军中尉之下设左右神策行营。”

    “神策军强行把京畿道和关内道的诸军藩镇兼并。”

    “兼并十数年以后,神策军已很少外出征战,军纪日益败坏。”

    “神策军招募新兵,多以工商富豪子弟充任,不堪一战,且军中将吏多卷入了宦官集团。”

    总而言之,神策军今非昔比,眼下已是如此不堪,义宁军不是神策军,也不想沦为神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