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上古开公司 » 第八十八章 又一件划时代的发明

第八十八章 又一件划时代的发明

    王多馀给这个倒霉蛋检查了一下,也就后脑勺擦破点皮,流了一点血,没什么大碍,死不了人。

    他拿出纱布,把这倒霉蛋受伤的部位包扎了一下,让他回家休息去了。

    而那个闯祸的笨蛋则差点吓尿,瘫坐在地上不知所措。

    不过,鉴于没出什么大事故,王多馀没有出面责骂,只是责令熊微对这个铁憨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实际上就是臭骂了一顿。

    然而,死罪虽免,活罪难逃,这个笨蛋还是被罚了三天的工分,估计回家后会挨老婆一顿臭骂是肯定的了。

    这次事故的发生也提醒了王多馀,随着生产活动的增多,以后公司的施工量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必须要给这些人灌输安全生产的意识,要不然会出大问题的。

    这直接导致了三个重要规章制度的出台:一是《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二是《工伤管理办法》,三是《土工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

    这三个制度考虑了目前大熊氏全部生产活动中所有易出现的危险,并用极为简单的语言把风险点、注意事项、主要要求和奖惩办法说清楚。

    王多馀还打算,等有了空闲就举办一个“HSE安全作业专题培训班”,自己亲自讲课,再让那个倒霉蛋和笨蛋上台现身说法,以血的案例警示所有人员——安全生产大于天啊!

    除了制定规范,他也在具体的安全设备上加以保障,参照后世安全帽的形制,用藤条、竹子、麻绳编制了几顶原始的安全帽,让心灵手巧的熊织大等人跟着自己学,加班加点制造出四十余顶。

    为了标明这些人的分工区别,他还让人把安全帽涂上不同的颜色,其中,白色是自己戴的,红色是熊微、熊本这样的技术人员戴的,黄色是具体施工人员戴的。

    上古群众很快就戴上了五颜六色的帽子。

    ……

    五天时间很快过去了,一个简陋的小型龙窑终于建造成功。

    熊仓也带着人将山上的高岭石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运到龙窑附近的空地。

    之所以要人拉肩扛,就是因为没有畜力和轮子。

    王多馀暗暗决定,等将来有时间了,先把小推车制造出来,然后外出寻找牲畜。

    高岭石运到后,另一批人负责用坚硬的石杵将高岭石粉碎成小颗粒。

    粉碎工作完成后,再对这些原料进行舂石、筛洗、淘洗、沉淀处理,尽可能去除较粗颗粒和杂质。

    然后,将处理后的高岭土与水混合,形成白皙的浆汁,再经过反复踩踏、揉搓,制成纯净、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制胎坯料。

    到这一步,烧瓷的大部分前期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下一步工序就是成型。

    王多馀带着熊本等人,沿用项目制、流水线、质量管理等现代产业化运作的办法进行分工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对于项目制、流水线,虽然大熊氏众人不懂这些高大上的现代管理词汇,但经过王多馀长时间的灌输(折磨)和实践(干活),他们还是懂得了个大概。

    用熊本的话讲就是:这玩意就是我负责干好我这一块、这一环节就行了,其他的我不用管。

    这观点虽然不一定对,但基本上算是粗略描绘了项目制与流水线生产的本质。

    言归正传,在成型过程中,“工人”们按照王多馀的指令,根据瓷器的形制、用途的不同,对部分瓷器采用比较简单的模制法,就是将经过处理的瓷泥直接放入模中制出瓷坯。

    另一部分则采用轮制法。具体就是双手捧泥放上,拨盘使陶车转动,用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拉坯,塑成器物形状。

    采用这两种方法形成的第一批瓷坯是三样东西:瓷碗、瓷盆和瓷瓶。其中,瓷碗五十件,瓷盆二十件,瓷瓶十件。

    这三种瓷器都很实用,且其形制制造起来难度并不太大。

    接下来,众人小心翼翼地将胚胎放在架上先准备晾干。

    看着码的整整齐齐的漂亮瓷坯,所有人都十分兴奋,熊本已经急不可待、抓耳挠腮了。

    后续的工作就等这些瓷坯阴干后入窑烧造。

    入窑烧造是瓷器生产过程中最最重要的工序,装烧的方法以及对火候和时间精准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瓷器的烧成质量。

    关键环节是必须保证合适的温度,如果一个不注意,温度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想要保证合适的温度,就要用到试火具,这小东西可及时掌握窑内温度的变化,十分有利于瓷器的烧成。

    王多馀用翻出书籍,照猫画虎,用坯件加工制成三角形的试火具。使用时也很方便,就是将其置于窑内从观火孔可以看到的位置,验火时将其从观火孔内勾出查看,根据火候的情况调整温度。

    试火极为考验经验,但现在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去培养经验了,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瓷坯结束了阴干后,众人小心地将这些瓶瓶罐罐放入窑中。

    所有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只等开火了。

    王多馀紧张地看了看天,此时最好不要下雨,否则的话,一切都白瞎了。

    “王总,可以了吗?”熊微在一旁问。

    王多馀抬手看了看表,此时是下午三点整。

    “开始吧!”

    熊本点燃了木炭,很快,熊熊烈火在窑中迅速燃起。

    一切正常。

    烧瓷需要好几天,在这期间,王多馀就像一个产房外的父亲,从未如此紧张。

    毕竟,制瓷真是一项技术活儿,整不好真容易前功尽弃。

    为此,他几乎天天24小时呆在窑场,时时刻刻关注着龙窑中的温度变化,一有不对劲便神色紧张。

    大熊氏众人从未见过王多馀如此模样,顿时也都跟着紧张起来。

    ……

    几天后,窑火终于熄灭了,等窑慢慢冷却后,王多馀命人打开窑门。

    众人集体围观,大气也不敢出。

    当灰色的烟尘散去后,所有人眼前一亮: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莹润玉洁的器具亮闪闪地出现在窑洞中。

    王多馀的呼气开始急促起来,这可是又一件划时代的发明啊。

    这代表着文明,代表着华夏,代表着未来数不尽的财富。

    看着精美的瓷器,上古人仿佛遇到了不可亵渎的仙女,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王多馀激动地叫道:“记下今天,这是大熊氏陶瓷托拉斯的成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