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上古开公司 » 第四十六章 讲文明、树新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行粪便精细化管理

第四十六章 讲文明、树新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行粪便精细化管理

    提升一个族群的生产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丰富他们的农业知识。

    在王多馀穿越之前,大熊氏唯一的农业知识就是:一把火烧掉荒地,随便撒上种子,然后等着老天爷赏饭。

    然而,王多馀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们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他毫无保留地向上古群众们传授自己的“毕生绝学”,一些闻所未闻的农业种植知识让大熊氏族人大开眼界。

    在教完翻地、垄沟、浇水、间苗、除虫、如何制作稻草人吓唬野猪和兔子等知识后,王多馀准备把堆肥的技术也教给他们。

    后世一些谚语说的好:“地靠粪养,苗靠粪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这其中的道理上古人自然是不懂得的。

    也许是地处偏远、发展落后,又或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施肥的概念,大熊氏还没有意识到收集粪便的习惯。

    从好的一面讲,这说明他们在排泄这件事上都非常非常的“坦诚”和“随性”,充分表现了上古人超越本我、回归自然、无拘无束、毫无羁绊的魏晋风范。

    坏的一面是,随地大小便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这可不中。

    王多馀对此深恶痛绝,他立即出台了《关于讲文明、树新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行粪便精细化管理》的通知。

    通知内容也很简单,就七件事:

    第一,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由王多馀亲自担任;

    第二,挖茅坑,按十户一坑的原则,挖很多很多的茅坑;

    第三,所有人,有一个算一个,今后都不准随地大小便,有屎有尿都排泄到茅坑里。“红袖箍”将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有随地拉屎撒尿的一律收缴作案工具(欢迎举报);

    第四,每十户轮流负责定期取出粪便,集中到田地边进行堆肥处理;

    第五,勤洗手,勤洗脸、勤洗头、勤洗澡,身上有味道的一律强制推到河里“净化”;

    第六,把头发都扎起来,束成发髻;

    第七,不准捉虱子吃!

    在出台《通知》的同时,为了规范茅坑的标准,王多馀还亲自设计了标准化茅坑的样式。

    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挖一个长方形的坑,铺上结实的木板,留出下料的缝隙,坑后还留一个掏粪的出口,四周再建一圈竹制的围墙。

    当然,还不忘划分男女。

    上古人面对这道古怪的命令,面面相觑,不知道大神要搞什么名堂,怎么拉屎撒尿还管?

    他们虽然对王多馀非常畏惧,但并不耽误对这项新政策的不以为然。

    “挖坑?挖个屁!我拉裤兜子里他还能给我塞回去不成?”有人倔强地说。

    然而很快,这种“倔强”很快就遭到了惩罚。

    接下来的几天,以菽离为首的“红袖箍”集体出动,挨家挨户检查“爱国卫生运动”落实情况。

    除了熊仓、熊微、熊有鸡等“觉悟”比较高的人外,其他人原来怎么拉现在就怎么拉,原来怎么捉虱子吃现在就怎么吃。

    反正命令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既然这样,那好吧,看来得上手段了。

    王多馀立刻发出命令,凡是不遵守爱国卫生运动七条规定的人,一律不给饭吃。

    这可不是说着玩的,是动真格的,是真不给饭吃。

    在经济处罚的威胁下,广大不讲卫生的上古群众立刻有了觉悟,纷纷动起手来,挖坑的挖坑、运土的运土、洗澡的洗澡。

    一个个厕所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完成。

    挖茅坑还算比较简单,不就是照猫画虎,挖土运土嘛。

    但堆肥可就难了,这可是新的课题。

    比如,熊十三这个铁憨憨就问:大粪撒上去就行了,为啥还要先把便便堆起来?

    如果在后世,王多馀真的很想告诉他:堆肥很重要,其本质就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堆肥有很多好处,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其中所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肥效长而稳定,有利于促进土壤固粒结构的形成,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但这些话刚到嘴边,王多馀又咽回去了。他看着熊十三满脸“我不懂,我要懂了我是那个”的表情,立刻放弃了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企图。

    毕竟,别说这些复杂的原理了,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企图好为人师的王多馀满肚子肺腑之言无法发泄,千言万语到嘴边就变成了另外一句话:

    “哪儿那么多废话,让你干啥就干啥。”

    至于怎么堆肥,王多馀给他们打了个样儿,他把熊仓的骨干们都叫来,让他们现场观摩如何堆肥。

    王多馀首先在附近找了一处背风向阳的地方,挖了一处浅坑,然后让人把自己穿越以来与少年们一起粪力制造的排泄物运到浅坑里,再往其中混入杂草、树叶、泥炭、碎骨头渣、污泥及其它废弃物。

    各种废弃物的比例他也告诉了熊仓等人,就是:杂草、落叶等1000斤左右,粪尿200斤,水100斤。

    具体的堆法也一五一十地现场钉钉:首先将这些材料充分混匀,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堆积上去,每一层覆盖一层薄土,逐层堆积、踏实,并在各层再泼撒粪尿和水。

    如此一层一层地堆积,直至高达1.4米为止,并在四周开环形沟,以利排水。

    这些工序完成后,接着就要在粪便成堆后用泥土密封,以起到保温保水作用。

    等这些任务完成后,接着就是堆后管理。最主要的工序就是经常检查堆内水份和温度变化情况。检查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用一根长的竹棍插入堆中,停放片刻后,拔出用手试之,直到感觉发烫为止。

    检查堆肥的水份情况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同样是用手试之,感觉竹棍插入部分表面的干湿状况。如果竹棍比较湿,那就表示堆肥的水分适量;如果比较干,就证明水分太少,就应该在堆顶打洞加水。

    当然,这些试完后要记得洗手。

    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下来,到一个月左右等原材料接近黑、烂、臭,就表明堆肥已经可以使用了。

    多年以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意义。正是因为王多馀教授给了他们现代种植的技巧,人类才算真正步入农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