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上古开公司 » 第四十四章 你们呐,naive!

第四十四章 你们呐,naive!

    等这些事情搞定,王多馀开展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安排菽离等人,对大熊氏村子中的“资源”和“资产”进行盘点。

    经统计,主要情况如下:

    “不动产”方面,拥有各式原生态有味道的地穴式茅屋510栋。

    工具方面,拥有骨制耒、耜、铲等各式质量堪忧的农具220套。

    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制作粗糙的陶制锅碗瓢盆900多套。

    武器方面,设计落后的木胎、竹胎弓36把;粗糙的骨箭、石箭600支;绑着石片的木矛28柄;盘出爆浆的竹矛45柄;盘得溜光水滑的骨制匕首23把;无法造成有效伤害的飞镖17支。

    穿着方面,质量极差连擦屁股都够呛的麻布4件,总计大约5米长;充满跳蚤、臭虫和不明微生物的兽皮28件;数量众多的草皮裙500多件;穿两天就破的草鞋200多双。

    场地设施方面,有用于制作陶器的简陋火窑2个;制作麻布的原始纺织“车间”1处。

    这些“家底”被写成了一份长达五页的报告,王多馀看着这些“丰硕”的“成果”,欲哭无泪、哭笑不得。

    这些破玩意,完全就是垃圾啊。

    唯一算得上有用的,也就是这些憨憨的劳动力。

    毕竟,有人就好办——哪怕这些人全都是胎教肄业,只要是智人,总会成长进步的。

    比如,现在他们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逐步消除了忐忑和扭捏的心态。

    王多馀为什么会对这些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他在21世纪就养成了喜欢观察、揣摩他人的心思的习惯,具体而言,就是喜欢结合一个人、一件事的背景,观察他人的心态、动机、性格、能力和人品。

    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很快发现,熊十三和熊雉虽然投靠他比较“早”,但这两个人一看就是小角色,在族中的威信既不高,也没什么地位,对于王多馀而言,唯一的优点就是表忠心的带头作用起的比较好;倒是其中的一些人,例如熊仓、熊微、熊有鸡等人,虽然是后来投靠,但比较积极。最关键的一点,他们三个在族中的威望看起来要比熊十三和熊雉俩人高一些,组织领导力也有一套。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新成立的“督察处”的功劳。苜春这个小机灵鬼和熊雉这个喜欢“八卦”的大熊氏男人经常性深入“基层”调查,并随时汇报“拯救派”们的最新思想动态。

    说白了,就是打小报告。

    比如,熊雉就曾跟王多馀偷偷汇报说,目前有些人比较担心大神冲冠一怒弄死他们,也有人担心王多馀在这里呆不长,还有人心里有一种负罪感。

    当然,这些并不是熊雉的原话,他可没这个概括水平。

    王多馀从熊雉七零八碎、鸡毛蒜皮的小报告中,敏锐地总结出上古人当前的思想状态,主要是这些“拯救派”还有些疑虑和不安。

    具体而言,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他们怕王多馀这个新的领导者,毕竟他是那种能够大变活人而且还能安然艹之的狠人(这件事除了王多馀和几个少年外,其他大熊氏族人全都知道);

    二是这些投靠者不知道王总他老人家能在这里呆多久,倘若呆了一年半载就拍拍屁股走人,那他们不是白投靠了吗?将来谁会再庇护他们?

    三是一部分人心底里还是认为山上的部族才是“正统”,自己作为“叛逆者”的心理愧疚依旧存在。

    总而言之,这些扭扭捏捏半推半就的心态完全是事出有因——毕竟思想上的弯道超车还得需要些过程。

    王多馀很理解这种情况,这就像小学生干了一件坏事一样,只要发生了,就会一直在心里耿耿于怀,干什么事都放不开手脚。

    不过,他从心底里倒并不担心这个问题,他知道,时间一长,了解一多,这些人必然会放下羁绊,彻底成为他的小弟。

    眼下,这些人虽然心里扭扭捏捏,身体却很诚实。拿吃饭来说,只要蒸熟的土豆、萝卜配着杂菜粥,还有领到的鱼与肉食一吃到肚子里,所有人就会忘却隐忧,露出笑容。

    有笑脸就好办,就说明群众们对目前的状态基本还算满意。

    “群众基础”逐步建立后,王多馀把公司的正式运营提上了日程,主要的抓手就是开展“大生产运动”。

    简单而言,其实主要就三件事:

    第一,开荒种地。

    第二,下河捕鱼。

    第三,改进工具。

    大熊氏村落周边有很多肥沃的土地,可惜,大部分都被荒草、灌木、树丛和沼泽所占据。

    由于生产工具的极度落后,他们的开荒、种植效率十分感人。同时,也因为缺乏畜力,他们无法大规模开垦土地。再加上种子产量低下、种植方法落后,导致他们的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

    现在,王多馀就“把玩”着大熊氏的粗陋农具,问:“我想听听你们是怎么开荒种地、伺候庄稼的?”

    熊仓自豪地道:“好办呐,俺们就是先放火,再撒种,然后坐等收成。”

    王多馀:“就这么简单?”

    熊仓:“嗯呢,不然呢?”

    王多馀哭笑不得:“你们呐,naive!”

    看来,制造新式生产工具必须提上日程了,先开荒种地的前提就是工具的改进。

    但是,大熊氏还没有青铜器和铁器,先进的农具和生产技术还没时间制造,照这个样子,等先进农具造出来,大熊氏全族早就凉透了。

    但饥饿问题迫在眉睫,投靠者们时刻会面临断粮的危险,看来,改进生产工具的事情只能稍微靠后了。

    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王多馀只好采取笨办法:技术不行就堆人手,人的质量不行就堆人的数量。

    具体就是:先按照大熊氏刀耕火种的传统开荒吧,等火熄灭,就种上土豆和萝卜、地瓜等高产作物。

    他让熊仓带人一把火烧了村西一处比较肥沃的荒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足足烧出至少四十余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