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文武双全朱厚照 » 第九十一章 面子没了,里子有了。

第九十一章 面子没了,里子有了。

    接下来的几天,弹劾的题本少了许多,各部之间也变得安静。

    内阁和各部尚书,都察院却是不平静。

    在他们得知这个临时监察院拥有了京察四品以上官员的时候,他们无比错愕,这跟当时定下来的不一样啊,当时不是说这个临时部门是协理吗?怎么还把考察两京四品以上的权力交给了监察院?

    内阁和各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部门堂上官,一同前往豹房请见陛下。

    朱厚照没有心思见他们,只告诉他们这是弘治十七年旧例,是按照惯例执行。

    在外面等着众位大臣面面相觑,只得回到班房,等待着京察的开始。

    焦芳开始从各部门抽调人手,一一将名单报到了朱厚照这里。

    朱厚照也不看,直接同意,还从锦衣卫中抽调了一部分人手给焦芳。

    京察的准备阶段马上就要结束了,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御史和官员联名上奏,弹劾内阁诸大学士。

    弹劾题本内容大概是内阁首辅刘健,意图利用京察排除异己,争权夺利,题本中言之凿凿,言辞激烈,题本中还写到,内阁三人尸位素餐,老迈昏聩,老儒无耻,恳请皇上将内阁三人罢官夺职,以正视听!

    这弹劾题本上面说的是内阁尸位素餐,老迈昏聩。

    但实际上究其原因,就是本来皇上要给官吏涨俸禄,但是只因刘健一句话,就从涨俸禄变成了京察。

    这搁谁谁不生气啊?

    所以这矛头直接就对向了内阁首辅刘健。

    提到刘健,就是虽身为内阁首辅,托孤大臣,却尸位素餐,老迈昏聩,待朝廷政务宛如儿戏,天恩浩荡,其被圣上嘉恩赐左柱国,不思报效朝廷之恩,虽有柱国之名,却无柱国之姿。

    次要矛头就是李东阳和谢迁。

    奏本中说其二人,宛若泥塑,李东阳身为内阁阁老,不知朝廷公务,饮茶作词,无有大臣之姿。

    谢迁同为内阁阁老,辅政大臣,不思辅佐君上,整理国家政务,反而唯唯诺诺,唯首辅是从,窃居高位,无人臣之尊。

    这一番弹劾,震动朝野。

    内阁三人马不停蹄的递上了辞呈,文华殿顿时空无一人。

    刘健感觉自己其实挺冤枉的,自己当时不过是顺嘴一提,表面上婉拒一下,他也是饱读诗书之人,想着来一出君臣相和,不是我们爱钱,是陛下非要涨俸禄,这样面子有了,里子也有了。

    可是事态的发展不是以人得意志为转移的,京察的消息传播之快,让京内大臣都对他们有了不满之心,马上就开始弹劾他们。

    他们哪想到闹到现在这个地步?还没等到再次提起涨俸禄的事情,自己内阁等人就被弹劾了。

    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三份辞呈递入宫中,朱厚照倒是没有同意,下旨挽留。

    三人接了圣旨,却又上了一份辞呈。

    朱厚照还是没有同意,这次还赏赐了白糖、味精、丝绸等安抚三人。

    接了赏赐的内阁三人,谢了恩,继续回到内阁上值,回到内阁第一件事就是提起官员俸禄。

    朱厚照让他们同户部商议,这俸禄该怎么涨,涨多少,写成题本送进宫中。

    之后,正德元年的京察,也是朱厚照登基后的第一次京察,开始了。

    京城一片紧张之象,此次京察不同以往,以前只要堂上官撰写本部官员的考语,交给部院即可,吏部自会对其进行考察。

    但今年不同以往,四品以上官员也在考察之列,不再自陈,也让各部高管有了约束自己的想法,不对本部得罪自己的官员进行恶评,否则一个反告,可是得不偿失了。

    朱厚照对于京察的过程不在意,他现在只需要结果,不过这结果可能时间有些长。

    之后牟斌进了宫,说是从刘氏问出了那些植物的来源。

    朱厚照在豹房召见了牟斌。

    牟斌说道:“启奏陛下,臣从刘氏族人问出了线索,臣从刘氏家中收缴的植物,有一部分是自云南山中得到,有一部分是从吕宋得到,比如陛下所说地瓜,就是自吕宋运输回来。”

    牟斌说完,还从怀中拿出了一本书,上面写着四个字《滇南本草》。

    “陛下,此人说这株植物,记载在一本叫做《滇南本草》的医术中,名叫玉麦,可以治病,臣已经把书带过来了,请陛下一观。”

    “《滇南本草》记载了玉麦?”

    朱厚照诧异的看着这本书,此书一共三卷,打开来看之后,发现这本书是本草类医学书籍,上面记载了几百种当地的植物,药物,药方等。

    他在后世对于医学类书籍的了解,也就那几本,什么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最著名就是本草纲目,这种能记录在学校的书籍上面的医书,还都是在历史课上面学到的。

    朱厚照看到了上面的署名作者,兰茂。

    他对着牟斌问道:“这书写成了多少年了?”

    “据臣询问得知,此书大概有几十年了,不过此书基本都在云南湖广一代流传,外省颇为罕见。”

    朱厚照不疑有他,古代传播消息缓慢,而且这医书也是地方性的本草医书,出了云南等地,许多药草就没有了,外省用不上自然就流传缓慢。

    而且重要的是许多书籍都不会外传,也就造成了后世留下来的书籍较少,挺多都失传了。

    就比如在西汉的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跟后世流传下来的论语内容不太一样。

    朱厚照找到了记载玉麦的那一页,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新鲜焙干为末,不拘多少,引点酒服。其功神速。未可视为弃物而忽之也。

    玉蜀黍,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胃和中,祛湿,散火清热。所以,今多用此造酒,最良。

    这让朱厚照出现了惊奇,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这么早吗?

    朱厚照赶紧让谷大用把郑和的海图找了出来,可是他看着海图,也没法跟自己脑海中的世界地图对上。

    应该是地图绘制的精度有差别,而且上面的名字也都是郑和命名的,跟后世的名字有很大区别。

    如果按照后世的玉米原产地在美洲大地上面,那郑和应该是到过,然后无意间带回了玉米,在广东南京等地补给之后流传了出去。

    要么就是玉米的产地不光是在美洲,别的地方也有。

    不过这就跟朱厚照没有关系了,这玉米和地瓜愿意从哪来的就从哪来吧,反正现在已经到了明朝的国土上面,让他看到了,那么他肯定要把这两样产物推广下去。

    他现在的想法就是让人照料好那一屋子植物,之后赶紧育种,把玉米好好培养。

    对了,还有地瓜,这个是在吕宋进来的。

    地瓜是好东西啊,什么地都能种植,产量还不低,只要在全国铺开,粮食产量能上涨一大截。

    正好明朝的小冰河期天灾不少,每年都有地方歉收,缺少粮食,这两样东西真的是能救活无数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