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挂印都督周鼎传 » 第十二集 野猪侠

第十二集 野猪侠

    野猪侠在SX省境内,因峡险恶而窄出名,地区多是沟岭。松树林连成片,黑乎乎北风一吹刷刷作响,空气中迷茫着松树夹杂着野兽的气息。傍晚,伴着猫头鹰的叫声,使人毛骨悚然,这里是人烟稀少,很荒凉。这一地带树木茂盛,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野猪却不少,成群结队得在松树林里出没。周边农户种的庄稼经常遭到践踏。在山区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猪二熊三老虎”。由此可见野猪对山里人的危害有多大,甚至比老虎都凶。野猪是典型的杂食性动物,小到玉米、坚果、嫩叶、草根,大到老鼠、蜥蜴、腐肉,统统是它的口下之物,且胃口佳、食欲大。繁殖快,一年比一年多。鼻子是野猪最显眼、突出的地方,长期挖掘草根、球茎、拱土的缘故,野猪的鼻子有一层厚厚的脂肪,硬度大、极具攻击力,在我国几乎不存在敌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处于食物链的塔尖位置。野猪不定居,到处游荡。除个别雄性单独活动外,一般由5~7只或十余只结成小群,晨昏和夜晚活动频繁,盗食农作物。野猪过处,粮食减产严重,因为野猪不仅仅是吃农作物,更可恶的是糟蹋农作物。雄兽还要花好多时间在树桩、岩石和坚硬的河岸上,摩擦它的身体两侧,这样就把皮肤磨成了坚硬的保护层,可以避免在发情期的搏斗中受到重伤。野猪身上的鬃毛具有像毛衣那样的保暖性。到了夏天,它们就把一部分鬃毛脱掉以降温。

    过往野猪侠的旅客行人不断被野猪咬死吞食。野猪的攻击性强,适应能力强群居出没,公野猪的适应性极强性情凶猛非常厉害,就连山中的老虎、豹子都不敢靠近。成群的野猪肆无忌惮地啃食、冲撞,农田、果树大量受损,更可怕的是野猪常年混迹于野外,鬃毛、皮肤和泥沙已经纠缠在一起,就算在当代射杀一只野猪尚需冲击力强劲的特制枪支,普通枪支仅能损伤一下它们的皮毛,而野猪在受到威胁或者激怒的情况下也是会用脑袋撞、用獠牙乱刺,再加上皮糙肉厚就算是森林之王的老虎也是很胆虚,一般的野兽更是望其项背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野猪成了这里的霸主,当地人每逢过年过节都供上猪八戒的神像,保佑他们平安无事,在这一天当地的人们会涌进有猪八戒的道观、寺庙,烧香、磕头、祈福,祈祷家人在以后的日子心想事成,在这一天里也会有盛大的赶庙会活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话说乾隆三十八年,参将周鼎接到圣旨调防,经过野猪侠。队伍行至松树林茂密处,突然窜出一群野猪,见人就咬见粮草就啃。士兵拿着武器也不起作用。领头的野猪更是獠牙挥舞,一声嘶叫响彻天空。大量的士兵被咬伤,幸亏人多救了回来。士兵将情况报于参将周鼎。周鼎问明情况骑上战马,手提一百四十斤大刀,带着卫兵,亲自来到现场观察地形。来到松树林深处,一群野猪闻到了人的味道围了上来。卫兵惊呼“有野猪,有野猪”。紧接着嗖嗖嗖数十只箭射了出去。小野猪被射杀。领头的大野猪毫发不损,直接冲了过来把部分士兵冲的是人仰马翻。众人退后,周鼎骑马举起大刀迎了上去,照着野猪的脊背就是一刀,心想不死也得伤了吧。只听“咔嚓”一声,火星四溅。大野猪挨了一刀居然毫发无损。它发怒了更加凶猛,嗷嗷乱叫,张着大口,往上就扑。周鼎提着大刀又是砍了好几刀依旧无济于事,战马从没见过这样的怪物,面对凶猛的野兽连连后退。东窜西躲不听使唤。野猪嗷嗷叫唤,一对獠牙十几厘米不离战马左右。周鼎赶紧跳下了战马,手中握刀在地上不断滚了起来。野猪又扑过来,周鼎一个飞身翻来到了野猪身后,心想这该如何是好啊,刀砍不动劈不烂,这么耗来耗去不是办法。心想之间突然浮现了多年的场景。这天周鼎与同门师兄弟训练结束后,方丈将周鼎带到了禅房后院。

    “师父”。

    “嗯,徒儿,你的武功已经超出的有形的境界,进入了化界。什么叫化解呢,化解就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招式,以无招胜有招,在与敌人的搏击中会随着敌人的招式,以招胜招。以后希望你身心一致,发挥到最高境界。马上回答我,什么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把技巧隐于无形”。

    “还有当你面临敌人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我眼里没有敌人”。

    “偶,那是为什么呢?”。

    “所谓的我只是一个抽象的文字,没有其他的意思,就好像各种各样的名称一样,都是抽象的人为的”。

    “好,说下去”。

    “我觉得武术就像一场游戏,但是我非常严肃的玩这场游戏,就好像伟大的剑圣一样,要么不拔刀,要么赌上自己的尊严荣誉。作为一个好的武术家,是绝对不应该拘于形式的,时刻保持空灵的心,清空自己的大脑,无形、无法,就好像水一样的灵动而无形,当你将水倒进杯子里,它就是杯子的形状,当你将它倒进茶壶里它就是茶壶的形象。水能流动,亦能撞击。习武之人更要把武术熔化吸收不断的创新,并做到收发自如。例如当对方萎缩后退的时候,我就抓住时机立即伸张,而对方在伸张处于上风的时候,我就应该步步小心,处处设防,纵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但是都会有破绽,抓住破绽一招致敌,这就是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当我在绝对有利的时候,用不着我思考,我的拳头自然将对方击倒”。

    说着周鼎将自己的拳头紧紧握住并抬了起来。

    “不错,所谓的敌人只不过是一个幻影,而真正的敌人就藏在其后,你如果能消灭幻影,抓住敌人的弱点,既能消灭敌人的真身”。

    这时候方丈将手握住了周鼎的手腕说到。

    “你所谓之它,只不过是一个常常被背誓的习武者所滥用的武器,几百年来我们的少林寺的戒规从来没有改变过,徒儿,也希望你谨遵少林寺规,保家卫国断不可滥用武力,用少林所学的武功,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把少林的信念视为粪土,败坏少林的声誉,到那时我定不饶你,记住了吗?”。

    “徒儿谨遵师命”。。。。。。

    抓住敌人的弱点,弱点,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鼎的余光看到了野猪的蹄子。电光火石之间,周鼎猛的翻身来到了野猪后面,看准野猪蹄子的节弯处,“唰”的就是一刀,砍下了野猪的一个蹄子。野猪叫了更加猛烈,虽然不能奔跑了,可是依旧能原地打起滚来。周鼎见状又是一刀砍下了另一个猪蹄,只见野猪狂叫不止,满地打滚,血水、尘土漫天飞舞,扭动的野猪身子撞到树上,碗口大的松树咔嚓就断,十多公里的远方传来野猪的回声。地动山摇众人依旧不敢向前,周鼎提起大刀带领众人向前杀死了这头野猪。

    这只野猪在松林中算是最厉害的,一头足有一千多斤,一对獠牙就像两把尖刀,吃了不少路人。吃饱后常在松树上磨痒痒,松树皮上冒出的松胶水粘在皮上,又在沙地上打滚,沙子、泥土和碎石粘了上去,导致野猪的皮越来越厚,就好像是身上穿了件钢铁战甲,刀枪不入,又加上性情暴躁,更是天天翻山越岭力大无穷。士兵们见周鼎这么勇敢,大家一起消灭了很多野猪,为行军扫平了道路。也为当地群众除了一大害,大家无不称赞周鼎的神勇。

    周鼎杀死野猪的具体位置现已经无法考究,但是听老一辈的人说应该是在陕西兴汉营附近所杀,清代的兴汉营就在今天的SX省的AK市。AK市地处“秦头楚尾”,位于陕西最南边,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夏代,安康属梁州的一部分。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

    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今天白河县)五县,治所西城县。西城县辖今天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县改称吉安县。隋朝复设西城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明代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六县,属陕西布政司领。辛亥革命后,即民国二年(1913年)SX省撤消府、州、厅,省下设道、县两级,安康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设为SX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十县。建国后,1950年设市,1954年撤销AK市改设城关区,隶属安康县管辖。1988年9月15日复设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AK市。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

    安康地形是两山夹一川,亚热带气候,由于秦岭北坡陡峭,南坡平缓,促使南来的水气抬升,成云致雨,所以雨量大于仅一岭之隔的关中,气候温暖湿润。AK市位于祖国版图中部,幅员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391平方公里,占SX省面积的11.4%,其中耕地面积199432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HUB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

    在陕西,野猪和人类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都存在,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导致陕西也是我国野猪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再加上野猪一方面也是保护动物,繁殖能力又很强,所以发展至今,陕西的野猪数量已经达到了20万只,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简直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