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无回仙途 » 静玄真解

静玄真解

    少年名叫周易,此时正心中默念道:覆手丹田八经行气,于气归一复回丹田。

    周易所念法决,是为其师所传。虽只是基础法诀,却也比世间地摊货好出太多。因这一部功法无属性要求,任你是何灵根,都可借此练气。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功法,只能修炼至练气圆满,功法中也无任何附带法术,若想使用法术还得另找合适的修习。

    按周易师父所言,这本应该是那些大宗出众弟子的初期修炼法诀。此法诀为的就是解决修士筑基之后,换修功法无虑而创立。按理本不应流落于外才对,不知为何流落于外。

    其师所言只对一半,因这功法本是上古五行灵根盛行时,专用于五灵根者初期修炼使用。周易所修炼这本已是被精简到极致,故而周易虽是五灵根,并且修炼此法却没有任何异处。

    周易天资本也只是中上,虽身负五行听起来名头响亮。但修炼之初五灵根者练气,所耗时日是却单灵根者的五倍之多。

    若按部就班的修炼,完全不足以在六十岁前修炼至练气十层的境界。因练气修士年过六十,一身精气神便会跌落。那时若想突破,成功几率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唯有六十岁前入练气十层以上者,方有那么一二线成就可能。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以五行灵根破境者也不是没有,但无一不是另有机缘造化,其过程艰辛旁人难知万一。若有合用功法修炼,又有修炼资源可供其用。五行灵根者旁的不论,其等法力深厚在所有法修之中也可名列前茅。

    若得造化再往后去修炼至元神之境,更有机会参悟五种法力之源。到得那时才是五灵根者显威之时,其五行轮转之间,几可立于不败之地。

    自周易修行这静玄真解以来,往来寒暑七载而过,便已至练气四层的修为,如今只差那一步,便可跨入练气中期境界,以周易如今十二岁之龄,三十岁前步入练气后期已不在话下。破境契机因此大增,不知羡煞多少旁人。

    打坐许久,周易收功之后立于崖边。眼下云海升腾翻转不休,他一时陷入沉思当中。踏入这修仙路,一切尔虞我诈都是为求那一线长生。若不能求个长生逍遥,那么这一世岂不是白来?修行路上更要严于律己,凡事多留两分心眼,否则败亡之际来临时,已是后悔莫及。

    这也是师父时常对自己的敦敦教导,修仙路上绝不是一帆风顺。光是同道之间的算计,便是防不胜防。若想长生久视,机缘心性缺一不可。

    十年前越国曾与云国于边界交战,而自己父母血亲,受那战争波及早已不在人世,整个村落只有自己这一个幸存的孤儿。

    周易目中泛起一丝波澜,犹如平静的湖面被微风拂过,激起了层层波纹。跟随师父修炼日久,自然知道每一场人间大战背后,皆有邪道势力的推动。

    或是魔宗以凡人性命为基石而聚煞气,或为鬼道以凡人惨死之态,收取怨气怨魂等等!

    此事只有先放在一旁,唯有等自己筑基之后,方能有一探之力。

    但筑基关口,不知多少天骄英才止步于此。更有甚者,连尝试筑基的机会都没有。单是淬炼灵气这一过程,就拦下了世间绝大部分的修行者。就连师父修炼至今六十余载,也尚未达到破境的最低要求,无他:只因灵根资质不好,又无修炼资源可用,修炼起来自然慢如蜗牛。

    常言道:修真四要财侣法地,若得其一便可筑基有望。自己凭师父机缘,得这静玄真解,四要已占其一,金丹自是不敢妄想,可若只是筑基,那又舍我其谁?

    少年默默想着随后抬眼一徶,却见远处有几个肩背手拿的行人,正往道观方向而来。能到这里的人,与可能来此的原因,也只有山下岭水村的村民。

    师父来此隐居十年,周易也与他们打过不少交道,这些村民尚为淳朴。所以师父便曾数次出手,为其等治病解难。一来一往之间每逢秋收过后,这些村民都会送些肉类粮米上山,虽是山路惊险难走,观中也不缺少用度,却也阻止不了村民们的心意。

    说起来与这邻水村结缘,还是七年前其村受一只刚会练气的鼠妖肆虐祸害,见其村受鼠妖之害已是快到背井离乡之境地,师父不忍之下便出手将那鼠妖打杀,自此这帮村民便知左近有高人隐居。

    虽这邻水村偏远,可听师父讲,在这越国境内,有一神秘无比的庞大宗门。按理来说,越国境内一旦有妖踪现形,那是绝计活不过三日才对,难道是那鼠妖境界低下练气时日尚浅,所以未曾被发现了踪迹?

    待师父打杀了这鼠妖时,村中已有五六个孩童受此獠毒害。因有不少村民曾见师父出手,又因神仙事迹流传不绝。这帮村民自此便认定师父是一位老神仙,连带自己也被称为小神仙,其等每次看到自己和师父,更是恭敬的唯唯诺诺。

    周易心想自己不过一小小练气修士,如何敢号称神仙?幸亏已是让他们改口,不然恐怕冥冥之中,自家气运还不够折的。

    少年思虑至此,抿了抿嘴唇后微微一笑。

    易儿你在笑什么呢?身后一道苍老声音传来。少年回头一看,只见一位身穿灰布长衫身高五尺有余,头发拢成牛鼻子抓髻发式,留着两缕八字胡的胖老者。正在慈祥的看着自己,这老者不是自家师父还能有谁。

    少年惊喜的问道:师父您什么时候回来的,少年转过身急忙躬身一礼,徒儿拜见师父。

    老者倒背双手看着眼前少年微笑道:你我虽是师徒却情同父子,不必事事行此大礼,为师并不看重这些,只要你有这个心就够了。

    师父常常教导徒儿,待人需谦和有礼,做事应有理有据。您是徒儿的师父,弟子向师父行礼,本为应当之事。倒是师父你,就不要为难徒儿的一片孝心了吧!

    哈哈哈,听闻少年此言,老者放声大笑起来。徒弟能够尊师重道,自是世间所有师父都会高兴的事情。老者只是万众之中一散修,一生漂泊浪荡。当年随手救下这弟子,本想给于途中农户收养,后来查到其也身具灵根。自此才带在身边细心教养,本就视其为衣钵传承弟子,自然对其颇多宠溺。

    老者打量着周易,想当初捡到这孩子的时候,其不过是二三岁幼童,如今肩高已与自己齐平,心中不由唏嘘道:转眼十年春去秋来,自己已是垂垂老矣行将就木。

    老者身为散修游荡于修仙界,自也不是什么大善人,杀人放火只是寻常,螳螂捕蝉更已成其习性。当初发现这孩子时,本想由其自生自灭,可不知为何看到他那双黑溜溜的大眼珠,一动不动的盯着自己时,自己却也狠不下心来将其丢下不理,若是自己不出手相救,这孩子恐怕要成兽口亡魂。

    万般纠结之下,便带着一起上路。本想随手丢于那些农户收养,再留下一点银钱,自己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结果一路行来被这孩童天性纯真,时常逗得开怀大笑,心底却已是将这孩子视为己出而不自知。本以为习惯了修仙界的尔虞我诈,自认也是识透人心。不曾想自己也有这犹豫懦弱的一面,难道这就是自己此生无望筑基的原因吗?

    至于后来惊喜的发现这孩子身具灵根,虽不知资质如何,却也足可传承自己衣钵,更加深其收养这孩子的想法。

    若是老年时膝下尚有一子承欢,也不失于天伦乐趣,如此倒也不枉此生。

    老者本是富贵人家的儿子,可惜父母死得早,留下一大笔家产与一个狠心的哥哥。自嫂子进门之后看自己也是百般不顺眼,以至兄嫂时常虐待于自己。后来更是谋划自己性命以求独吞父母遗产,幸亏受命处理自己的老管家还有一丝良知,自己才能幸免于难。

    如今有这弟子膝下承孝,更是自己亲手养大,不似父子却胜于父子,我虽行将就木,但我之理念却不绝于众。自己曾经不也是这样,得一散修前辈传承的吗?如今我将这传承延续,可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