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大主宰 » 第三十八章 活捉许定国

第三十八章 活捉许定国

    杨廷麟与史可法的态度完全相反,他代表太子府高度赞扬了高杰响应北伐的行为。高杰之死是为了朝廷北伐事业,被宵小暗害,太子殿下必定会为其主持公道。

    “夫人可静待太子殿下至,有何难处,殿下当为夫人做主。”

    邢夫人在此情形下,能得到太子的支持,已是万幸,满口答应杨廷麟的建议。

    朱致朗到达高杰旧部驻地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召见邢夫人和他的儿子高元爵。三人商量一柱香的时间后,朱致朗就认高杰儿子高元爵为义弟,这可比当史可法义子要强上百倍,让邢氏喜出望外。

    紧接着,朱致朗在方正化、戚云等人陪同下,召集高杰旧部诸将议事。

    朱致朗当着高杰旧部将领的面,宣布认高元爵为皇太子义弟,并当场决定高元爵继承兴平伯爵位。

    史可法悄悄提醒朱致朗,爵位继承,必须要报告朝廷才能定夺。朱致朗看傻子一样看了一眼史可法,如此不通权变,不知进退的人,虽然忠心,但确实不能重用。

    眼下高杰旧部形将四散,一支保家卫国的劲旅将在他眼前消散,他却仍在死守规矩和程序,到底是国家重要还是他的名声重要?爱名者,贪名也是腐败,史可法宁为私名,不为家国,朱致朗心底把史可法骂了千遍万遍。

    眼下第一事,便是为高杰报仇。朱致朗不再理会史可法不停的暗示,直接下达命令,准备复仇的行动。

    报仇既能拉拢高杰旧部人心,通过并肩作战,也能让高杰这些旧将真心归附。朱致朗积极推动之下,迅速拟定了作战计划。

    朱致朗令高杰外甥李本深为前锋与阎应元合兵,出兵攻占睢州。戚云与高元爵所部为中军,朱致朗令方正化为中军指挥,居中调度。李成栋为总兵,与杨廷麟部为后军,保护后路安全。

    一声令下,部队气势汹汹杀奔睢州而来。

    李本深刚在睢州城下摆好阵势,还没有开炮,一队耆宿老者,举着白旗,向朱致朗处走来。

    朱致朗在众将拱卫下,本欲观察一下形势,也想看看攻城战法。没想到他的太子旌节吸引了睢州城上官员们的注意。

    原本高杰死后,许定国北逃,睢州城只剩下一些县吏维持。高杰余部为了泄愤,将睢州及周边村镇屠杀一空。现在城里的官员和百姓十分害怕高杰旧部,但看到太子旗节,他们似乎看到了救星。于是马上派出一队德高望重的老人,向太子求情来了。

    朱致朗内心是很想打一打睢州城的。一来可以报高杰之仇,发泄高杰部心中怒火,二来可以练兵,也更有利于吸纳高杰旧部。

    可是到了这般情形,身为太子,绝不能再让李本深带着兵马去屠城了。朱致朗接见了睢州耆宿,安抚住他们,只要求睢州官吏交出与许定国刺杀高杰有所牵连的人员。

    最后睢州城里勉强交出一些与许定国有关系的人来背这口锅,最倒楣便是许定国宴请的酒楼老板,被当作了同谋交了出来。

    这些人都被愤怒的李本深部砍成了肉泥。

    朱致朗尽全力保住了睢州不被屠城,但李本深等人的怒火也得有人来承担。睢州交出来的人,只能算是给李本深等人一个交待,让他们有了放过睢州城的理由,但高杰的仇还是没有报。

    朱致朗很快转移了目标,毕竟真正的凶手是许定国,这个与名将李定国同名异姓的总兵,注定要被朱致朗利用,吸引高杰部的仇恨,也成为朱致朗掌握军队的一块垫脚石。

    朱致朗得报,许定国部已逃往甄城一带,立即挥兵扑向那里。由于“影牙”情报及时,朱致朗知道清兵还没有与许定国会合,这更使他急于抓住机会,一战而擒杀许定国。

    李本深与阎应元带领五千余精锐最先到达甄城。甄城只是黄河边一坐小城,城墙低矮,城防设施简陋。李本深也是久经战阵,他知道自己突然出现,对方也没有做好准备,于是派出两支千人队,同时发起试探。

    此时城中守军不足两千人,本就没有战意,加上无人指挥,看到气势汹汹杀来的李本深部,立即一哄而散,四处逃命去了。此时许定国带着他的亲兵,已经逃向黄河北的清兵前锋谭泰营。

    许定国风闻太子朱致朗亲自领兵,来报高杰之仇后,就知道自己唯一的活路就是依靠清兵,所以李本深部接近甄城还有十几里,他就扔下一切辎重,只带着亲兵数百人,悄悄逃离了。

    朱致朗赶到时,甄城已经落入他的前锋掌控。通过降兵,他已经了解了许定国北逃,眼下他需要面对的才是真正的问题。

    许定国逃往清兵营,自己替高杰复仇,要不要与清兵交涉,交涉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一个处理不好,会提前与清兵交恶,提前让清兵南下?

    正当朱致朗积蓄兵力,与清兵在黄河南北两岸对峙,南京弘光帝的诏书到了。

    弘光与南京诸大臣意见非常一致,严厉要求朱致朗约束部队,不得与清兵起衅。

    “晓喻诸军,北进有度,清兵势大,适可退让,严加约束,不得起衅!”

    朱致朗大帐里,方正化等站在朱致朗右首,李本深、李成栋等站一边。大帐里气氛紧张,原本因为进军顺利,缴获许定国辎重也非常多,诸将还一派喜气洋洋。待到朱致朗宣读了弘光帝的诏书,众将想到接下去要面对清兵,且朝廷禁止与清兵起衅,众将才知要报高杰之仇,有清兵橫在前面,几乎是不可能了。

    朱致朗将众人神情看在眼里,心中却在计较,现在几乎所有大明的军队,都害怕清兵,包括自己带出来的部队。

    清兵被传得神乎其神,如果没有面对面打一场,这个传言只会越传越神,对大明非常不利。如果借机跟清兵小规模打一场,能杀掉许定国那就最好,既便没有杀掉许定国,与清兵抗衡一下,只要自己不吃大亏,就可以借机传播自己能与清兵战成平,自己的威望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而据他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清军主力正在夹攻李自成,现在对面的清兵人数估计不过两三千人。许定国丢弃辎重,只有两百多人跟着他,这正是一个杀许定国收服高杰旧部,挑战清兵树立太子府威信的好机会。

    至于弘光朝廷,他反倒不放在心上,再过几个月,这个政权就要被清朝消灭,而且灭亡的过程完全是摧朽拉枯,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毫无反抗之力。

    朱致朗思虑清楚,当即下定决心,继续追击许定国部。

    对于诸将担心的朝廷事后追究,朱致朗豪迈地回了一句:“一切自有本宫担待!”

    兵贵神速,李本深部率先出击,朱致朗率另两部紧随其后,前后呼应。朱致朗对李本深的要求就一句话“全力追击许定国,清兵如武力干涉,可攻,可防,不可退!”

    很快,李本深部越过黄河,在板桥镇一带追上了许定国。这里,再北边就是豪格部前锋谭泰的营地。

    许定国见李本深追击甚急,早就派人去向清兵求援。但此时清朝正全力围剿闯军,山东一带兵力薄弱,谭泰以“未经奉旨,不敢擅专”为由,拒绝了许定国。

    李本深和阎应元带兵一阵冲杀,许定国部根本没有战意,若不是怕高杰旧部报复,恐怕他的亲后都早就投降了。

    一轮冲击,许定国根本没有来的及组织的防线就全面溃败,两百多名亲兵,大部四散而逃。许定国带着最亲信的三四人,快马逃向清兵大营。

    李本深记得朱致朗的话,他本来就对许定国恨入骨髓,在后面紧追不舍。

    谭泰大营门口,许定国急呼谭泰来救。谭泰一见,心想南兵一向胆小,自己只要做个样子,估计就能吓退他们。如果许定国在自己面前被杀死,将来追究起来,说是自己对投降己方的人见死不救,也是有罪责的。

    于是他派出一千骑兵,亲自率领,来到门口。他刚到大营门口,却见许定国已经被李本深擒住,正要带回南边去。

    谭泰大怒,大手一挥,手下一千骑兵,呼拉拉就冲上去。李本深与阎应元也立即命人展开队形,双方对峙起来,只不过李本深部人马远远多于清兵,气势上一点不弱。

    朱致朗带着中军匆匆赶到,他已令后军李成栋去截断谭泰军后路,眼前形势是谭泰千余人,正面却是朱致朗等人近八千的兵力。

    很快后路出现大量明军的情报,也通过斥候报到谭泰这边。清兵出关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十分嚣张。

    谭泰却知道,清兵利在野战冲锋,眼下两方近距离列阵,而明军兵力远胜清军,后方又没有保障,这种情况下如果拼死一战,清兵并无多大胜算。

    他自信手下骑射功夫了得,真要拼死一战,也能给明军大量杀伤,自己这边仍然能够逃脱包围。但必竟明清之间关系没有确定,如果造成满兵死伤,自己回去,肯定是不好交待。

    这时,朱致朗在护卫下越众而出,大声道:“大明皇太子朱慈烺,有请清兵首领出来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