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紫禁城十五阿哥 » No.4 带兵出城

No.4 带兵出城

    永璇和永琰过几天就要奉旨带兵出征去外地办事,按照皇上的要求一定要把任务做好,才能得以返回京城。

    此次去任务艰巨,要做好长途奔波准备,这一去没有十天半个月肯定是回不来,永琰他们回到家之后,要把家里的事安顿好,把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

    皇上让永琰去福州监督科举考试,永琰没啥要准备的,此次是秘密调查,把当地情况一五一十带回来就行。

    去福州这事乾隆选来选去,还是觉得永琰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也为了考察永琰的能力,以后传位给他看他能不能接此重任。

    永璇就需要做大准备,不仅仅是他一家的事,而是两家的事,回到家后,吃过晚饭,和章佳清在府里散步,聊了聊此次去湖南办案,可能要三个月才能回来。

    永琰知道这次自己去福州,至少要两个月才能回来,得去先跟皇后说一声,让她勿挂念,等晚些再去储秀宫。

    孝仪纯皇后自从当上皇后,把自己孩子带大,孩子都很懂事,很早就能独立生活,一个人读书学习生活,自己就退居幕后,读佛经,修身养性。

    永琰来到皇后住的屋里,见到皇后,抱拳鞠躬行礼说儿臣拜见皇额娘。

    孝仪纯皇后摆手示意,让永琰请坐。

    永琰找一位置坐下,旁边的宫女就给永琰倒茶,永琰把茶杯放在一边,并就跟皇后说自己过两天要到福州去做事,要几个月才能回来,让皇后勿挂念。

    皇后明白永琰的意思,也问他有什么需要的就向她要,自己会尽所能去帮永琰,永琰说自己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没有其他需要的东西。

    皇后说永琰刚成亲不久,此次去福州,路途遥远,也应该去跟喜睿说一声,也让她勿挂念。

    永琰点头说知道,明天一早就去景仁宫看她。

    聊完话之后,永琰告退,皇后让宫女送永琰一程,永琰走出门,皇后继续在明黄烛光下转动手中佛珠念自己的经。

    第二天一大早,永琰来到景仁宫,带来一把古琴,进到屋里,喜睿见到永琰来,自然是很高兴,还看到他拿来一把古琴。

    永琰把古琴交给喜睿,说听说喜睿喜欢古琴,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琴送给她,这把古琴已有上百年历史。

    喜睿用手抚摸琴弦,感叹这把琴做工精细,雕工精美,木色黑泽明亮,用手拨弄琴弦,琴声悠扬,声音洪亮,是一把绝世好琴。

    两人互相聊了聊最近的情况,再简单聊了聊过几天去福州的事,虽然有几分心生不舍,喜睿也明白,不能替他做事,只能祝永琰一路顺风。

    经过几天的准备,第三天早上在午门集合,这里一大早就集合上百人清兵,场面极为壮观,清兵一个个整齐划一排成队形,骑在马上,身穿士“兵”服装,浅蓝色,腰间配长刀,士兵都统一头戴红条士兵帽。

    周围还有太监,太监分别排在左右两边,他们提着灯笼在此照路,也为皇子送行。

    永璇一身黑色行服,腰间佩戴宝剑,戴一顶官帽,骑着一匹黑色汗血宝马出来,骑马走到军队前面,并跟士兵讲话。

    这时永琰骑一匹黄马背一个包袱出来,腰间只带着一支笛子,慢悠悠走到一旁,看着永璇在前面指挥士兵。

    看永璇讲完话,士兵们听令,就带领一百名清兵,一群人浩浩汤汤驶出午门,很快就跑得一溜烟不见人影。

    永琰则是一个人骑一匹黄马不紧不慢走出午门,永琰一个人走在路上,天色也开始慢慢亮了起来,一个身影走在一望无际宽阔土地上,独自吹着笛子悠闲去福州。

    早上太监李玉来到皇上的御书房,向乾隆禀报,说回皇上,永璇和永琰他们已经出发。

    乾隆在书桌上写诗,听完永琰他们已经出发,点头表示知道,接着又问替永琰找妃子的事?

    太监李玉说回皇上,现在还没到选秀女的时候,没有可预备的人选,得等到秋季。

    乾隆让李玉抓紧去办,别给耽误时间,等永琰一回到宫,就给他选妾,一定要看到自己皇孙们满堂。

    李玉点头说明白,没什么事,就退下到一边去,刚要走,乾隆又把李玉叫住,让李玉把桌上旁边字画收起来。

    李玉恭恭敬敬过来把画轴卷起来。

    乾隆桌上除了文房四宝,还有一堆大大小小的印章,画完画,或者写完一首诗,就要在诗字画旁边盖章,写多少诗,就盖多少章,此乃朕之所作,珍贵无比,一定能成为名作。

    下午各宫的皇贵妃,贵妃,妃子,宾妃,贵人等,一众人有十几位主子,她们都到皇后所住的储秀宫会面,后宫的聚会,是为了解决后宫的问题,治理妃子们之间的矛盾。

    各宫的妃子们都一个个盛装出席,被自家的宫女扶着手进门,一个个都是高贵惊艳,穿着都是锦衣华服,穿金戴银,她们坐下后,就在此等候皇后出来主持会议,在等到的时间里,可随意食用自己桌上的糕点,水果,和茶水。

    随着时间流逝,乾隆也迈进六十多岁年近半百,后宫的妃子们,有一些也一样,都是年近半百的人,有些早已经离开人世,老迈的妃子退居二线,不参与后宫之事,只有一些年轻的和争宠夺爱的还在参与宫斗。

    宫斗年年有,今年自然也是少不了,得到皇上的宠爱,就能获得皇上的赏赐,家里人也能跟着享福,升官加爵,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如果能为皇上生下一枚皇子,就有机会继承大清江山霸业,于是,各宫的妃子们,一个个都牟足劲去讨好皇上,伺候皇上。

    皇上每天要忙于江山社稷,忙于朝政,后宫之事,就权权交给正宫皇后管理,皇后在后宫有绝对的发言权。

    如果皇上活得比较久,皇后都年老离开,皇上还在,那么后宫等级掌权,就变成又大到小去掌权。

    皇后是后宫最大的,然后是皇贵妃,如果皇贵妃老了,退居二线,那么后宫最大掌权的就变成贵妃,宫斗就会变成贵妃与宾妃之间的战场。

    孝仪纯皇后身穿轻装出席,在后宫里会面,一般都穿轻装出席,只有在一些重要场合,或在社交场合才会穿盛装凤袍。

    皇后被宫女扶到座位上,下面有循贵妃,颖贵妃,婉贵太妃,舒妃,容妃,惇妃,芳妃,晋妃,几个宾妃,贵人等,她们见到皇后行礼低头微蹲一下,把手往右腰间处一放,一口同音说臣妾给皇后娘娘请安。

    皇后面带慈祥和蔼和亲摆手说免礼,并让大家都坐,然后,妃子们都一一坐下。

    其中一个贵妃先声夺人,她说话尖酸刻薄,面露不慈祥表情,音调生冷,给人一种像装满一肚子坏水那种感觉。

    这位贵妃就是婉贵太妃,名叫陈婉红,她一生没能为乾隆生一儿半女,一直隐居在后宫,直到皇贵妃们都去世,她才慢慢在后宫变得高调。

    陈贵妃说臣妾听说,皇后娘娘最近身体欠安,特备薄礼一份,还请皇后娘娘笑纳。说完就示意让身边奴婢把人参送过去给皇后。

    皇后示意让身边的奴婢收下礼物,并对陈贵妃表示感谢。紧接着问下面的妃子们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要提?

    一看下面没有人提问题,皇后就让大家散场,妃子们点头告别皇后娘娘,然后纷纷散场走出储秀宫。

    陈贵妃见到惇妃,小跑上去叫住惇妃,让她等一下,惇妃回头见到陈贵妃,她们碰面,陈贵妃让惇妃借一步说话。

    两人走到没人的角落,窃窃私语聊事情,陈贵妃对惇妃说现在皇后娘娘身体欠安,在皇上面前已经失宠,皇上急需一个继承人,要是能在这个时候为皇上生一个小皇子,到时候,皇后娘娘她一走,皇后的位置不就是你的了吗?

    惇妃有些顾虑说可现在生,会不会为时已晚?

    陈贵妃为了继续鼓励惇妃,说你别忘了,想当年富察皇后,为皇上生永链的时候,还没几个月就秘密立他为太子。

    陈贵妃不懈一笑对惇妃说这男生哪,都喜欢对他忠心不渝的女人,只要你能为皇上生下一个皇子,都不算为时已晚。

    惇妃还是有一些犹豫说要是生下一个公主那可怎么办?

    陈贵妃呵呵一笑说妹妹,这你就多虑了,只要你这肚子争气,还怕生不了一个皇子吗?

    陈贵妃悄悄在惇妃耳边说魏皇后她是汉人,是不可能立永琰为太子。

    惇妃听完这话后大吃一惊,说汉人?

    陈贵妃继续满怀信心说对,如果把永琰立为太子,把大清江山传给一个外人,那岂不是闹天大的笑话吗?

    惇妃既想出位夺得皇后宝座,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便听从了陈贵妃的教唆,有了陈贵妃这一棵大树照着,那么接下来的争宠,自然是对自己有信心。

    陈贵妃在惇妃耳边悄悄私语,听完陈贵妃的指导,惇妃更是信心满满,再面露一丝暗笑。

    陈贵妃秘密贿赂敬事房副总管太监,要求这几天都放惇贵妃的牌子,而且要放在皇上经常伸手拿牌子哪个位置。

    晚上乾隆在批完奏折,李玉提醒皇上,该翻牌子了,吩咐小太监把牌子端上来,小太监把牌子端到皇上面前,皇上伸手去拿牌子,小太监瞧准皇上的手,故意移一下手装牌子的托盘,皇上就顺利抽到惇贵妃的牌子。

    李玉上去接过皇上的牌子,看完是惇贵妃,皇上让李玉去安排,李玉点头说嗻,随即李玉就去安排。

    惇贵妃为了接待皇上,换上自己绣的衣服,戴上一些好的首饰,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摆放一些鲜艳的花,床也铺得整整齐齐,皇上已经很久没有来看自己了,久别胜新婚,得好好把握住这一次机会。

    经过半个小时准备,皇上也该出发去妃子寝宫,皇上带着一群太监出门,坐在龙椅上,李玉挥着手中的拂尘,大声吩咐抬轿的人,说摆驾翊坤宫。

    太监在门外守候,皇上一进门,惇妃立即行礼说臣妾恭请皇上圣安,皇上过去扶起惇妃,并问她最近过得可好。

    惇妃低着头轻声的说回皇上,近来一切都安好。

    惇妃等这一天等了很久,如果今天晚上能取悦皇上,皇上高兴了,他就会给自己地位和财富。

    皇上乃九五之尊,服侍好皇上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面可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礼仪,一个人气质,才艺等,至少要有一样能够吸引皇上,不然皇上又怎么能恋旧只爱自己一个,在皇上面前自己就得有出众的一面。

    经过一段时间长途跋涉,永璇很快就到了湖南,永璇来到刘墉的府衙,刘墉接待永璇,刘墉见到永璇,并向永璇下跪行礼说刘墉拜见和硕仪亲王。

    紧接着永璇免去刘墉的行礼叩拜。

    刘墉把最近湖南受灾的情况跟永璇说,最近灾民增多,各地方出现乞丐无数,偷盗的案件屡屡发生。

    刘墉翻看办公桌上涉案卷纸给永璇查阅,桌上的纸张堆满厚厚一叠,永璇接着说那赶紧给民众发放种子,让他们赶紧去耕地种田呀?

    刘墉说王爷,种子都没了,各地方收粮官员说收不到民众交的种子,可经查办,民众都已经交了,可地方官员说没收到。

    另一边永琰一个人乘坐木船到福州,福州景色宜人,人也美,民众都装着干净整洁,街上人来人往在逛街,在做买卖,买卖平常吃穿的东西。

    永琰上了岸之后,一个人牵着一匹马去找一间客栈住。

    永琰一身素装,大小伙子一个,背着一个包袱,腰间带着一支笛子,走进一件客栈,里面的小二上来寻问,客官,您这是要吃饭还在住店?

    永琰说住店。

    店小二说好耶,客房一间,说着并带永琰上楼安顿,楼上布置也是很简易,除了左边有一张床,中间有一张桌,桌上有一壶茶,和几个茶杯,就没有其他多余的摆设。

    店小二给永琰倒茶,说爷您喝茶,请问您要住多少天?

    永琰说大概要住三十天。

    店小二算了一下,说一天一两银子,三十天,刚好三十两银子,如果您在店里吃饭,则需要另外加钱。

    永琰打开自己的包袱,拿出三定白银,也就是三十两银子,把银子交给店小二,并说自己偶尔在店里吃饭,饭钱等不住的时候再给。

    店小二笑着收下银子,并亲切对永琰说好的爷,那边是您洗脸用的布,晚饭时间,我们再给您送上来。

    永琰向店小二点头说好的,那就麻烦你了。

    店小二说不客气,说完就退下。

    永琰把包袱放到床上,然后一个人走到窗户看街上的行人,准备过几天就到科举考试地方去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