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汉开国全传 » 东汉开国全传(54)

东汉开国全传(54)

    不过,要是耿况知道现在长安的更始政权有多乱,他也就不奇怪了,估计也不会轻易把印绶交给使者的。

    可现在已经交出去了,送钱吧不甘心;不送钱人家又不给;如果硬抢?那差不多就是造反,罪过太大了——唉!到底该怎么办呀?

    就在老爹发愁的时候,寇恂来了,他对耿况说:“耿大人不用担心,我去向他要,咱不花钱就能把印绶要回来。”

    寇恂的能力耿老爹非常清楚,看他一脸自信的样子,耿老爹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将信将疑地点点头:“好吧!子翼,那你就去试试吧。”

    于是,寇恂就带着兵来到使者的住处。

    诶?寇徇不是说不抢吗?怎么还带着兵去?这不还要抢吗?倒不全是,带兵主要为了震慑。就跟两边打架一样,人多了能吓住对方。

    寇恂见到使者后,也不管上下级礼节,直接走到使者跟前,向他索要印绶。

    使者当然是不给了,这人也确实有几分胆量,没有被寇恂的阵势吓住,反而质问寇询说:“我是皇帝使者,你一个功曹难道想威胁我吗?”

    再看寇恂,不慌不忙、不软不硬地回答说:“我不敢威胁皇帝的使者,但我觉得您这么做事欠考虑。更始皇帝刚刚继位,国家正需要树立威信。有了威信,各地人们才愿意归顺。上谷郡是您的第一站,您这么干,会让朝廷威信扫地。您以后去别的地方,谁还会相信您?谁还敢归附更始皇帝?”

    寇恂接着说:“耿太守在上谷郡多年,人望很高。您没任何理由就把他撤了。您换什么人才能镇住这里?一旦人选不合适,上谷郡就要乱。您这么做,对国家、对地方都不好?所以从您的角度考虑,我觉得还是把印绶还给耿大人,让他继续当这个太守吧。”

    道理讲得很清楚了,但没办法,使者就是被钱蒙了心,在他看来:钱是自己的,什么国家威信?什么乱不乱,关我屁事?先挣了钱再说。

    所以,他不但不还印绶,还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老子就是不给,你敢把老子怎么样?

    寇恂对这早有准备,心想:“该说的都说了,你还这么耍,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他当即转身对手下说:“速去禀告耿大人,说使者同意给他印绶了,请他立刻过来接印!”

    诶?手下顿时愣住了:你俩刚才说话,我一直在旁边呀?我又没聋,使者可没说这话呀?这就把耿大人叫来吗?”

    当看到寇恂严厉的目光,手下立刻明白:寇大人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他不敢怠慢,噌噌跑着去请耿况。

    耿况也不知怎么回事,还以为使者真要还印绶,就赶紧来了。寇恂没有再废话,直接上前从使者身上“拿”了印绶,带在耿况身上,史书记载是“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

    使者现在怎么老实了?可能见对方人太多,抢肯定抢不过。而且看耿况也来了,还是以他的名义叫来的,再说不给,事情恐怕会闹大。

    当然,最主要还是自己理亏,心里发虚。

    现在,印绶已经带在耿况身上,使者彻底没了辙。事已至此,他只好写了一道文书,恢复了耿况的太守职务。

    就这样,凭着智慧和勇气,寇恂帮助耿老爹闯过了一关。

    但清静日子没过几天,王郎的使者又来了。耿老爹的头再一次变大:“一会儿张三使者来,一会儿李四使者来,这一拨一拨的,还让不让人过日子呀?耿弇这孩子也一直没消息,我到底该跟谁呀?”

    幸好,有寇询在身边,那就一关一关过吧。

    虽然耿老爹发愁,寇恂却不发愁,他早把当前形势看得一清二楚,要不说他能和当年的萧何相比呢。

    这时,寇恂又来给耿老爹出主意。他说:“王郎是突然称的皇帝,这样的人不可信,绝不能归顺。前一阵,全国出了那么多起义军,我觉得刘伯升还可以。现在的大司马刘秀是他亲弟弟,听说此人礼贤下士、爱惜人才,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想归附,我看咱们可以去投靠他。”

    耿况听后点点头,对寇恂说:“子翼,你说的有道理。但邯郸势力这么大,如果咱们投靠刘秀,凭一个上谷郡的力量,恐怕不是邯郸的对手啊!”

    这个问题,寇恂早考虑清楚了。他对耿况说:“耿大人,上谷郡并不弱,咱们有一万多突骑,物资储备丰富,人们也很团结。凭咱们现在的实力,完全可以选择投靠谁,您不要那么着急。”

    听完这话,耿老爹才稍稍放了点儿心。

    寇恂接着说:“耿大人,我还有一个想法。咱们可以联合旁边的渔阳郡,一起抵御王郎。两个郡还可以各出一些兵马,去支援大司马刘公。如果您同意,我现在就去一趟渔阳,劝彭宠太守和咱们联合。”

    耿况了解寇恂的能力,知道他的计划历来靠谱,便说:“好吧,就麻烦子翼跑一趟了。”

    正好,耿弇这时也回来了。几个人一交流,发现耿弇和寇恂想的一样,耿老爹这下更放心了。

    随后,耿况不知用什么办法,打发走了王郎使者,而寇恂也按计划来到渔阳郡。

    (十二)渔阳太守彭宠

    到渔阳郡后,寇恂才知道:耿老爹发愁的这些天,彭宠也在发着愁。

    原因很简单——既然王郎能派使者去上谷,自然也能来渔阳。和耿况那边一样,使者也催彭宠赶紧归顺,尽快发兵帮助王郎。

    大家可能不了解渔阳郡,先简单介绍一下:在西汉末期,渔阳是国家最北边的郡之一,在上谷郡正东,两个郡紧挨着。

    渔阳当时的范围,大概是现在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廊坊市三河县、北京市平谷、怀柔、密云三个区。

    渔阳郡治所是渔阳县,就在今天北京密云区西南边。

    古时候,人们把山的南边、水的北边称为阳。顾名思义,渔阳县就是在渔水的北边。当年的渔水,就是今天的白河,流经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