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汉开国全传 » 东汉开国全传(16)

东汉开国全传(16)

    6.艰难的昆阳

    然后,王邑又一声令下,四十万人对昆阳城发起猛攻。

    还别说:王邑这支正规军真不是白给的。他们不但攻势凶猛,攻城的方法还多种多样。

    在两千年前,王邑就把现代战争中的立体作战思想,运用到这次战斗中:王邑不但在地面作战,用步兵、攻城车。同时,还在地下作战——不停地向城里挖地道。

    最可怕的是,王邑还同时运用了“空中打击”。

    虽然当时没有飞机,但王邑在城墙周围建造了很多云车(也称为楼车),每个云车高十几丈。换算过来,每个云车大概高三十米,相当于十几层楼的高度吧。

    由于云车远远高于城墙,站在上面可以俯视整个昆阳城内的景象。

    王邑造云车可不是为欣赏风景,他让新朝士兵站在上面,向城墙和城里的人射箭。一时间弓驽齐发,箭如雨下。

    这下可苦了守城的汉军,他们不但盯着攻城墙的敌军和攻城车,还要时刻防着从地下钻出来的人。同时,必须不断抬起头,看看空中射下来的冷箭,忙得是不亦乐乎。

    更麻烦的是,云车上的新朝官军,为提高自己的射箭水平,他们不但射汉军,昆阳城里每个能动的物体,都成了他们训练移动射击的靶子。

    这样,昆阳城的老百姓也遭了殃。上街买菜、溜弯儿就别想了,连日常饮用水,也成了很大问题。

    那个时候,家里还没自来水管道,人们每天喝水,都要拎着桶到外面井里去打。

    和平年代打水,是一件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的事儿。但如今的昆阳城,打水却成了一件风险极高的工作。

    当时的老百姓出门打水,必须拿一块门板类的东西挡住身体,不然很快就会变成“刺猬”。拿上门板出去,从自家门口到水井,一路走来,弓箭射门板的叮当声是不绝于耳,相当紧张刺激。

    为了震慑敌人,王邑还运用上“心理战术”。他命令士兵不断敲鼓助威,霎时间,昆阳周围的鼓声百里外都能听到。

    正所谓:旗帜蔽野,埃尘连天,征鼓之声闻数百里。

    7.连续犯错的领导

    面对如此密集的立体打击加心理战,很快有人就撑不住了。这个人就是新市兵的统领王凤。

    从一开始,王凤就对打赢这一仗没有信心。现在一交手,发现对方竟然这么厉害。没撑多久,他的心理防线就彻底崩溃掉。于是,他派人给王邑捎信,表示昆阳城愿意投降。

    还是那句话:如果王邑接受这次投降,不但昆阳大战的历史会改写,甚至新朝和东汉的历史也会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的。

    敌人要投降,昆阳唾手可得,这不挺好吗?可王邑听说这个消息后,不但不高兴,反倒生了气:“小样儿!打不过就投降?那不太便宜你们了,我现在是‘绝不接受投降’。”

    “不接受投降”,意思就是:我就要把你们灭了,你们想活都不行,等着去死吧!

    想当年,横扫欧亚的蒙古军队向外扩张时,采取的是一个惨无人道的办法——屠城。尽管这样,蒙古人屠城还是有条件的:如果对方不抵抗,直接投降,他们就不屠城;如果抵抗的话,城池一旦被攻破,蒙古人就屠城。

    这就是说:蒙古人实行的是“有条件屠城”,但王邑现在是“无条件屠城”——这么看,他比蒙古人还残忍。

    孙武老先生在《孙子兵法》中还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策也”,这句话就不解释了。

    但这个王邑,偏不听孙老先生的话,非要拒绝昆阳城投降,把他们逼上绝路。但是,哪个人会乖乖等着自己去死呢——这是王司令在昆阳大战中犯的第二个错误。

    听到拒绝投降的消息,昆阳城全体军民,包括要投降的王凤,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他们来说,希望破灭反倒成了一件好事。因为一点希望都没有的时候,反倒是有了希望。

    现在,昆阳城无论士兵还是百姓,彻底放弃幻想,自然也没有了恐惧。他们的心里,现在只有仇恨和愤怒:我们连活的资格都没了吗?好!既然不让我们活,那就都别活,家里的老婆孩子都算上,老子跟你拼命!临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

    在这种心态下,全城军民开始拼死抵抗,昆阳城的防御力竟然大大增强,硬是挡住了王邑的四十万大军。

    当然,汉军能守住,也因为昆阳的城墙不但坚固,估计还比较短。如果城墙太长,七八千人肯定守不过来。

    但城墙短就对王邑很不利,就算他兵力再多,在短短的城墙面前,也无法同时展开,只能一拨拨上,其他士兵在后面排队等,能接触到城墙的人数有限。

    现在,双方暂时陷入僵持状态。

    此时,有经验的严尤将军又发现了问题,再次跑来给王邑提建议,他说:“兵法云‘围师必阙’,咱们现在把昆阳围得跟铁桶一样,连只苍蝇都飞不出来。城里人看不到希望,必然会和咱们拼命,攻城就困难了。不如把城南放出一个缺口,让城里人可以从那里逃走。这样,他们就能逃到宛城。他们知道能逃跑,谁还拼命守城呢?昆阳早点攻下来,咱们士兵的伤亡就会减少。而那些跑回宛城的人,肯定会告诉那儿的敌人,说咱们的军队人数太多,而且很厉害,这样就能动摇宛城的军心。您看这个计策怎么样?”

    这是严尤第二次给王邑出主意,而且他两次说的都对。

    “围师必阙”也是《孙子兵法》里的原话,就是对逃跑的敌人,或者对城池里的敌人,不要逼得太紧,要给他们生路。他们就不会无路可走,非要和你拼命。

    还是啰嗦那句话:如果王邑接受了这个建议,不但昆阳大战的历史会改写,甚至新朝和东汉的历史都会跟着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

    无论孙武老先生和严尤反复劝说,王邑竟一句也听不进去。他的意思是:他们拼不拼命有什么关系?我有这么多兵,一个小县城还不是早晚能打进去?至于将士伤亡,那更是无所谓的事。反正我有的是人,多死几个也没关系?我就要把昆阳硬打下来,这才能显出我厉害呀?

    严尤一看:唉!王邑是怎么劝也不听。一气之下,他索性再也不劝了。赶上这么个领导,谁也没办法。爱咋地咋地,老子不管了!——这是王邑在昆阳战役犯的第三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