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汉开国全传 » 东汉开国全传(2)

东汉开国全传(2)

    (三)青年时期

    1.农村青年

    很快,刘秀就到了青年。这时候,他已经表现出和一般年轻人不同的特质,史书称“仁智明远,多权略,乐施爱人”。

    意思是:刘秀聪明、讲仁义,看问题的眼光长远,有心机谋略。而且做人不小气,喜欢帮助别人——对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这样的评价已经很高了。

    当然,刘秀还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特点——做人低调、做事谨慎,这和绝大多数年轻人也不一样。请大家记住这个特点——正因如此,后来刘秀才能在危机中保住性命。这是后话,到时候再说。

    现在,青年刘秀低调谨慎的表现是:平时不掺和乱七八糟的事,就喜欢干农活儿。他一有时间就去地里种菜、种粮食——这怎么看也不像当皇帝的人呀?这不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吗?

    没错,因为这事,他大哥没少唠叨他。

    好了,新朝末年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刘秀的大哥刘縯(yǎn),终于登场了。

    刘縯可是一位传奇式人物,这个时候,他的名气远比刘秀大得多,咱们先介绍一下这位大哥。

    刘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意思是说:刘縯性格刚强坚毅,为人慷慨,有操守。自从王莽篡夺皇位,建立新朝之后,他就愤愤不平,经常想着恢复刘氏的统治。他对置办家业不感兴趣,却喜欢结交那些“英雄豪杰”。为了这事,还不惜倾家荡产。

    看得出来,刘縯天生就是一位大哥型人物。在他的光环笼罩下,低调谨慎的刘秀,只能当小弟跟着混。

    他见刘秀整天种地、侍弄庄稼,没少笑话他,大概就是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想着干大事。你整天猫在地里,将来能有什么大出息?看看大哥我,我就是做大事的人。我将来要把王莽这个老贼拿下,恢复咱们刘氏的大汉王朝。你光种地,怎么恢复江山呀?咱们的老祖宗刘邦,年轻时就想着做大事,后来当了皇帝。他二哥就没出息,跟你一样,就会整天在家种地,后来什么都没干成。看看咱俩,不就是他们兄弟的翻版吗?大哥将来肯定罩着你,但你自己也要努力呀!跟大哥学着点,长点出息好不好?”然后巴拉巴拉的不停……

    大哥从小对刘秀很好,他的说教刘秀从不反驳,总是一笑了之。毕竟他这时只念过小学,要求一个小学生胸怀天下、有远大政治理想,也确实难为人了。

    2.进入太学

    刘秀思想真正发生变化,是从上太学开始的。太学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全国仅此一所,位于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内),和现在北大、清华的地位差不多。

    太学由国家出资开办,和现在不同的是:现在上大学要通过高考,但当年太学的学生,主要靠中央、地方官员推荐。

    既然是官员推荐,谁不紧着自己的亲属子女、朋友同事呢?结果推荐来推荐去,太学最后和小学一样,基本也是为贵族、官员子女设置的,一般老百姓极少有机会进去。

    刘秀凭着没落皇族的身份、县令叔叔的背景,也趁着当时太学扩招的机会,顺利入学了。

    这样,农村小伙儿刘秀终于走出湖北的穷乡僻壤,来到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长安,开始了他风云跌宕的一生。

    刘秀入学年龄和学习时间,正史没有记载。现在知道的是,他在太学只学了一部《尚书》。

    不过,刘秀的老师特别牛。这位老师叫许子威,官职是中大夫,是皇帝顾问团的成员,能力自然不一般。

    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再加上刘秀聪明勤奋,开始的时候,他确实是一名好学生,史书称他是“高才好学”。

    3.勤工俭学

    但好景不长,学习一阵后,刘秀的钱就花完了,一下变成了贫困生。

    就在这时,刘秀的优点也显现了出来:他没有向家里要钱,也不等不靠,而是和同学合伙做起了生意。

    刘秀的第一桩生意是出租毛驴,听上去有点新鲜,其实就和现在租车差不多。具体做法是:他先和一个叫韩子的同学(打酱油的)凑钱买了一头毛驴,然后把这头驴出租给搞运输的人,从中赚取出租费。

    刘秀第二桩生意的合伙人,咱们先要介绍一下。因为此人后来成了东汉开国元勋,也是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顺便说一下:以后经常会提到“云台二十八将”,这个称呼不是光武帝刘秀提出来的,而是在他去世后,他儿子汉明帝刘庄,命人把东汉开国过程中,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功臣,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上画了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这位同学叫朱祐,字仲先,荆州南阳郡宛城人(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

    朱祐和刘秀一样,从小父亲也去世了,他就和母亲搬到南阳郡复阳县的舅舅家居住。

    朱祐的舅舅也是刘氏皇族的人,复阳县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一带,和舂陵乡离得很近,所以朱祐经常来舂陵乡玩儿。

    时间一长,朱祐和刘縯、刘秀兄弟俩处得非常好。现在,两人又一起来长安上太学。

    他俩做的也是毛驴生意吗?不是,他俩的生意技术含量就高多了。具体是:他们先买蜂蜜,再把蜂蜜和中药混在一起,这在中医学中有个专门的词——“合药”。也就是说,他俩从事的是药品生产工作。

    我虽然不懂中医,但我觉得:他俩当时做的,可能就是现在中成药的蜜丸,吃的时候不会觉得苦。

    一位开国皇帝、一位开国元勋,当年都是靠着勤工俭学,自己挣学费,才把大学读下来的。

    这样的例子,虽然古今中外不少。但每次看到这儿,都禁不住心生感慨:现在不用自己挣学费的同学,确实要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了。多把精力放在学习、锻炼身体上。学一门过硬的本事、练好身体。不要浪费大好时光,别总熬夜玩手机、玩游戏了。

    接着说刘秀:儿时的友谊、同窗的情谊,还有勤工俭学那段痛并快乐的生活,培养出刘秀、朱祐深厚的感情和信任。

    多年之后,当年那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终于功成名就——刘秀成了光武皇帝,朱祐成了鬲侯(这个地方当时称为鬲县,是朱祐的封地,在今天山东德州市平原县一带)、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八。当然,他俩也变成了老男人。

    有一天,两位老男人坐在一起聊天,光武帝刘秀突然赐给朱祐一石(29.5公斤)蜂蜜。正当朱祐摸不知怎么回事的时候,光武帝突然感慨地问他:“你看看,这个蜂蜜和当年咱们在长安买的蜜,哪个更好呀?”——诶!对那段青葱岁月的怀念,真是溢于言表啊!

    看得出来:刘秀是个怀旧、重感情的男人,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有人情味儿的皇帝。当然,他也是一位非常会收拢人心的皇帝。

    4.关注时局

    就这样,刘秀同学一边租毛驴、做中药,一边坚持学习,最后终于把《尚书》学完。正史写的是“大义略举”,就是明白了这本书的大概意思。

    不对吧?《尚书》可是本好书,刘秀又爱学习,怎么不学精通了?只知道大概意思就不学了?

    其中的原因,史书中没有说,可能是因为:不是刘秀不学了,而是这个时候,王莽政权日趋衰败,一个大乱世正在拉开序幕。以刘秀的天赋,很可能看清了当时形势,就把学习重点放到时事政治上面。

    当时,王莽推出了很多新制度,每当朝廷颁布这些制度后,刘秀同学都会认真学习、研究。

    以他的悟性,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精神,并把这些政策的利弊、当前吏治得失、社会症结所在,分析得头头是道。而且,刘秀还会把这些东西讲给同学们听——这就是天赋,是天生的,不用教就会,实在是不服不行。

    这时的刘秀,已经从一个听大哥话、热爱农业生产的乡下小伙儿,变成了一个有思想、对未来有所期待的大学生。

    但是,如果说刘秀从这时起,就开始规划怎么当皇帝,可能性也不大。他毕竟还年轻,只是在天赋的引导下,刚刚关心政治,离他谋划天下还要等上好几年。

    刘秀关心政治的同时,也有意开始接触社会。他在长安城到处溜达,是“喜游侠”、“斗鸡走马”。

    既然说到“游侠”这个词,有必须要解释一下两千多年前的侠客,免得大家以后理解错了。

    “侠客”在今天是褒义词,但在两千多年前,这可不是什么好词。那时的“侠客”,指的是那些不遵守法律法规,喜欢私下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说得严重点,当时的“侠客”有点像今天的黑社会组织。

    以后还会经常提到:谁家养的宾客、谁家宾客犯了事,连累了主人。这些宾客,就和侠客差不多。等以后说到具体事,大家就能体会到。所以,千万别把当时的“侠客”,理解成今天说的侠客。

    不过刘秀“游侠”时,并没做违法犯罪的事,他也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解社会、积累人脉。

    除关心国家大事外,刘秀同学还特别留意一些小事。他观察人、和别人沟通的能力特别强。“游侠”后不久,就把长安城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是“俱知闾里奸邪”,意思就是:这片儿哪个人不错,可以多交往;哪个人不怎么样,以后要离他远点儿,等等。还有犄角旮旯、七七八八的事,刘秀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现在的居委会大妈有一拼。

    就这样,青年刘秀很快知道了社会真实的样子。到后来,他的经验越来越多,还帮熟人老乡打过官司,具体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