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205章

第205章

    戴家兴在村委会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上村主任苗志旺问戴家兴:“书记,开一个水果加工厂需要多少钱?”

    戴家兴说:“开一个水果加工厂需要多少钱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工厂规模、设备、场地租金、人员工资等。选择一个适合的场地是开水果加工厂的重要一步,水果加工厂的规模取决于您的业务需求和目标市场,规模越大,需要的投资也就越多。

    水果加工需要各种设备,如清洗机、去皮机、切割机、包装机等,设备的选择取决于俺们的加工需求和产品类型,设备的投资金额可以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水果加工需要雇佣专业人员,如加工师、包装工、质量检验员等,人员工资取决于所在城市、人员数量和工资水平,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费用,如水电费、物料费、运输费等。

    总的来说,开一家水果加工厂需要投资的金额较大。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咨询相关专家或行业协会,以便做出更准确的预算。同时,也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包括市场分析、产品定位、销售策略等,以便更好地规划投资和经营策略。”

    “书记,加工厂是分成怎么算?”苗志旺又问戴家兴。

    戴家兴说:“俺想以土地入股算,各位看行不行?”

    “行,这是最合理的,俺们不占便宜也不让投资方吃亏,公平合理。”村民代表苗福田说。

    “书记,俺们不能单方独断,要合理解决,本着互惠互利共赢的目的,如果俺们太贪心了,那么投资方会不干的。”党委委员戴家超说。

    “俺们可以坐下来与投资方详谈,现在没有具体方案俺们不好表态。”文书沈文强说。

    “行,文强做合作意向书,下次会议俺们再做表决。”戴家兴说。

    “书记,好的。”沈文强答道。

    “大家伙仔细琢磨琢磨,众人拾柴火焰高,俺们要抓住这次机会,争取加工厂早日建设,不要拖拖拉拉的,这样对咱和人家都不好。”戴家兴说。

    “是,书记。”众人答道。

    “主任有什么要说的?”戴家兴问苗志旺。

    苗志旺说:“没有。”

    “一会都到我家喝酒去,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桌面上提问徐总,酒桌上好说话吗,散会。”戴家兴说。

    戴家兴的妻子王静芳备好一桌子酒菜,戴父戴本初对戴家兴说:“儿啊,不管加工厂的事情到什么地步,不能亏了村里,也不能亏了你兄弟,咱做人要讲良心。”

    “是,老爷子,我一碗水端平。”戴家兴说。

    “你们喝酒我不参加了,你不能慢待了你兄弟他们,人家千里迢迢地来,又为俺们村做了那么多好事,不能让人寒心。”戴本初说。

    “老爷子,您放心,我不会做糊涂事。”戴家兴说。

    戴老爷子刚刚出去,苗志旺领着沈文强拎着烟酒来到,戴家兴问:“你这是做什么?”

    苗志旺说:“书记,为了村里的事情,不能让你一个人破费,我做主买了‘贵人道酒’和‘沂蒙山烟’,用的是公款,村里办事用公款不违章。”

    “好吧,在村务公开栏要公示。”戴家兴说。

    “是,书记。”沈文强答道。

    众人陆续到来,戴家兴对众人说:“家庭聚会,你们可以开怀畅饮,也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扭扭捏捏的像个娘们。”

    “哥,我大爷呢?”戴家超问戴家兴。

    戴家兴说:“去二爷爷家听‘柳琴戏’去了。”

    “二哥,什么是‘柳琴戏’?”徐志凯问戴家兴。

    戴家兴说:“这个问你主任大哥,他懂。”

    苗志旺于是清了清嗓子说:“柳琴戏是SD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SD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谓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3,保护单位为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ZZ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

    “苗大哥,柳琴戏有什么历史渊源?”徐志凯问苗志旺。

    苗志旺说:“听老辈人讲,柳琴戏形成的时间应该是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即1820年至1860年前后,距今两百年左右。其艺术形式的源头和发源地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是山东的临沂说。据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编撰的《沂州府志》卷四中记载:‘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日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孥担橐,邀侣偕出,目日逃荒,恬不为怪。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所宜劝禁以挽颓风。’根据这一记载,再加上一些老艺人的回忆和临沂历史曾流行柳子戏和肘鼓子、花鼓等与柳琴戏有渊源关系的说唱艺术等原因,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柳琴戏起源于山东临沂。

    二是山东枣庄滕县的武氏兄弟说。传说在一百多年之前,山东滕县东门外,有一家姓武兄弟,他们擅长当地的‘锣鼓铳子’,其后他们嫌锣鼓铳子单调不好听,便改唱随心所欲的‘怡心调’。因武大和武二原是唱‘周姑子’出身的,所以群众都称他们武大周姑子、武二周姑子。其后武大和武二的门徒为了尊敬师傅,避叫他们的名讳,便把周姑子改称'拉呼腔’,即拉魂腔。

    三是山东滕县东郭镇苏楼村苏家班说。这一说法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比上述三种说法都晚了许多,而且也没有系统的论证文章,但是这一说法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原因是因为这一说法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证据锁链和比较客观、科学的逻辑推理之上。这一说法最早的主张者是ZZ市戏剧研究室的吕传诚先生。他因主持《枣庄文化艺术志》的编撰工作,在发掘文化艺术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柳琴戏起源的线索,并在大量的、锲而不舍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柳琴戏起源山东滕县东郭镇苏楼村的说法。

    四是苏北的海州说。据说在明末清初时,苏北海州等地的民间流行着两种曲调,一种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农民为了抒发喜悦之情,根据当地所流行的秧歌、号子,创造出一种叫‘太平歌’的曲调。另一种是当地的猎户们在狩猎之余,根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并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叫‘猎户腔’的曲调。后来当地的三位民间音乐爱好者把‘太平歌’和‘猎户腔’糅和到一起,并不断地加工润色,再把当地的民间传说编成易于演唱的故事,进行演唱,从而形成了‘拉魂腔’。

    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随着大量的柳琴戏班社的建立和柳琴戏伴奏手段的日益完善,柳琴戏艺术已全面进人了它的成熟期并开始登陆城市,逐渐走向繁荣。

    清朝同治年间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仅山东滕县和峄县境内的有名有姓的柳琴戏班社,就多达一百多个,至于那些由一家一户或两三个人组成的无名无姓的流浪戏班,几乎每个村都有三五个。那时候在滕县和峄县的广大农村,到处飘荡着‘拉魂腔’的旋律,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清末咸丰至光绪年间,柳琴戏就被流浪游食的艺人们带到了流布区域的各地,完成了它的流布区域的拓展。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的不同,柳琴戏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柳琴戏,原称拉魂腔、拉后腔、拉呼腔等。1953年,在XZ市柳琴剧团建团前夕,经有关领导和专家共同研究,决定根据其柳叶状的伴奏乐器,把它改称为柳琴戏。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可了这一名称,正式把它定名为柳琴戏。”

    “苗大哥真是博学多闻,小弟佩服。”徐志凯说。

    “那里,我也是道听途说,至于对不对我就不知道了。”苗志旺说。

    “既然干老子去听戏,那咱们开始喝酒,苗大哥上座。”徐志凯说。

    “不行,客为大,您与刘兄弟上座。”苗志旺说。

    “苗大哥,都是自家兄弟,您年长,上座。”戴家兴说。

    “恭敬不如从命,刘兄弟与徐兄弟,俺们坐在一块。”苗志旺说。

    “好,我们听苗大哥的。”刘福全与徐志凯一左一右坐下说。

    “家超倒酒,文强倒水。”戴家兴说。

    “是。”二人答道。

    “文强,意向书做的怎么样了?”戴家兴问沈文强。

    沈文强说:“大纲我列出来了,细节有待研讨。”

    “你先说个大概,让徐总听听。”戴家兴说。

    “是,书记。”沈文强答道。

    沈文强滔滔不绝地说出三章七条二十一款,徐志凯听后暗自点点头,等沈文强解释完,徐志凯说就照这个意思办,具体细节交由梁玉红与办事员协商。

    是晚,众人开怀畅饮,除了徐志凯保持清醒,其余的人带着浓浓的酒意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