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存亡之秋 » 第十五章 钟士季兵指剑阁

第十五章 钟士季兵指剑阁

    新一日。

    姜维、廖化走到白水关,离阳安关口仅剩一日路程。刚到这里,便收到阳安关口失陷的消息。

    同一日,张翼、董厥率军也赶到白水关。

    话说张翼、董厥二人为何现在才到这里,一来是从成都出发路程较远,二来是二人没有意识到阳安关口会很容易丢失,便未尽全力进军。

    关口失陷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击了前往支援的诸位将军。

    特别是姜维,他感到特别痛苦。

    白水关城楼上,姜维站在那里,沉默不语。

    旁边廖化看不下去了,道:“早知如此,我不该待在阴平,直接去阳安关口。但圣上命我接应大将军,我又不能如此,哎!”

    张翼道:“我与董将军预计关口能守住一二个月,可怎知敌人这么快就夺下关口,出人意料。”

    董厥道:“我军一路并未停留,只是到汉寿联络胡济将军共同出兵,他以保卫汉寿为名,不愿前往,我军便继续赶来,未曾想到还是慢了!”

    李密走到姜维身边,道:“大将军,钟会攻下阳安关口,下一个目标就是走金牛道,进军剑阁,望大将军早做决断!”

    廖化、张翼、董厥皆道:“望大将军早做决断!”

    姜维回头看着众将,道:“诸位将军,这一个月来,我国损失阴平、武都,及汉中一部,可谓损失不小,但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不利,抵挡魏军,还有转机。”

    众将听后感到神奇,廖化道:“大将军可有退敌之策?”

    姜维道:“阳安关口虽失陷,但没有军士报告汉城、乐城、黄金失陷,这便说明这些城关还掌握在我汉军手里,这就为将来反击,带来了希望。而我大军汇合于白水关,不下五万人。向前不行,那我军就向后退守剑阁。剑阁乃蜀北雄关,只要我军坚守于此,魏军人数再多,也不能入蜀。”

    李密道:“我明白了,以剑阁代替阳安关口,将魏军阻挡在蜀外,等待军情有变,再给与反击。”

    廖化道:“五万人守剑阁及附近险要地带,掌控汉中入蜀的三条要道,即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这样敌人虽攻破阳安关口,却再无力为继。”

    张翼道:“剑阁是丞相专为对付魏贼南犯开辟的军事要地、蜀北屏障,我军坚守剑阁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董厥道:“可计策可行,请大将军下命令吧!”

    于是众将皆请姜维下令。

    姜维见意见一致,立即下达命令,全军放弃白水关,退到剑阁建立新的防线。

    姜维这边退守,钟会那边西来。

    此时他走到汉城城下,单骑靠近城门,表明自己身份,向城楼喊话,叫守将蒋斌出来对话,然而蒋斌副官传话谢绝好意。

    钟会知道蒋斌是蜀大司马蒋琬之子,蒋琬家族在蜀中颇有名望,见喊话不成,于是他于城外写下书信道:“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当洒扫坟茔,奉祠致敬。愿告其所在!”

    通俗意思为:巴蜀地区具有贤智文武的人才很多。至于足下你、诸葛思远(诸葛瞻),就好像草木一样,与我是同类的人。敬重桑树梓树一样的父母,这是从古至今世代所尊崇的事。我今西来蜀地,打算瞻仰令尊大人的公侯墓地,我会去清扫墓莹,祭祀而表达敬意。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令尊大人的墓地所在!

    写毕,钟会命人传信。

    不久,蒋斌收到书信,他并没有亲自前往说明,也没有登上城楼告之,他选择回信,道:“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讬通流,未拒来谓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县,卜云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迈,乃欲屈驾脩敬坟墓。视予犹父,颜子之仁也,闻命感怆,以增情思。”

    通俗意思为:得知你以我为知己,我愿与你为气味相投之人,于是文雅的进行书信交流,我没有拒绝你的理由。我父亲当年患病,逝于涪县,占卜者说那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当地安葬。我已经知道你西来蜀地,竟然要屈驾瞻视墓地以表敬意。颜回视孔子如父,这是他的仁德。当我知道你的想法后使我颇为伤感,更增加了我的情思。

    钟会收到回信,阅之,又交于众人传阅。

    见蒋斌这般态度,众人劝钟会放弃,钟会在众人面前赞叹蒋斌忠义气节,之后离去。

    之后,钟会到达阳安关口。

    胡烈开门迎接。

    钟会骑马进入,下马登楼,站在城楼上目视这座汉中门户之城。

    钟会对胡烈道:“你看这城关修得如此坚固,若不是蒋舒不战而降,我军再付出十倍努力,怕也难以夺取。”

    胡烈道:“是的,蒋舒一降,关口仅剩一半人马,我再略施小计,骗开城门,仅一夜时间,便拿下此城。”

    钟会道:“等战事结束,我会上表天子,奖赏你与众将士。”

    胡烈道:“谢将军!”

    钟会叹了口气,不解道:“这蒋斌姓蒋,蒋舒也姓蒋,怎么区别会这么大?”

    杜预靠近,道:“蒋斌是名门之后,蒋舒则乃无名之辈,自然有所区别。”

    钟会点了点头,对邓殷道:“邓主簿,现在可以拿来文书了。”

    于是钟会站在城楼之上,书写攻克阳安关口的军情,留下大名,命人快马传至洛阳。

    再之后,钟会视察阳安关口各地,进入仓库,看到仓库中堆积有大量物资、粮食,于是命令补充军队。

    又一日,钟会坐于阳安关口之关中都督府大堂,开始写《移蜀将吏士民檄》。

    第一段: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恨也。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通俗意思为:过去汉代国势衰微,国家分崩离析,生灵百姓,几乎殆尽,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明威武圣人之才,消除混乱并恢复秩序,拯救濒临颓危的百姓,恢复天下安宁。高祖文皇帝(曹丕)顺应天意,顺乎民心,登基称帝。烈祖明皇帝(曹叡)继续发扬功业,恢弘开拓大业。但我疆域之外,有与我不同的政权和风俗,那里的天地百姓没有沐浴浩荡的王业。这是我三位圣祖甚感遗憾的事。而今皇帝圣德贤明,继续光大前代伟业,辅佐大臣忠诚贤明,辅佐王室,安排政事,实施恩惠,所以万邦亲和,德泽遍及蛮夷使得肃慎纳贡称臣。可怜巴蜀人,唯独没有成为国民,同情那里的百姓,劳役还没有停止。所以皇帝命令全军,奉行上天的处罚,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镇西将军我钟会等率五道大军,齐头并进。古代行军,以仁义为根本,以大义来整治。朝廷的正义之军,通常有征伐而没有交战。所以虞舜舞盾斧而有苗臣服,周武王散殷商钱粮于百姓,表彰殷商贤臣的义举。如今我奉朝廷命令而统帅大军,遵循以文德告谕百姓的古训,以此拯救百姓之命,并且想炫耀武力,以求一时的痛快,所以这才大略陈述形势的安危,希望你们能敬听我的劝言。

    第二段: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中更背违,弃同即异,诸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畜力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陈。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此皆诸贤所亲见也。

    通俗意思为:益州先主刘备以雄才大略,在北方兴兵,在冀州、徐州等地受制于袁绍、吕布,我太祖武皇帝(曹操)为他解围,彼此结下友情。不料中途违背,抛弃共同目标选择不同的道路。诸葛孔明还图谋秦川,姜伯约也不断出兵陇右,对我边境劳师动众,侵害我氐羌民众。当时国家多有变故,所有没有出动军队进行讨伐。而今边境安定,国内无大事,朝廷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集中兵力进攻一个方向。而巴蜀地区只有一个州的兵力,又分兵守卫,难以抵御全国的军队。在段谷、侯和,你们就伤了元气,难以抵挡我军强大的攻势。近年来,你们频繁出兵没有一年安宁,征夫连年作战,士兵疲惫不堪,难以与自愿前来帮助朝廷大军的百姓相比。这些都是作为贤者的你们亲眼所见的。

    第三段:蜀相壮见禽於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贤所备闻也。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陈平背项,立功于汉。岂晏安鸩毒,怀禄而不变哉?今国朝隆天覆之恩,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仇贼,还为戎首。咨困逼禽获,钦二子还降,皆将军、封侯;咨与闻国事。壹等穷踧归命,犹加盛宠,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哉!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错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旧业,农不易亩,巿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岂不美与!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通俗意思为:古蜀丞相陈壮被秦所擒,公孙述被吴汉所杀。九州的险要地区,并不是某一姓能长久占据的。这些事众位贤者也听说过。聪明的人能预见危险,睿智的人能够防止灾祸,因此微子离开殷商,长久为周朝的宾客,陈平离开项羽,为汉朝立下功劳。你们苟且偷安就如饮毒酒,只知吃蜀国俸禄而不能有所变通吗?而今朝廷扩大如天宇覆盖一般的恩惠,在宰辅弘扬宽恕的恩德,先行恩惠而后行诛讨,爱惜生灵而厌恶杀戮。之前吴将孙壹率部归顺朝廷,得到了高官,恩宠与赏赐很大。而文钦、唐咨是反叛朝廷的大罪人,背叛君主而成为朝廷仇敌,在返回中原时还作了叛贼首领。唐咨在走投无路时被擒获,文钦的两个儿子投降,都被任命为将军,封为侯;唐咨还参与国家大事。孙壹等人在走投无路时归顺朝廷,都受到很大宠信,更何况巴蜀能见机行事的贤者呢!如能明察成败,高瞻远瞩,走微子的路线,学陈平的做法,那你们的福分与古人相同,也会遗福后人,百姓士民,安居乐业,农田不废,市场照样繁荣,远离如同累卵的危险,投向永远安定的大福,难道不是很美好吗?如果苟且偷安于一时,执迷不悟,大军压境,玉石俱碎,到时候即使后悔,也为时已晚了。请你们仔细考虑分析厉害关系,为自己求得更多福气,也请你们把这篇檄文互相转告,使得所有人都知道。

    写毕,钟会交于杜预,邓殷、羊琇、向雄等僚属先后过目,又命令抄写多份,发往各地,以此檄文劝降蜀地还在抵抗的军民。

    钟会到阳安关口第三日。

    钟会对众僚属道:“昨日写下檄文,命令发往蜀中各县乡,那么今日就要做另外一件事。”

    杜预道:“将军说的是祭祀蜀相诸葛亮。”

    钟会道:“为了表明我国乃仁义之国,王师乃仁义之师,理应派人前去定军山,祭祀蜀国已故丞相。以此安抚受惊多日的蜀地军民,使更多人早日打开城门,以礼归降。”

    杜预点了点头,道:“将军为何不亲自前去?”

    钟会道:“剑阁近在眼前,我将率领大军攻取,此时不便分身。”

    杜预道:“派谁前去为好?”

    钟会想了想,道:“羊参军、向功曹,你二人替我去一趟定军山。”

    羊琇、向雄道:“遵命!”

    二人欲走,钟会又叫住道:“且慢,你二人一定要郑重祭祀诸葛孔明,这样蜀地百姓才能感受我国之仁义大德。”

    羊琇、向雄道:“诺!”

    羊、向二人走后,胡烈等将领走进大堂。

    胡烈道:“钟将军,十万大军抵达阳安关口已有三日,请问何时出兵剑阁。”

    钟会看着他,道:“胡烈听令!”

    胡烈道:“末将在!”

    钟会道:“我命令你率先锋,今日启程,先夺白水关,再逼进剑阁。”

    胡烈道:“诺!”

    钟会道:“其余众将听令!”钟会拔出佩剑,指向前方道:“明日全军南下,进攻剑阁!”

    众将道:“诺!”

    于是钟会下达了下一阶段的作战命令。

    不久,定军山。

    羊琇、向雄来到诸葛亮墓,见墓前有祠堂,于是进堂。

    祠堂中央有诸葛亮塑像,二人来到像前,敬拜。

    之后,走出祠堂,来到墓碑前,香火祭祀。

    完毕,二人看着诸葛亮墓,羊琇道:“向功曹,你可知钟将军为何只遣人祭祀而不亲自前来?”

    向雄道:“钟将军统领大军,即将进军剑阁,岂能分身。”

    羊琇道:“那向功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向雄惊讶,看着他道:“羊参军,看来你知其深意,还请指点。”

    羊琇道:“钟将军的雄心覆盖巴、蜀。所以他需要尽快完成功业,成为名垂史籍之人。根据军情,蜀将姜维已经退守剑阁。若不能趁姜维立足未稳之际给与消灭,那么再想入蜀中,可就难了。”

    向雄道:“我好像明白了,所以他命令三位将军包围汉城、乐城、黄金,而自己选择西入阳安关口,没有打算长留汉中。”

    羊琇道:“破剑阁,斩姜维;进成都,灭西蜀。这乃是我魏国建立几十年来从未有过之壮举,所以为了早日实现,他便遣你我而来。”

    向雄缓了缓,道:“可我依然认为,他亲自祭祀,或许更好。”

    见他这么说,羊琇看着他,没有再说什么了。

    同一时刻,镇西将军钟会的兄长后将军都督荆州军事钟毓,此时在荆州襄阳,重病不起。

    钟毓长子钟骏在其身边,不解道:“父亲前一日尚好,今日为何突然重病。”

    钟毓道:“我与你叔父每每相反,或许是你叔父此时扬威巴蜀,所以天意要责罚我,让我一病不起。”

    钟骏焦虑道:“那..那该怎么办呢?”

    钟毓道:“你的叔父才智冠绝天下,定能平定巴蜀,超越前辈。可是,若真到那时,我钟氏家族将面临灭顶之灾啊!”

    钟骏惊讶,道:“那又如何是好呢?”

    钟毓咳嗽数声,道:“我离开洛阳时,向司马公说明此事,他承诺若你叔父作乱,不波及家族。所以将来若遭遇牢狱之灾,你便向司马公提起之前承诺,司马公便会赦免你等。”

    钟骏松了口气,道:“我明白了父亲,你好生休息,病一定会康复的。”

    此时阴平桥头。

    魏将邓艾率领西路军与魏将诸葛绪率领中路军,在此地‘失败’会师。

    此刻邓、诸葛二人脸色皆挂不住,因为二人是参与伐蜀的三大主帅之二,目的是将姜维长久困于沓中地区。然而结果确是二人虽取得一些军事进展,却让姜维从自己的两路合围中跑掉了。

    于是二人会师后,一人把军队驻扎于桥头以西,另一人把军队驻扎于桥头以东,隔江相望,互不来往。

    或许,在邓艾心中,虽然抢先占据阴平桥头,但却让姜维轻易逃走的诸葛绪,就如同一头蠢猪。

    或许,在诸葛绪心中,进攻沓中多日,但却只歼灭姜维一部断后军的邓艾,这表现就像庸才。

    无论二人再怎么私下埋怨,但结果已无法改变。

    又为了缓解二人及两军之间的矛盾,二人决定明日开一场通气会,讨论今后的打算。

    另一方面。

    胡烈很快占领白水关,便向剑阁进军。

    钟会亲率大军,也已经走出阳安关口。

    钟会手握十三万魏军,包括胡烈在内共十万主力兵锋直指剑阁,另有三万人留在汉中诸地及包围汉城、乐城、黄金。

    钟会对手姜维,有六万余汉军,其中姜维直接指挥五万人守卫剑阁,另有一万余人坚守汉中之汉城、乐城、黄金。

    在不久的将来,以剑阁为主战场,曹魏与季汉之间,将进行一场战略决战。

    这是汉、魏两家五十余年,经历刘备与曹操、诸葛亮与司马懿、姜维与邓艾、钟会之三代人的终极较量。

    那么这场较量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之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卷。

    第六卷,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