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香巴拉之地球战士 » 056 上士道的路

056 上士道的路

    听一位老师兄说,阿罗汉成就了禅定以后,总是处在定中,因为禅定的那种感觉太舒服了,语言无法形容,所以阿罗汉经常在定中定很久。

    成就了中士道,就永远不用再轮回了,永远地解脱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这太好了,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卓阳最喜欢动脑筋,他问师父,这么好的情况,为什么还要往上走?这不是终极的路吗?

    不是的,这不是终极的道路,只是有些人的智慧不是最利根的根器,所以到了中士道就停下了,师父是这样回答的。师父继而又说,所谓过河不用挽两次裤脚,如果是最利根的根器,就应该得到出离心以后,马上进入上士道。

    说完师父紧盯着卓阳,卓阳明白说这是师父在对他说,你不能这样,你要快快进入上士道、快快继续、用最精进的状态去做,千万不要懈怠。

    师父继续补充,阿罗汉最后还是要朝最究竟的路上走,诸F、如来一起弹指,把阿罗汉从定中唤醒,让他们继续修行,最后还是要去成就大菩提,但是这样在时间上,就用的太长太长了。

    所以你们要发大心,发大的愿望,一鼓作气,不要停留,要想想自己究竟为什么来修行?

    只是为了自己吗?只是为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有限的人吗?

    要经常去把这个重要的问题想明白,要彻悟这个问题。

    师父继续讲解上士道。

    上士道主要修的是慈悲心、菩提心、六波罗蜜多、四摄。

    首先要明白慈心,是愿众生具足安乐及安乐因的意思。希望六道众生都具足安乐的生活,并具足安乐的生活的因,你发出来的这种心就叫慈心。

    悲心是愿众生远离苦恼及苦恼因,就叫悲心。慈心和悲心加起来了,就是慈悲心!

    在慈悲心的基础上再发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成就大菩提的心,就叫菩提心。

    发这个心有两个方法:第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第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我们通常先发的是“七支因果发菩提心”。七支因果发菩提心的七支是:认定众生是母亲、思念母恩、报答母恩、发慈爱心、发悲悯心、发增上责任心、发菩提心,这七个就叫“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这七个里面,第一个是很重要的:“认定众生是母亲”。我们要认定六道众生全都是自己的父母亲。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们在轮回里面转世无数次,每一次转世都有一个父母亲,我们做人做了无数次都没有解脱,但每次做人都有父母亲。六道轮回里面所有的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亲,连蚂蚁蚊子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亲。都是对我们有恩情的众生。首先要明白这个。你的亲人也好,冤家也好,都对你有恩,前前世世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亲。

    这个想起来了,再“思念母恩”。母亲对孩子有多大的恩?有非常非常大的恩。一岁到五岁为止,母亲对孩子的恩特别特别的大。

    如果从怀孕到出生后五岁为止,没有母亲这孩子就活不了,小孩子总是磕磕碰碰,无数想不到的危险都存在,母亲每天都救孩子很多次的,如果没有母亲的照顾,小孩子很难安全长大。

    这些恩都要想一想。现在自己想一想,自己的身上没有什么疤痕是父母亲的恩,父母保护得好,所以没有疤痕。自己现在能够识字写字,都是父母亲的恩。父母把你送到学校里面去。你才能有这个学问。你活到现在为止就是父母的恩。没有父母的时候,一岁两岁,饿死、摔死、病死都有可能。

    思念母恩再“报答母恩”,要报答母恩,报答六道众生,这么多的众生的恩,你怎么报答?你首先要把报答母恩的这个心建立起来。然后怎么报答,再慢慢想。

    发慈爱心,对所有的众生发慈爱心。愿众生具足安乐及安乐因的心。

    发悲悯心,愿众生永离苦恼及苦恼因的悲悯心。

    发增上责任心。六道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担子,自己想承担的这一种勇气,这一种心,要建立、树立起来。

    有了增上责任心之后再想想,让六道众生父母亲离苦得乐,我有这个责任,但我没有能力,谁有能力呢?想一想,F才有这个能力。我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成就,所有众生离苦得乐我先要成就,这种心就叫“菩提心”。

    有了这种心之后,你再做“自他交换发菩提心”的时候,增长这个菩提心。自己的善根与福报,自己的快乐,都送给他人,他人的障,痛苦,烦恼通通吸到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我执上面,这个就叫交换。

    这个交换的过程当中,你发慈悲心发得很好,慢慢你的菩提心会增长。有时候交换修得很好,真能够吸引过来他们的痛苦、他人的病痛全部可以吸引过来。

    有这种能力才交换,自己慢慢会好起来。没有这种能力,千万不要做。

    菩提心之后要修的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布施可以分三种:财物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

    里面最殊胜的就是法布施,帮人家开智慧等等就是法布施,这种意义非常非常得大。

    无畏布施就是放生,救众生的命就是无畏布施。

    财物布施是帮助穷人或者需要帮助的人。

    持戒般若蜜多,持戒有三乘戒律,你受了里面哪一个,你就好好清静它,都清净,这就叫持戒。

    忍辱般若蜜多。怨、害,人家怨你,害你都要修忍辱,当作消障。不会有无缘无故的东西。人家骂你也好,怨你也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因、果。

    来的时候,乐意接受很重要。如果你不乐意起嗔恨心,这个障会增长,一下子就增长很多。你乐意地接受了,那么一次性就消掉了。

    修行上面忍辱,比如说:今天给你们讲,你们坐在那边,这里痛那里痛,腰痛,脚痛都要忍。

    精进般若蜜多,精进在学习上面精进,修行上面精进,念上面精进就可以了。

    禅定般若蜜多,你们现在还做不了禅定,你们以后,再看书里面讲的很清楚。

    禅定是修定下来的一个方式方法。首先你要把定处弄清楚,定处越小越好,你的定处这么大,你的心散的范围就这么大。如果你的定处只有一粒念珠这么大,你的心就集中到这么大。如果你的定处只有芝麻这么小,那你的心就集中那么厉害。定处越大,心散得越大;定处越小,心集中力越厉害。

    所以我们修禅定的时候,如果你是内道,定处就是世尊或者是自己的本、尊。小小的,一粒芝麻那么小;观想在头顶,或者是观想在心口,或者是观想在空中,哪里观想舒服就观想在哪里。观想了以后,你再慢慢把定处定下来,最起码也需要一个月,慢慢想。

    想的时候,首先,大概地身体全部想下来。那么小小的身体想下来了,想下来了之后然后再把脸部想出来,脸部里面特别是眼睛,眼睛里面的黑白全部要想清楚。

    然后慢慢想牙齿,慢慢上半身,下半身,慢慢想出来手指,慢慢把全身各毛孔,全部想出来。想出来之后,这个位置就叫定处。

    定住定下来了之后,再把心定在那边。心定在那边,慢慢定,真的定下来了那就不得了。

    真的定下来的过程中有两个障碍:第一、昏沉,有想睡觉的那种昏沉,心定下来了,不紧不松。太紧了,心会跑到外面去;太松了,心会沉下来。不紧不松的那一种状态,那一种状态心定在定处上。如果心跑到了外面,用一个随支心把它拉回来,怎么拉都拉不回来,你就站起来,不要打坐了,看看书,走一走,顶礼顶礼再打坐。如果心沉了,就好像是睡觉的那种状态,你掐自己也好、打自己也好、脸上洒凉水也好,就用各种方式来把自己清醒出来。

    真正的心定下来了之后,你的智慧会增长。一粒小小芝麻那样大的眼睛的黑白,你都能够分出来。你的智慧集中得这么厉害,那时候你心定下来了,你再分析事情,小小事情,你都能够分析出来。

    禅定成功了,再修智慧,修智慧波若波罗蜜多。

    智慧分世俗谛的智慧和胜义谛的智慧。那我们要修的是胜义谛的智慧。胜义谛的智慧是:人无我,法无我;就要修无我智慧。无我智慧修出来了,能断烦恼障、能断所知障、能断一切障。

    成F,福报要圆满,烦恼障、所知障全部彻底断除。能力要圆满。那么障碍断掉了,能力自然会圆满,能力就出来了。这很重要啊。

    六般若蜜多之外修“四摄”。真正修到自己能讲授的时候才修“四摄”。为了度化六道众生需要“四摄”:布施、美言、利行、同事。

    美言,该赞美的时候赞美一下,该骂的时候需要骂一下。作为一个真正的师,对弟子想尽一切办法,左绕右绕,慢慢把他引到正途上面去。

    对有些弟子来说,对他赞美,在修行上对他会有很大鼓励,那你要赞美。对有些弟子来说,你赞美了,他不但不修行,还起傲慢心,那不能赞美,赞美了就是错误的,这就美言。

    同事,叫弟子们修什么,师父自己也修。有时候教弟子们修三士道,师父不修,弟子们看到会想,师父叫我们修三士道,他自己不修,他自己还要修另外的什么东西更殊胜,那一种弟子也有。给弟子教的,师父自己也要修。这就是“四摄“。

    三士道现在就这样简单地给大家讲完了,你们要好好地去学习。

    师父每次坐在那里,讲几个小时,也是神采奕奕,一点都不累。

    我们只是坐在那里,都觉得累,这区别太大了。

    所以各种场景都是我们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