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古一人王阳明 » 第二十章 王阳明的军事思想

第二十章 王阳明的军事思想

    在正德十二年二月到正德十三年三月之间,王阳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面,连续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漳南战役、横水桶冈战役、浰头战役。这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彻底解除了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毗邻区域各山寨的地方武装,使当地人民的生活重新归于安宁。

    今天我想回过头去,和各位朋友来探讨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回顾这三次战争,其中究竟体现了王阳明一些什么样的战争思想、军事思想,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想来讨论一下王阳明是不是镇压农民起义。

    下面我们主要谈王阳明的军事思想,我想把它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从阳明先生三次战争的具体的军事实践来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特别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争最重要的是在于伐谋,兵战之道无非攻守,既要攻又要守,要攻是要无坚不摧,要守那就是无坚能摧,这才是善于攻防的。

    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知己知彼的,知己知彼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一次战争之前,王阳明实际上都花很大的功夫去做战前的准备,战前准备那就是要切实地了解敌我对峙双方的力量对比,要包括兵种、装备、士气、双方士兵的作战能力等,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针对实际情况及时予以解决。

    我们举个例子来讲,在漳南战争之前,王阳明了解到官兵的兵源不足、军费不足,作战能力很差,王阳明随即做出决定,从民间选拔骁勇善战之士,补充到官兵队伍当中来,切实地提升了官兵的作战能力。这些战前的准备工作,毫无疑问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就是孤立敌人。就阳明先生在战争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策略来看,这种孤立内容实际上是相当丰富的,它既包括对于各主要交通要道的切断,还包括敌人各不同山寨之间相互联系的切断,还包括民间各村庄里头可能有的和山上之间联系的切断。这不只是交通要道上的物理意义上面来讲的,地理意义上面来讲的孤立敌人,更重要的还包括信息上的孤立敌人。

    我们都记得十家牌法,十家牌法是阳明特别重视的,也是自己首创的一种手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切断民间和山寨之间的信息往来。这种信息上的切断,那就使敌人处在明处,而我方是处在暗处,我们可以了解、清晰地掌握敌方的各种动向,而我们的情况、对方是不了解的。这种孤立敌人的策略,是确保战争取得顺利进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三个方面,我们也可以说,王阳明是非常注重军队的自我建设的。强化军队的自我建设,形成在军事上一切行动听指挥,是确保战争取得胜利的有效手段。我们同样也记得,漳南战争之所以在进行的过程当中,会陷入困境,主要就是因为广东方面的军队不用命、不听指挥,不是按照预先的进兵路线去推进,结果被敌人钻了空子,使战场上的情况陷入僵局。

    战争结束之后,王阳明总结战争的整个过程,他开始向朝廷要权,他要求朝廷赋予他提督军务的军事权力,实际上那就免除了各种各样掣肘的事情,使他本人能够掌握最高的军事统领权,那就可以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号令严明,行动一致。

    我们同样还记得,王阳明为了提高官兵的整体作战能力,他对军队进行了改编。军队改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军队相互之间的联系,凝聚战斗力,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军事行动更加有效。

    强化自我军事建设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破除依赖思想,不论是在漳南也好、横水桶冈也好,还是浰头也好,所有这些地方一向来所形成的常态,反而是动辄调用狼兵、调用土兵,在军事上有依赖外援的思想。阳明先生在所有这一系列的战争之中,要破除的就是这种依赖外援的思想,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强化自我军事能力的提升,破除依赖思想。正是因为这样,不仅是提升了官兵自身的作战能力,事实上,为攻敌不备造成了契机。

    再一个方面,麻痹敌人,消磨、取消、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在战争的实际过程当中,王阳明为了达到麻痹敌人作战意志的目的,他往往利用间谍,散布虚假消息。我们举例来讲,比如说在漳南战役陷入僵局之后,当时王阳明就散布虚假消息,说我们现在正是春耕时节了,敌人很强大,我们一下子也打不下来,算了先不打了,我们要调整官兵,请调狼兵,我们要等秋后再战。

    这个虚假消息发布散布之后,实际上就起到了麻痹敌人的作用。而等到敌人一旦战备松懈,战机开始出现,阳明就立即调集各路军队,实施围攻,终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打横水和桶冈的时候,同样为了麻痹敌人、消磨敌人的战斗意志,他曾经给浰头发布安抚性的告谕,而这个告谕实际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使浰头不至于去派兵去增援桶冈,这既是孤立敌人的策略,也是麻痹敌人的策略。

    我们将来还会看到,在平定朱宸濠谋反的战争之中,间谍和虚假消息的散布,是对整个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我们以后会说到。兵法本来就是说“兵者,诡道也”,所谓兵不厌诈,在军事上诡道的运用,这一系列的所谓的诈术,反而是正体现了王阳明卓越的军事智慧。诡道正用,那就是正大光明之道。

    再一个方面,王阳明在整个军事谋略的过程当中,在进行军事部署的过程当中,他往往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几乎使敌人逃无可逃,不论是漳南也好,还是横水也好、桶冈也好,还是浰头也好,他往往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十数路军队同时向一个山头进攻。孤立敌人的目的,原本就在于使敌人处在官兵军事能力集中打击的范围之下,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体现了王阳明这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对于已经被孤立起来的敌人,阳明往往是多方面包抄合围,使敌人始终处于军事打击的范围之内,毫无疑问,这对战争的最后胜利是一个有效的保证。

    再一个方面,我觉得王阳明是非常善于把握全局的,是能够始终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为了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王阳明对战争的整体谋略、整体部署,都是从战局的整体来着眼的。在整体着眼的同时,他往往又区分出有主有次,哪个更重要,哪个是首要。

    比如说在讲横水桶冈的时候,我们简单谈到过这个事情,当时的其他军事将领都认为应该先攻桶冈,桶冈更重要。王阳明对于整体的实际军事形势分析之后认为,必须先横水,再左溪,最后合围桶冈,有主有次,步步为营。这些实际上都体现了他要把握战争主动权的思想,一旦战场上出现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他总是能够设法使战争的实际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方面去转换。灵活多样的战术,那毫无疑问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有效方式。

    在打浰头的时候,他设计诱捕了池仲容,使得浰头群龙无首,陷入混乱,这是官兵合围浰头过程中一个决定性的环节。当敌人逃进九连山之后,漫漫大山,形势是非常不利的,王阳明立即又调整了军事策略,让自己的官兵穿上敌方的衣服,混迹于敌人的队伍中,浑水摸鱼,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始终使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而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再一个方面,我想说的是铁的纪律,王阳明军队的纪律是非常严格的,他所颁布的军令是极为严格的,可谓是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严明的纪律毫无疑问是军队之所以有战斗力的一种体现,比如说我们曾经说过,他在颁布军令,其中规定军队行军或者驻扎在居民区的时候,不得损毁百姓一草一木,这不只是他爱民的体现,更是他这种根本的、严明的、严格的军事纪律的体现。纪律严明,从军队方面来讲,毫无疑问是强化了整体的作战能力,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自己另搞一套。

    另外一方面,也因为他不损毁百姓的一草一木,所以他也是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我想这些方面是王阳明在军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很突出的一些东西。我还想说的另外一点,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王阳明关注民生。

    战争本身不是目的,在阳明看来,战争的根本目的实际上就是要使人民重新能够安居乐业,能够使生活、生产回归到一种良好的秩序之中。所以他每一次战争真正结束之后,都为战后民众的、老百姓的生活与生产秩序的恢复重建、长治久安殚精竭虑。

    那些具体的策略、具体的做法,比如说他在漳南战役结束之后,他添设的平和县;横水桶冈战役结束之后,增设了崇义县;浰头战役结束之后,添设了和平县,新县制的设立对这些地方加强政治管理、推行道德教化、建立社学、歌诗习礼等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们都说王阳明是个军事天才,没错,从古以来,作为文人,而又能够率兵打仗,并且可以说是战无不胜,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事实上并不多见。但是我同样想说,王阳明的这些军事思想和军事才能,并不是没有来由的。正是当年对于兵法的深刻钻研,熟读兵书,为王阳明在实际的战争当中能够取得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书上读来的未必都是适合实际用途的,江西一系列的战争,王阳明一方面是把原本习得的军事知识运用于这一个现实的实践;另外一方面,他之所以能够在具体的战争过程当中,随时调整自己的作战方略,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重新做出部署,重新进行策略的调整,确保战争最后的胜利等,所有一切实际上是在他处在那样一个战争环境当中,实际习得的,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讲,那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至少我个人觉得,阳明先生的这些军事思想,是他过去对历代兵法进行细致研究的心得在实战中的运用。同样的,他的这些军事思想,对中国此后是有影响的,他同样也成为王阳明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接着我想和各位朋友来讨论一个问题,王阳明在四省毗邻区域这一系列的战争,是不是镇压农民起义。

    过去我们传统所形成的一种观点,就是王阳明是镇压农民起义,说王阳明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复杂性的。当时四省边界地区这一系列的所谓的盗贼生发,朝廷在阳明之前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开始派出军队去进行围剿,只不过最后都失败了。

    这一系列的情况毫无疑问,是和当时明朝的实际的政治统治是有关系的,到了正德年间,这种政治上统治的黑暗,实际上就显得更加突出。所有这各个地方的所谓的山寨、所谓的盗贼,原本也都是所谓山谷穷民,朝廷的良民。怎么会变成盗贼的呢?和朝廷总是对这些地方一味地施以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强权统治,毫无疑问是有直接关系的。

    王阳明对这样的一些情况,并不是说不了解,他了解得很清楚。我们记得,他在北京的时候曾经给他的父亲王华先生写过信,在这封信里头就非常清楚地揭露了正德皇帝之荒唐;并且曾经提到过,十三省唯南直隶和吴浙两地没有盗贼。那就可见,在那个特定的这个历史阶段当中,正是朝廷的这样的一些统治,造成了山谷穷民啸聚山林,占山为王,形成了所谓的盗贼。

    从当时各个山寨的具体情况来看,的确他们不只是打劫,事实上是有攻打府、州、县这些行为的,你像蓝天凤,就曾经几次把南康县打破。三大战争尤其是浰头战役结束之后,王阳明实际上对于当时的这些情况,在他给朝廷的上书当中是有所分析的,并且是有所区别对待的。

    他曾经谈到,上犹、南康(实际主要指横水、左溪等地),虽然有僭窃不轨之名,也就是说他们有某种政治上的图谋,动不动要打南康县,打县城;但是,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却是劫掠焚烧是嗜,主要是打劫百姓、抢劫村庄。至于浰头,也就是池仲容这些人,那就不仅仅是打劫民众,“而实怀僭拟割据之志”。

    实际上就是池仲容他们有了多一层的政治色彩。笼统地来讲,王阳明的这一系列战争行为,是不是镇压农民起义,也就是说究竟我们怎么来定义或者说定性当时各地的这些山寨的实际性质,是有点复杂的。

    从总体上面来看,我觉得是这样,我发表一个我个人的未必成熟的想法。从我们今天的价值观点来看,我们往往会认为王阳明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是镇压农民起义。但是他们这些人,包括谢志山也好、蓝天凤也好、池仲容也好等等这些人,他们事实上不只是怀有僭拟割据之志,又有更为频繁的剽劫掳掠之事,他们四处活动,事实上是给当地普通百姓的正常生活是带来破坏的。

    从这个意思上面来讲,实际上他的活动的性质,就不能算是单纯的农民起义,这是一个方面。

    再一点,农民起义,按照我们过去的观点,是要有政治上的根本意图的,既怀有这样政治上的一种根本意图,那么他们应该有更加远大的一种志向。可是从所有这些地方的具体表现来看,包括蓝天凤、池仲容这些人在内,事实上还没有达到那样的一种高度,仍然是在抢劫、掳掠。

    即便打破南康县,像蓝天凤曾经两次打破南康县,如果他真的农民起义,需要两次打破吗?他打进去以后,事实上他抢劫一番,他又回到山上去了;钱花完了,他又去打破,又抢劫一番,又回山上去了,那就和我们所理解的农民起义的实际表现差距较大。这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

    再一点我还想说,所谓的价值观,原本是具有时代性的。在王阳明的那个时代,尤其是阳明本人作为一个地方官员,按照当时的说法,你勤于王事,要维护朝廷政权的统一、尊严,要维护民众正常的生活秩序、生产秩序,这原本就是一方巡抚的当然责任,也是所谓经略四方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曾经提到,战争之后,阳明在给朝廷的上书当中,他曾经表明心迹,他说尽管我身体很不好,驱驰兵戈,而且出入于战力之地,昼夜操劳,现在身体状况就更糟糕了。但尽管如此,我当时我为什么不提出请求退休的这个申请?是因为“其时盗贼方炽,坐视民之荼毒而以罪累后人,非仁也”,意思是,当时那个时候,各个地方、各个山寨活动非常频繁,气焰嚣张,我作为一个地方官员,我坐视百姓遭受荼毒而不出手,这不是仁人的行为,所以说是“非仁也”。

    “己逃其难而遗人以艰,非义也”,我自己离开这个地方,我逃避职责,结果把这个祸患留给后人,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说非义也。“徒有其言而事之不酬,非忠也”,嘴巴上我们都在说要勤于国事,要尽心尽力,结果事实上大事当前又不敢为,又不去为,这叫做徒有其言而事之不酬,这并不是真正的忠,所以说是“非忠也”。我们从这些话来看,至少在他自己看起来,那实际上是为民众解除忧患,也为朝廷解除忧患,这是他作为一个大臣的当然职责。

    我个人出于这样一些方面的考虑,总体上我的意思是说,王阳明在四省边界地区的一系列的战争,根本上面来讲,不只是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的明德、亲民的思想,是用实际的军事行动来解百姓于倒悬,使老百姓脱离被各大山寨抢劫、劫掠等等这样的一种苦难,是他的那种圣人思想,是他的那种仁人情怀的实际体现。

    我们上一讲也曾经提到过,战争结束之后,王阳明向朝廷提出退休,回归绍兴去养病的请求,没有获得朝廷的批准。既然没有获得朝廷的批准,他仍然只有继续在赣州待着,在江西待着,继续致力于他的讲学活动。在阳明学当中,有江右王门学派,黄宗羲也曾经说过,阳明先生一生精神所荟萃的地方就在江西,所以也只有江右王门最得阳明思想之精髓。

    在江西的这段时间,也是江右王门学派实际形成的过程,当然这个我们这里先不多说了。我们想说的是,第二年王阳明在仓促急迫之际,建立了不世的伟业,就是迅速地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