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秦末骑砍无双 » 第四十六章 问策,陈昭的任命

第四十六章 问策,陈昭的任命

    陈昭轻揉下巴,并未第一时间发问。

    面前这两人都是当世人杰,在史书上有单独列传的资格。

    如果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白痴,只会惹得他们在心底嘲笑,并且放弃追随的想法。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问题要处于两人能力范围的“交集”。

    如果这个问题涉及军阵布置,韩信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而陈平恐怕就只能一脸懵逼地在边上充当陪衬了;反之,陈昭要是问询时局分析,口若悬河者就会变成陈平。

    因此选题要合适。

    片刻后,陈昭抬起头来,缓声道:“我军现在所面临的困局,即数里之外有四五千楚贼近在咫尺,对岸白马津更是数万楚贼虎视眈眈。

    他们从两面包夹,而我们就好比海上风暴中的一叶小舟,岌岌可危,只能勉强维持平衡。

    因此二位觉得我该用何种方式,驾驶着这叶小舟,平稳地冲出风暴,然后安稳地抵达对岸呢?

    你们说说自己的见解即可,这个问题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

    虽然陈昭话是这么说,“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但他与楚军交战这么久,对于战局后续的大概发展形势,早已了然于心。

    而且这个问题颇具现实意义,这两人回答若是精彩,自己甚至可以直接采纳,在数日之内见到成效。

    听到这个问题,一旁默认未做声的张苍,脸上流露出几分惊诧。

    天明这是不想把这两人留下来吗?

    这个问题,可以说带有几分刁难的意味了。

    要知道向他们这支队伍里近三千号人提问,能给出回答的,恐怕不会超过一百,而这几十个回答中能有新意,具有实操性的,恐怕要缩水至十二三份了。

    为何每次召开军事会议,来来回回总是那些人参加?

    是因为身份地位不够资格?

    当然不是。

    陈昭手下又没多少人,在抵达濮阳之前,有士卒想见陈昭,有什么诉求,去队伍里直接找就行,并不存在什么隔阂。

    何况陈昭提拔人才,向来不拘一格,展现了多少自身价值,他就愿意给予相应的岗位。

    可是在开会的时候,能提出合理意见的总归往往仍是那么几个人,说到底,现在的决策层已经是筛选出来的了,能力稍差的人,在队伍扩张的过程中,陈昭放缓提拔速度,让他们不会靠着资历,去挤占有能力的新人的提升空间。

    比方陈虎、李伯他们,原本在荥阳的时候就是百夫长,现在也没有升为千夫长。

    黑羔和胡牛职位提升得快,是因为他俩的能力匹配现在的位置,然后才是情谊因素的影响。

    言归正传。

    张苍觉得这个问题对于未深刻接触军事或时局的新人来说,实在过于离谱,好比把“你如何看待中东局势”这个问题,作为小学五年级作文题目,直接砸到那些祖国花朵脸上。

    不过他观察陈平和韩信的神色,发现两人都未流露出丝毫为难的神色。

    这让张苍不由一愣。

    莫非天明的用意……是考验他们的心态不成?

    没有管顾旁人的目光,陈平低着脑袋,眯眼沉思。

    他颇为感慨。

    总算遇到了个靠谱点的主君。

    之前他去投奔魏王咎,只能说对方是个好人,除此之外,无一处可以称道,哪怕自己想要献策,结果要走数道程序,拖了二三十天,都没能得到个回复。

    遇到那般情况,陈平就知道魏王没机会成为乱世中脱颖而出的那个人,果断选择离开。

    现在自己来到陈昭这里,虽然势力比不上魏国,但乱世到处都是风口,想要发展起来,只需要把握一两个关键机会即可,主要得看领头者的能力。

    而陈昭给他的感觉,非常不错。

    想到这里,陈平顺带把解答问题的大致思路,给推敲出来了。

    他不动声色地瞥了眼一旁的韩信。

    自己在第二位作答更好。

    如果韩信答得很烂,那自己的回复条理清晰,对方无疑将成为垫脚石,让自己在陈昭处赢得更好的印象。

    至于韩信答得非常精彩……陈平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

    毕竟这人刚刚说话太过直来直往,一副欠考虑的样子,估计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韩信自然不知道边上的陈平怀有这般心思。

    他在思考出自己的答案后,没有犹豫太久,直接开口答道:“陈庶长在北岸五千四百楚军一路行进过程中,定下的袭扰计策,起到的效果很不错,让他们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极其影响战力。

    如果让他们继续保持这个状态,后续作战过程中,士卒疲敝,容易不战自溃。

    至于如何做到我所说的这点,建议采用夜袭,当然,他们一路上遭遇了这么多次袭击,对于夜袭必然会有防备,所以按照我的想法,我们可以……”

    等到韩信说完全部计划,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刻钟,但没有人打断他的讲述,全都认真倾听,陈昭甚至时不时提笔在地图上圈圈点点。

    他在阐述计策,没有用什么深入浅出的说法,只是略微提几句思路,然后直接把方案拍出来。

    不过帐内这些人对于时局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听到韩信的方案后,下意识就开始模拟推演,发现大有可为。

    一旁的陈平则暗暗心惊。

    原本他以为韩信是“猪”,没想到居然是扮猪吃虎啊。

    还好还好,自己献策的切入点和对方不同,如果撞上了的话,那才叫做灾难。

    待到韩信再度坐下。

    深吸一口气,陈平起身道:“韩兄见解精妙,在下佩服,不过韩兄所论,是寻求军事上的胜利,而我所献上的计策,是希望将那些逆贼全盘打垮。”

    帐内几人听到这话,齐齐将目光投向陈平。

    陈昭眯眼笑道:“好啊,我倒想知道如何将逆贼全盘打垮。”

    陈平抿嘴道:“不过我的计策只为取胜,某些不妥当周全之处,还望诸位见谅。

    现在北岸的逆贼加上白马津的逆贼,数量远超我们,因此循规蹈矩,用常规方案,最多击败北岸这支逆贼,而无法对白马津的那支逆贼造成实际的损害。

    不过我们可以先拆分目标,先寻求解决北岸这支逆贼的办法。

    我是从西边前来投奔陈庶长的,驻地西北八九里处,有一村落。等到逆贼来攻打我们的时候,可以驱赶村中百姓,去冲击逆贼的军阵,等他们陷入混乱,再从侧方杀出,一举将北岸的逆贼击溃。

    等到北岸的逆贼溃败后,我们可以抓住其中部分,透露一些假消息后,假装看守失误,让他们跑回白马津去。

    对岸逆贼知道我们这是在“有援军”“示弱诱敌”,必然会是军心生乱。

    这样一来,逆贼便不会选择继续渡河,我们当下的危机自然解除。”

    帐内陷入沉默。

    陈平的计策成功实施的话,能起到效果吗?

    能,太特么能了。

    这计策对人心的把控,着实是掌握在了毫厘之间,甚至不禁让人有些胆寒。

    尤其是驱赶平民,冲击敌阵这一个法子。

    在讲究道义的春秋时期这么干的话,恐怕会被当成蛮夷给口诛笔伐,指不定还会促成诸侯结盟征讨。

    简直是宁要天下不平,莫要伤我陈平。

    韩信皱眉望向陈平道:“驱赶百姓冲击军阵,如果对方选择无差别射杀的话,起到的效果不会很明显。”

    陈平揉揉下巴,一脸正气地讨论道:“但这会对敌军将领造成压力,敌军士卒也总有不愿意这么做的,何况就算他们无差别射杀,至少也消耗了他们的箭矢,总归是有效果的,不对吗?”

    这个角度让韩信都愣住了。

    不过他无奈摇摇头,没有接话。

    这个时候,帐内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陈昭身上。

    韩信和陈平都已经将问题给回答完毕,现在是他该做出评判的时候了。

    陈昭清咳一声:“我这次提问没有对你们做出限制和要求,因此你们所言的计策无论是什么样子,我都只以可行性来进行评判,不会站在道德标准进行评价。

    韩信的策略非常完美,至少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疏漏,无法进行改动,可以进行落实。

    至于陈平的建议,同样有可行性,但驱赶百姓冲击军阵,即使让我们赢得这次战争,却会让我们之后陷入被动,无论是庙堂或者江湖。

    要知道民心可用,若是坏了名声的话,会让我军转战到其他地方后,受到排挤。

    不过后续的攻心之计,倒是可以全盘采纳。”

    顿了顿,他右手敲了敲案桌:“二位皆是有大才之人,若是在我手下安排得位置低了,世人必然会说我有眼无珠,燕雀之身,不识鲲鹏。

    这样吧,韩信刚刚拟定的计划,就由你自己来全盘负责,等下我喊来两名千夫长,在这次行动中听从你的指挥。

    陈平的话,嗯,你和张兄算有亲族关系,暂且作为他的副手,助其负责粮草和文书之事,后续我再根据你的表现和你计策的效果,给你安排更为合适的岗位。”

    陈昭对两人的安排,可谓是相当给力了。

    直接给韩信对两名千夫长的指挥权,要知道这等同于陈昭自己的权力。

    而给陈平的职位稍低一些,但安排在张苍身边当副手,等于说是陈昭这支队伍里面,非将领的第二人。

    韩信当即起身,拜谢道:“陈庶长的看重,信当以百倍偿之。”

    他自幼成为孤儿,最缺的就是旁人的认同。

    在家乡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无所事事的浪荡子,却见不着自己满腔抱负无处施展的痛苦。

    因此他想功成名就,想要旁人的认同,哪怕胯下之辱,他也愿意忍下来。

    毕竟持剑杀了那个屠户,旁人会认可自己的勇武,还是会嘲笑自己的冲动呢?

    必然是后者。

    等离开家乡后,韩信又在几处小规模的义军中待过,但头领都不愿意让自己练兵,不愿意交给自己指挥权,认为他只是在夸夸其谈。

    那些人不认可他,于是他离开了。

    而后到了楚军中,自己先担任伍长,然后靠着功勋升到百夫长,这次被派到大河北岸,眼见军队一步一步踏入死地,于是他站了出来,想要挽救队伍,献策却不被认可。

    于是他果断选择离开,不想在功成名就、收获认可之前,成为陪葬品。

    一路辗转的韩信,完全没想到在陈昭这儿,收获了人生中第一次对他才华的认可。

    这让他想到古时候那些名士,愿意为主君效死,大概就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在世间不断茫然游荡后,突然收获到了真挚认可……其中的感动,不亚于新生。

    因此他刚刚所说的这番话,完全真心实意。

    一旁的陈平见韩信表态,他赶忙起身道:“承蒙陈庶长看重,我愿为您效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过他这就属于场面话了。

    真挚程度比起韩信来说,要差了许多。

    陈昭嘴角上扬,和善道:“二位先去休整一番,你们具体的职责安排,我等下便遣人来告知。”

    ……

    待到两人告辞离开后,陈昭望向一旁的张苍。

    “张兄觉得这二人如何?”

    张苍沉吟片刻,答道:“实话实说,按照他们刚刚的表现,二者皆有才干能力。不过要我评判心性的话,陈平虽和我有几分亲族关系,但他带有几分圆滑的气质,而且策略过于阴暗。至于韩信,则完全是另一个反面,说话时候言语……嗯,有些生硬,但很也真诚。”

    陈昭笑着应声:“我和你所见略同。”

    张苍迟疑道:“那天明你对他们后续的安排……”

    陈昭轻声说道:“既然我都见到了两人身上所带的才略,难道要因为某些缺点,压制他们的发挥吗?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呢?就连太阳也有东升西落,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蠢材才会那么盯着别人的不足。我要做的,是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