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 第17章:另类的锦衣卫,悬镜司。

第17章:另类的锦衣卫,悬镜司。

    变革永远不是一步到位的任务,朱允炆深谙马列主义,明白“实事求是”四个字的重要性。

    若盲目地将未来的经验和思想完全复制到大明朝,结果只能是适应不良,匆匆了事。

    现在,暂时搁置商业改革,眼下最关键的是朝廷的稳固上。

    朝堂表面虽然看起来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其中大多源自于权贵阶层。

    这些权贵多为二代贵族。

    由于第一代几乎都被朱元璋除去,幸存者寥寥无几。

    信国公汤和尚存,但三年前已经离世。

    长兴侯耿炳文尚在世,但已年逾六旬。

    作为一位防守型将领,虽忠心耿耿,但因年事已高,难以承受战争的洗礼,更难以威慑年轻一代的贵族。

    这几日来,朱允炆专注于五军都督府的改良,他深知军事体制若未经改造,强军之梦难以实现。

    军中的将领与士兵彼此不熟悉,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效能。

    朱允炆凝视着组织架构图,特别关注左军都督府事的职位,那里标注着一个名字:李景隆。

    朱允炆对李景隆怀有深深的憎恨,因为历史上的李景隆是无能与背叛的代名词。

    在靖难之战时,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领导五十万大军进攻北平。

    当时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但李景隆因担心功劳被夺,竟下令撤退,导致战斗失败。

    更甚者,在白沟河战役中,李景隆惨败后,独自骑马逃回南京。

    在朱棣攻占南京城之际,李景隆更是转而背叛,与谷王朱橞合谋,打开城门迎接朱棣。

    朱允炆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尽管李景隆尚未背叛他,但朱允炆对这个无能、愚蠢和潜在的叛徒毫无好感。

    如果不是刚登基,政权尚未稳固,朱允炆甚至想过要除去李景隆。

    三德子轻敲了房门。

    朱允炆从偏殿内步出,三德子以恭敬的态度呈上奏折,轻声汇报:“皇上,魏国公送来密奏。”

    朱允炆展开密奏细读,目光在‘前军左都督李增枝离城,急赴扬州府’的文字上微微凝固,流露出寒气。

    “燕王现在处于何地?”朱允炆询问。

    三德子急忙回应:“已经过了淮安,预计不久将抵达高邮。”

    高邮往南便是扬州府所在。

    朱允炆的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自己尚未与朱棣有所接触,这些武将勋贵们却已经率先行动,难道以为自己无知?

    李增枝自身影响力不大,但他背后的李景隆却不可小觑。

    李文忠生前的余威尚存,他的旧部还与李景隆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再加上,李景隆身为曹国公,若无重大过失,难以对他采取行动。

    身为皇帝,朱允炆也需考虑行动的方式、理由及后果,并非简单言辞即可决断一切。

    即便是朱元璋,在处理胡惟庸时,也是寻找了众多理由。

    朱允炆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密奏销毁,并对三德子说道:“有些人贪欲无厌,总想吃的更多,却不思考自己是否能够消化。”

    三德子低垂着头,不敢多言。

    “那就任由他们吧,京都里的那些藩王和世子们近来有何举动?”朱允炆询问着。

    三德子急忙答道:“皇上,这些天藩王们并未有大动作,只有高阳郡王朱高煦较为显眼,他曾与李增枝一同频繁光顾娱乐场所。”

    “哼,热孝期间,连最基本的节制都做不到,朱高煦这般行为,真是让人失望。”朱允炆轻笑着。

    一个人如果连基本欲望都无法约束,那他的未来注定不会有大成就。

    要想成就大事,不仅需要坚强的意志、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控制力,明白自己应当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然而……”三德子显得迟疑。

    “然而什么?”朱允炆追问。

    三德子急忙跪地,颤声道:“陛下,这只是闲言碎语……”

    “讲出来,即使有误,朕不会责怪。”朱允炆柔和地说。

    三德子回答:“陛下,据说宁王与曹国公亲近异常,最近几日,似乎经常留宿于岐阳王府。但是,这些消息的真实性,我无法确定。”

    朱允炆轻声一笑,开口说:“还有别的消息吗?”

    三德子显露出不安的表情,回答:“据传,宁王广交人脉,与众多武将及贵族关系密切……”

    朱允炆挥了挥手,指示道:“调查一下,这些话是谁传给你的,将此人拿来审问。”

    “啥?”三德子惊讶地望向朱允炆。

    “你是朕的眼和耳,你所听所见,往往是他人故意传递给你的。”

    朱允炆注视着三德子,语气带着几分冷淡,说道:“去调查吧,谁这样用心良苦,用宁王作为幌子转移朕的注意力,找出这个人!”

    三德子身上汗水淋漓,跪在地上不敢动弹。

    “看来该是重启锦衣卫的时候了。”朱允炆心中轻叹。

    他不可能总是通过五军都督府或内阁大臣了解一切,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和复杂的关系网。

    如果有人故意隐瞒真相,他在深宫中就像个盲聋之人。

    锦衣卫是朱元璋创立的,最初名为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控制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废除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设立了锦衣卫。

    对于明朝初期,锦衣卫的主要任务是“守卫直驾、巡查和逮捕”,直接向皇帝汇报,拥有极大的权力。

    能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而且逮捕之后,无需三法司介入,可以自行审问。

    在洪武时期,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成为了无数大臣的恶梦。

    《明史·刑法志》中有一句话揭示了锦衣卫的恐怖:“胡惟庸案、蓝玉案,株连四万人。”

    这种株连,大部分是锦衣卫一手制造的,当然,这也与朱元璋的偏执和默许有关。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废除了锦衣卫。

    但在朱棣登基后,锦衣卫又被恢复,与臭名昭著的“东厂”一同,成为了大明最可怕的特务组织。

    朱允炆明白,大臣们对恢复锦衣卫必然反对,他们厌恶又害怕那段黑暗时期。

    但朱允炆不能容忍自己没有听话的眼耳。

    仅凭五军都督府、内阁和言官,很可能听不到其他声音。

    朱允炆并不倾向于使用暴力,但确实需要类似锦衣卫的机构,为自己搜集情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对于恢复锦衣卫可能面临的反对,朱允炆选择了另辟蹊径,设立了一个全新的机构。

    亲自监督管理,专注于搜集整个大明帝国的情报。

    至于命名,那便叫悬镜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