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 第16章:君主视四海为家,天下财富用于天下,岂可分为私与公?

第16章:君主视四海为家,天下财富用于天下,岂可分为私与公?

    而铁铉渐渐恢复了平静,沉着地点头,情不自禁地称赞:

    “陛下的这个方案肯定能成功,建立强大军队的路径定将在我们手中实现。”

    “现在我终于明白,这正是陛下裁减十万大军的坚实根基!”

    茹瑺低下头,再次审视新兵训练计划,轻轻摇头,感慨地说:

    “身为兵部尚书近十载,我茹瑺未曾见过如此深邃的见识。”

    “如今陛下,不仅设立内阁,整顿朝政,还推出新军训练计划,打造新军。”

    “显然,我们的圣上,考虑之深远超乎寻常。”

    铁铉收起文件,以严肃的态度对茹瑺说:“这个事项,我们还需向魏国公征询意见。”

    “只和魏国公商量?”茹瑺感到意外。

    铁铉注视着茹瑺,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通常情况下,尽管陛下信任魏国公徐辉祖,不过也不该忽视曹国公李景隆。

    然而,陛下竟然没有提及过李景隆。

    这暗示了李景隆并未获得陛下的青睐。

    铁铉轻微皱着眉头,说道:“我们只需遵从陛下的旨意,其他事项并非兵部所能介入。”

    五军都督府内部的明争暗斗,并未波及到兵部。

    铁铉无意参与这些争斗,他只想尽快完善新兵训练方案,培养京营的新军。

    ......

    武英殿,侧殿。

    朱允炆根据记忆,简略地绘制出一幅世界地图,目光从南美洲转向了欧洲。

    洪武31年,即公元1398年。

    名士如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已逝多年,欧洲的文艺复兴依然在进程中。

    英法百年战争大概还在继续吧?

    欧洲的资本主义正逐渐生根,不出几十年,大航海时代就将开启。

    大明的时间正逐渐流逝。

    朱允炆明白,如果不加强海军和航海事业,未来四百多年中国可能沦为半殖民地,外国人将在这片土地上肆意烧杀掠夺。

    朱允炆不愿见证这段历史的重演。

    然而,开启远航之路并非易事。

    其中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

    朱允炆曾视察过内库,虽然物资丰富,但并非只属于他一人。

    实际上,将内库视作皇帝的私人财产是一种误解。

    在朱元璋的时代,他认为天下本就属于自己,无需设立私人金库。

    “君主视四海为家,天下财富用于天下,岂可分为私与公?”

    这正是朱元璋所言。

    朱元璋认为宋朝的覆灭与皇室将国家财富作为私产有关。

    因此,明代初期的内库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财库。

    虽然朱元璋建立了内库体系,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加上他未曾深入研究经济学,经常滥发货币且未与金银挂钩。

    到朱允炆时代,国家的经济状况已经开始恶化。

    朱元璋晚年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对官员的薪酬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禄钞和禄米,改为只发放禄米。

    毕竟,那时候的货币已经不再有价值了。

    此外,明朝的税收主要以赋税为主,实际上就是收取粮食。

    到了朱允炆的时代,如果中央财政拥有三百万两白银,那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如果把粮食作为货币计算,其价值还能达到一千万多两白银。

    但这些金钱和粮食,大半都用于维持军队。

    无论是边疆的军队、京城的军队还是地方的军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粮食支持。

    同时,还需要支付官员的薪酬。

    特别是诸多王爷和皇亲国戚,他们虽然没有多少才能,却领取着丰厚的俸禄,有时甚至超过了内阁大臣的薪水。

    如此一来,国库的收入和支出几乎打平,每年到最后国库都会几近空空如也。

    朱允炆轻叹一声,只需再有几年的和平发展,大明的经济就有望回升。

    然而,当前的政治局势,是否真能维持和平呢?

    朱棣这位强势的人物,他会坚决对抗到底,还是最终选择屈服?

    朱允炆对此并无把握。

    “工商业的问题真是棘手。”

    朱允炆按摩了一下眉心,如果不推进工商业的解封,仅依赖农民的土地产出来致富大明,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然而,大明王朝里却没有商人的身影。

    朱元璋对商人怀有深切的憎恨,他甚至颁布了“对那些不从事生产的人,可以随意捕杀”的严苛命令。

    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中,商人在明朝的地位可谓是最低的。

    这恐怕与朱元璋的出身背景相关,再加上曾有奸商导致他家人的死亡,朱元璋始终将商人和贪腐的官员视为同等令人憎恨的存在,认为应当强力压制。

    在明朝初期,社会地位的划分仅限于军人、农民和工匠,商人这一身份根本不被承认。

    强调农业、压制商业,这成了朱元璋的一项基础国策。

    要改变这一国策,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已安葬于孝陵的朱元璋,而是深植于儒家思想中的“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传统理念。

    那些担任官职的人更倾向于稳定,优先发展农业经济。

    至于商人?

    今天可能在京师,明天就跑到北直隶,后天甚至可能漂洋过海,这让官员们如何管理?

    将他们束缚于土地之上,不是更容易进行管理吗?

    再者,商人赚取了大量财富,形成了富豪阶层,这岂不是减少了国家的财富,普通百姓又如何生存?

    这可能正是那个时代官员们的内心所想。

    但历史已经证明,陈腐的体制无法束缚经济法则这只猛狮。

    明代的商人们总有办法,例如先买块地,自称为农民,明明是种地的,却偏要经商,难道多搞一些副业就不行了吗?

    如果这还不可行,就勾搭些军户,拥有军籍,让侄子代替自己服役,作为军人,经商又有何不可?

    这些表面遮掩的商人群体,逐渐成为明朝经济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他们肩上的束缚,依旧沉重,非常沉重。

    朱允炆明白,要合法化商人身份,这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所在。

    至于商业这只蓄势待发的猛兽如何行动,就取决于自己如何引导。

    然而,目前并非行动之时,因为朱棣即将进入京城。